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杨守敬,七次会试落第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碰碰小汽车 2023-11-12 14:21:20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他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在中举后,曾七次赴京会试,结果都落第了。

本文讲述杨守敬在七次会试落第后,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一.中举之路,略有坎坷

杨守敬从小聪明好学,大家都知道:但凡有才者都善于作对,杨守敬也是如此,他不仅巧对两幅下联,获得入门老师地称赞及一块端砚,而且通过巧接主考官知县的对联,顺利被录取童生。

县试的主考官是知县崔培元,他进士出身,五十多岁,脸上有几颗白麻子,在当时还算是一位有名气的清官。前去应试的杨守敬沉着地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读过孔孟之书,习过周公之礼。”

崔知县见杨守敬神情严肃,也就板起脸道:“看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不过大凡有才者都会作对,我出上联,你如对得好,自然够格做童生。”杨守敬道:“请老爷出上联吧。”崔知县想了想道:年年县试荟豪客。

杨守敬眼珠一转,便答道:次次榜中添仕人。崔知县听了心中暗喜:“这孩子虽然年幼,还真有点才气。”就又道:小孩子滥竽充数,可有真本事?杨守敬见崔知县一再瞧不起自己,很不高兴,但还是强压下火气,道:大才人鱼目混珠,哪来妙文章。

崔知县越发惊奇,猛然见杨守敬两手墨汁,脏脏乎乎,差点笑出声来。说:小孩子两手黑,横道竖道。杨守敬见崔知县如此出言不逊,再也忍不住了,紧接道:大老爷一脸麻,左坑右坑。崔知县脸腾地红了,本想发作,但一想是自己先不对,怪不得杨守敬,只好一笑了之。这年,杨守敬被取录第13名童生。

被录取童生后的杨守敬,信心满满的去参加了府试,可是首次府试答卷时,由于他字写得不好看没有通过。杨守敬从此下决心刻苦练习书法,在大有长进之后,于1857年中秀才;1862年中第80名举人。中举后的第二年,杨守敬便一鼓作气赴京参加会试去了。

二.虽七次会试落第,但是都获益匪浅

杨守敬在中举后,曾陆续七次赴京会试,都以落第告终,始终中进士。第一次是中举后的第二年即1863年,这次他虽未考中,但结识了许多有学问的先生,如陈一山、潘孺初、邓铁香等人,且在与他们交往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另外,他还利用这次进京的机会,买了一车未曾见到过的好书。

第二次会试,则是1865年正月抵都,杨守敬住在荆州会馆。这时张之洞为翰林,他提倡风雅,于是,大会天下名流于城南陶然亭。杨守敬与陈一山都列在其中,然而,杨守敬淡泊名利,从不爱标榜自己,认为张之洞意在标榜,决意不接受邀请赴约。

此事被南海的桂文灿记文收其集中。称赞杨守敬傲岸不群。三月会试,杨守敬又没有通过。当时的都中好友,都劝他留京,他也认为都中人文荟萃,自己乐于赏奇析疑,以求得学问进步,并非为他日发迹。四月,他考取景山官学教习,住铁香家。

铁香告假归粤后,杨守敬便借东革厂胡词的太平会馆为学堂教书,每天散学后,徒步到琉璃厂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从东草厂到琉璃厂有三四里路,每当回到住地时,都已是夜深人静,街上没有行人了。充分显示了他求知若渴的心情。

第三与第四次会试分别是在1868年与1871年,杨守敬已过而立之年,虽然同样没有考中,但是他的答卷受到考官及名人的高度评价。第三次的考题为“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二句。杨守敬写的文章仅300余字,出示给同人看后都为之惊服,并一致认为肯定能中。

江苏考官蒋彬尉先生,看到杨守敬的答卷后十分欣赏,执意向旗总裁说:我房中只取他一人。可是因为旗总裁的阻拦,杨守敬又是榜上无名。发榜后,所取许多进主要拜见蒋先生,蒋先生都推迟在第二天,却先去拜访杨守敬。

蕲州的黄云鹤先生常常挟着杨守敬的落卷到酒馆,出示给别人看,并忿忿不平地说:“湖北今年有这样的落卷”!人们看后都大为惋惜。可是,杨守敬并没有为此懊恼,而是专心致志地做他的学问,抓紧在人才荟萃的都城,与有学问的先生们切磋。

特别是与潘孺初(存)交往甚为密切,凡是学问流派作文习字方面的问题,杨守敬都得到了潘先生很大的帮助。第四会试的房师为吉林伯都纳厅(今扶余县)的于荫霖(次棠)。

于荫霖阅卷后,极力推荐杨守敬,认为他为三场一律,非绩学之土不能及。但是榜发下来,仍不中。次棠先生很爱才,为杨守敬深深惋惜,并想留他在京,做其家教。但杨守敬因家计艰难,决意不肯留下执教。便仍抓住在京停留的时机,抓紧积累研究资料。

第五次会试是1874年,榜发仍不中后,杨守敬又借此会见了许多学者,例如钱塘的谭仲修、山阴的李慈铭、桐庐的袁爽秋、还有原来就很有交往的潘孺初、邓铁香、陈一山等聚在一起,饮酒吟诗做文章,倒是很有乐趣。

1880年,杨守敬参加了第六次会试。备考期间,他每天与黄先生携笔墨到琉璃厂各帖店抄集帖目录,又访收藏家补其缺,两人情投意合,便联为姻娅,将三女许其子志孚。考场出来后,同乡诸先达都能背诵杨守敬的答卷,考生们纷纷猜测杨守敬这次肯定能中。但检三场策卷不得,而没有上榜。杨守敬知道以后叹息道:“岂非命也耶?”

在六年后的1886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鼓足勇气,参加了第七次会试,结果仍然不中。于是,四月他即归,继续与崮芝同起草《隋书地理志考证》。从此,杨守敬决绝了科举之念,开始潜心著述。谁知最终一次会试尚未结束,由于名气大增,他便接到东渡扶桑的一纸诏书。

总之,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杨守敬,在七次会试落第后,并没有被功名所困,他充分利用京城人文荟萃之地,广泛寻师访友、收集文物资料,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为他后来成为学问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守敬多次落第后的表现启发我们:考试成功了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万一落榜也不可怕,只要抓住一切学习机会、虚心拜师访友、收集有用学习资料加以研读,同样能像杨守敬那样,取得出色的成就。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0 阅读:2

碰碰小汽车

简介:别对我说太真的玩笑省的我相信了你却说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