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潘德明: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

天成评国际 2023-06-29 21:20:02

上世纪30年代,潘德明是中国的名片!

人们真正开始了解他的过往经历是1979年,当时一位叫季一德的记者,他准备清理十年特殊时期的资料时突然发现了一张护照,护照底下还有一本8斤重的《名人留墨集》。

季一德好奇的打开册子之后,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因为册子上的签名、印章、照片合影,随便一个都是搅动世界风云的人物。

比如希特勒、丘吉尔、罗斯福、泰戈尔、圣雄甘地、张学良……

正是这堆残破的资料,让世人认识了民族脊梁潘德明。

潘德明1927年到1930年在南京最繁华的街区之一四牌楼附近,开了一家叫“快活岭”的西餐厅,开餐厅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但另一个目的是多接触外国人,开拓视野为自己环球旅行的梦想做准备。

当时潘德明的计划一边赚钱,一边学习外语和厨艺,以后环球旅行沿途半工半走,然而让潘德明没想到的是环球旅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30年6月29日,22岁的潘德明很激动,因为申报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7位青年成立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先向南,再一路西行,步行到伊斯坦布尔,目的就是“雪东亚病夫之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看到这条新闻,潘德明深深地被震撼了!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旅行能让世人重新认识中国。

潘德明毫不犹豫出发了,决定追随这7位青年,餐厅交给了姐姐处理,他从下关坐火车抵达上海,通过诚恳的态度在商务印书馆开了一封介绍信,随后坐火车南下杭州,靠着沿途信息一路追赶,终于在西湖边上追上了亚细亚步行团!

旅行团里都是大学生,潘德明不知道能不能接纳他这样一位厨师,为此还做了最坏打算,实在不行就给他们做饭,全程照顾队员们的伙食,只要让他加入,做什么都可以。

最后他们接纳了潘德明,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潘德明很是不理解。

因为刚进团,潘德明就发现开始的7个成员,居然只剩下了5个。一问才知道,居然是天太热,每天要步行80里,其中两个人难以忍受,中途跑路了。

要知道,从上海到西湖也不过才200公里,相比环游亚洲的伟大目标,这200公里连热身都算不上。

但无论怎样,潘德明还是很高兴能成为步行团的一员,很快就和其他的队员们再次出发,一路南下,朝着海南走去。

然而刚从杭州出发没几天,又一位成员跑路。

接下来的上千公里虽然很顺利,但徒步到厦门的时候,又有两个成员主动离队,原因是旅费不够了。

主要是他们太会花钱,从杭州到厦门一共收到捐助的旅费有九百多,最后剩下不到一百块,除了吃住和坐船,其中有三百多元都是额外开销。

900多块在当时的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因为潘德明离开南京时,他姐姐把饭馆卖掉才卖了30块钱。

这支“亚细亚步行团”并非官方组织,所以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他们一路上所有的花费,都是来自于沿途的热心民众和爱国人士的捐助。

至于那两个队员为什么要离队,说白了就是船资路费多就继续走,少的话,这份苦真吃不了。

这时候的潘德明说不出的难受,因为他们徒步的初衷是“雪东亚病夫之耻”,而有些人却拿着善款享受。

三人稍作休整,从厦门出发到广州办好出国手续,在香港登上了前往越南的轮船。

越南华侨很多,一行人受到了热烈欢迎,潘德明看着华侨们期许的目光,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有力量。

然而接下来团队又发生了分歧,潘德明要按照原计划路线继续徒步,不曾想其他两位队员却坚持走南洋群岛,给出的理由是,越南华侨资助了巨额的旅费,如果把南洋群岛都走一遍的话,这辈子都吃喝不愁了。

潘德明对比嗤之以鼻,还是继续按照原计划往西走,因为那里华侨很少,甚至没有华侨,这样的旅行才更有意义。

一直往西走,不正是旅行团之前大吹特吹的地方吗?

这些人嘴上喊着主义,肚子里全是生意。

潘德明当即跟他们分道扬镳,他决定以一己之力,扛起为国徒步的重任,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潘德明决定一个人徒步全球的消息传开后,报社开始疯狂报道。

潘德明在西贡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装备,从分到的旅费中拿出一部分买了一辆英国“兰菱”牌自行车和一部相机。

1931年3月13日,潘德明渡过柔佛海峡抵达新加坡。

当时的新加坡还隶属于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令潘德明没想到的是,当地报纸对他进行了大肆报道,赞扬并激励他继续前进,完成伟大的使命,还呼吁华侨尽力资助。

其实,早年马来西亚的华人,都保留着中国国籍,他们时刻关注着祖国,国家有难他们也万分难过,而潘德明徒步的爱国精神,被马来华侨们称之为“为国环球的人”。

抵达新加坡后,潘德明先找人制作了一本四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华人领袖胡文虎托人联系上潘德明,成为第一个在留墨集上题词的人: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实际上,离开越南经柬埔寨,穿泰国去新加坡,潘德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去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办新的签证,然而不曾想领事馆把他当成了骗子。

主要还是在90年前,像亚细亚这种旅行团已经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经常有一队年轻人,打着为国雪耻的名义徒步,然后在华侨聚集地转一圈,拿到善款回到国内享受。

南洋的华人富商不止一次向领事馆反映,所以才把潘德明当成了骗子。

而此时家里人也开始催促潘德明回家,潘德明回了一封信:我走在我该走的路上,正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一年多的旅途中,潘德明发现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在谋划对中国的侵略,敌人有非常精准的中国地图,其精度中国自己都没有。

此行目的除了展示中国青年风貌,还兼顾着考察国际形势,然而迟迟办理不了签证,让潘德明很是着急,这时候旗下有龙虎牌万金油,星洲日报的南洋首富胡文虎出面,帮助他解决了签证。

临行前马来华侨资助旅费的同时,还特意为潘德明买了一部性能优越的相机。

出发,下一站,印度!

印度是一个宗教特别多的国家,而且种族和民俗也很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当地居民的禁忌。

比如有一次潘德明口渴,想在村口讨点水喝,守井的妇女首先询问的就是信仰什么宗教,潘德明随口一答,不曾想惹怒了对方,随即就出现了十几个手持棍棒的汉子,潘德明吓得立刻逃跑。

其实,跟山林里的猛兽相比,这都不算什么。

有一次潘德明遇到了森林之王,幸好随身携带了铜锣,他疯狂敲锣,刺耳的声音吓跑了老虎。

1931年春天,潘德明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加尔各答,因为这里住着他崇拜的大文豪世界顶级诗人泰戈尔。

由于印度媒体也报道了潘德明徒步旅行的新闻,在当地华侨的运作下,他终于见到了泰戈尔,而且会面地点还定在了泰戈尔的家里。

1931年4月22日,潘德明怀着忐忑的心情见到了泰戈尔,泰戈尔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还说在潘德明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而周围泰戈尔的学生们,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泰戈尔很高兴,两人不仅畅谈了一整天,还送给潘德明一幅自己的亲笔画,令人遗憾的是,这幅画后来下落不明。

临别前,泰戈尔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中国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我相信,当中国站起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未来。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我们将普天同庆。

告别泰戈尔后,潘德明开启了自己的下一站,他要去拜访圣雄甘地。

当时甘地正领导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于长时间的绝食抗议,甘地身体极其瘦弱。但即便如此,甘地听到潘德明的事迹后,还是欣然同意见面,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梦想。

甘地满含热泪地说:中国和印度是邻居,而且我们的处境太相似了,都饱受列强的欺辱。我最想看到的是两个国家都摆脱困境,富强起来。你和我一样,都在为此而努力。

临别前,因绝食而差点连笔都拿不住的甘地,还是执意要在《名人留墨集》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还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织成的印度三色国旗。

稍作休整,潘德明一路向北。

他在伊朗的德黑兰,巴列维王朝最高统治者礼萨汗亲自接见了他。

接下来,潘德明准备穿越沙漠,去穆罕默德的故乡。

这一路猛兽众多,他携带的铜锣不仅吓退了猛兽,也让阿拉伯沙漠的强盗对他网开一面。因为孤身一人穿越沙漠却不带任何的武器,强盗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潘德明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强盗们还送他出了沙漠。

前面提到潘德明在西贡买了一辆“兰菱”牌自行车,而这辆自行车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期间,被“兰菱”牌自行车的销售员,代表英国公司收藏了,并且提供一辆最新款的自行车,希望潘德明旅途顺利。

潘德明也没多想就同意了,谁能想到之前骑旧的自行车啥事没有,换成新的之后,没几天就在耶路撒冷被偷了。

在埃及,潘德明遇到当时中国派往埃及留学的第一批留学生,其中一位叫纳忠的年轻人非常崇拜他,他们一起登上了胡夫金字塔。

1932年6月底,潘德明在开罗的亚历山大港登船,穿越地中海来到了希腊。

希腊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而这一年恰逢第10届夏季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然而潘德明却在希腊的报纸上看到,中国政府因为财政压力,无法派出代表团参加。

这一消息让潘德明特别气愤,随即来到奥林匹亚遗址公园,在公园的一根石柱上贴了一张用多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在雅典,希腊首相维尼格罗斯接见了潘德明: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离开希腊之后,潘德明将自己的下一站选在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而这里也是曾经的“亚细亚步行团”最初预定的终点。

其实,潘德明穿越地中海踏入欧洲大陆时,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各国首相也都在翘首以待。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郊外的一座古庙里,总统凯末尔将军接见了他。

凯末尔知道潘德明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雪东亚病夫之耻”。曾经的土耳其被人称为“西亚病夫”,所以潘德明的壮举,鼓舞的不仅是普通人,甚至还影响到了一国的元首。

告别土耳其,潘德明从保加利亚正式进入欧洲内陆。之后英国首相、挪威国王、荷兰女王、法国总统等欧洲政要都亲自接见了潘德明。

他们对潘德明的评价很高:有修养,在欧洲不接受别人的经济援助。依靠向国内的报纸、杂志投稿挣稿费维持生活。他让欧洲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形象,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要说最热情而当属落榜美术生,希特勒。

路过德国时,希特勒欣喜若狂,这位法西斯头子后来的战争狂人,颇有一副相见恨晚的感觉,拉着潘德明聊了足足两天,他详细地记录潘德明一路遇到的风土人情。

分别的时候,希特勒依依不舍,非要给潘德明画幅肖像画。

看来,元首对于自己当年落榜,还是耿耿于怀。

实际上,潘德明去欧洲最想见的是居里夫人。

在欧洲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潘德明受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和丘吉尔接见之后,在伦敦街头偶然发现了自己那辆破旧的“兰菱”牌自行车。

原来自行车公司利用潘德明“环球探险家”的名头做了一场推销,而当年那位买下潘德明旧自行车的推销员就在现场,见到潘德明他倍感亲切,并且向在场的所有人介绍了这位传奇的中国旅行家。

说到欧洲之旅,就不得不提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大佬,一个是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一个是少帅张学良。

潘德明这一路走来虽然受到了各国政要的接见,但他从不敢想顾维钧会亲自找上门来,说明来意之后,他又收到了张学良的邀请。

当时的张学良,因为不久前丢了东三省,卸去军职在欧洲休养。

1933年7月27日晚上,顾维钧亲自做向导,潘德明来到了张学良在巴黎的住所。

张学良显得格外热情,会面直到深夜才结束,期间潘德明说:出国游历这三年,每天都看报纸关注国内情况。现在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帝国主义国家大肆瓜分我国利益,还骂我们是东亚病夫,我实在是忍不了。一个人徒步,就是为了给中国人正名,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很欣赏他的魄力,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壮游!

最后张学良对潘德明说: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两个月后,在英国伦敦潘德明再次与张学良相遇,对方直接递给他一张去美国的“欧罗巴”号船票。

那时候的美国正飞速发展,张学良觉得潘德明应该去那里看一看,让那里的人看到中国的希望!

1934年1月4日下午,潘德明抵达纽约,刚走下邮轮,各大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的报道,这片大陆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热情。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把潘德明塑造成英雄式人物,各界名人轮番拜访,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

无法直立行走的罗斯福对潘德明的徒步环球经历非常感兴趣,为了留下潘德明罗斯福还送了一块金牌,并表示美国也正在组建一个环球旅行团,希望他可以留在美国加入这个旅行团。

不过,总统话还没说完,潘德明就拒绝了。

一年多的时间,潘德明走遍了美国所有地区,他参观了自由女神像,登上了帝国大厦,参加了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

正是这次世博会,让潘德明确定了下一个阶段的人生目标。

福特公司邀请潘德明参观了汽车生产线,还送送给他一个小盒子。

小盒子里放着12种原材料,有黄豆、石头、木头、矿石……

他们告诉潘德明,福特汽车就是用这12种材料制成的。

潘德明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仔细了解发现12种原料中,石英石和铁矿石是最重要,而这两种东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上储量极其丰富。

潘德明定下目标,等回到国内一定要徒步西藏,探明储量。

离开美国后,潘德明去了古巴,然后又乘船经巴拿马、斐济、夏威夷、新西兰,继续他的环球徒步之旅。

1935年3月,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悉尼,一位女华侨自费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潘德明继续骑车穿行在大西洋东南沿海的丛林之间。

不曾想接下来发生的意外,差点让潘德明命丧异国他乡。

原来他骑车走在从悉尼去往墨尔本的山路上时,意外遭到了当地土著打劫,他被土著人绑在树上,差点就开膛破肚,情急之下潘德明说了几句在新西兰学会的毛利语。

正是这几句话救了他,部落长老听到他的毛利语,让手下人松绑,随即用英语跟他交谈,得知潘德明是从遥远的中国徒步而来之后,他们奉若神明,沿途保护,顺利抵达墨尔本。

至此,他的环球旅行结束。

五大洲,潘德明走遍了。

胡文虎对他的寄语,少帅对他的嘱托,他做到了。

游历6年后,潘德明踏上了回国之路。

原本他要途经日本,但当时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让潘德明很是愤恨,他决定绕道走新加坡。

新加坡是潘德明全球之旅真正的起点,再次回到这里,当地华侨用迎新年的方式热情迎接他。

街头人山人海,舞龙舞狮的队伍锣鼓喧天。

潘德明也向华侨们汇报了自己的收获,并公布了自己的下一个计划,他要徒步探明青藏高原,为祖国寻找发展工业的原材料。

南洋华侨闻言大受感动,立刻组织大规模募捐。短短几天,就筹集了10w美金的巨款。

1936年6月10日,潘德离开新加坡,他带着一身的荣光、一路的风尘和同胞们沉甸甸的信任,经由泰国、缅甸、越南,最终回到了中国广西。

在桂林,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先生约见了潘德明,并亲自做向导陪着潘德明游桂林山水,而且还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题词:丈夫壮志。

接下来的日子,他打算筹划路线徒步西藏,可还没等准备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全国抗战开始,战乱之中,徒步成为一种奢望。

潘德明很难过,因为他身上背负着华侨门的期望,他觉得无颜面对捐款的华侨,慎重思考后,潘德明决定将这10w美金捐给抗日前线。

他在书信中写道:刚回家的一两个月,我常常暗自痛哭。华侨们的希望也落空了。我拿的都是华侨们的血汗钱,我必须写信告诉他们,我去不了了,你们的钱我都捐作抗日了。

从此以后,潘德明改名潘子明,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媒体上再也看不到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潘德明回到上海结婚生子后,换过很多工作,最终还是依靠儿时学的裁缝手艺过活。

十年特殊时期,潘德明的《名人留墨集》书信等被收缴,直到1979年被季一德发现,我们才再次认识这位民族脊梁。

0 阅读:30

天成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