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城市之赤峰印象

柔谈美食 2024-10-09 17:49:33

说起中华文明的源头,人们往往第一想到的是黄河;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有三个起源,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还有草原文明。其中,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仰韶文化,长江文明的代表是三星堆文化,草原文明的代表则是红山文化。这三种代表文化大体处于同一时期,而红山文化更古老些,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5500年之间,它的发现,使得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3000年。

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就在今天内蒙的赤峰境内。

赤峰地处内蒙古与东北、华北的交界处,自古就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点。在历史上,它先后见证了东胡、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叱咤风云的岁月,也曾见证康熙大战葛尔丹的激烈战事;它还是辽代上京与中京的所在地,走出了述律太后、萧太后等辽代女政治家。

它拥有草原、森林、高原、沙漠、山地、湖泊等多种地貌,曾经千里松林、水草丰茂;今天,它是内蒙的主要粮食产地,是国家“粮仓”的重要支撑。而这一切,建立在它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的40%基础上。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光荣与梦想,铁血与柔情,美丽与忧愁,交织于此。褪去历史的面纱,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它置身于中国2800多个县市的行列中,奋斗在路上。

北方的秋天最美,旅行正是好时候。从北京出发,经怀柔、密云,出古北口,就到了河北。从这开始,车流基本朝一个方向,即滦平—承德——围场——塞罕坝。341年前,1683年,康熙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行例行的热河巡察。而今,作为北方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的塞罕坝,以五彩斑斓奇美瑰丽的景色,成为“这么近,那么美”的河北的第一名片。

塞罕坝再往北,不到三十公里,就是赤峰的克什克腾旗——直到100年前,塞罕坝和赤峰都属于热河,两地山水相连,一起度过了无数的峥嵘岁月。

1690年,在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统草原上,康熙大败葛尔丹,奠定了平定准噶尔的基石。战役中,康熙布阵大破葛尔丹的骆驼阵,国舅佟国纲战死沙场,留下“将军泡子”这个人文古迹,为后世怀念。

而远去了鼓角争鸣,乌兰布统草原成为后世经典大片的取景地。《射雕英雄传》、《三国演义》、《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著名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其场景与上面发生的传奇故事,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从乌兰布统到赤峰市区,有两百多公里的车程。一路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图景,道路纵横、村落密集,广阔的田野上,收割的谷子(小米)一摞摞堆放着,玉米地和向日葵地交错其中:内蒙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植物是主要粮食作物。

车行进赤峰市郊,正好是黄昏时分。路旁的田野逐渐朦胧,天边的云霞却依然清晰,它们在粉红与淡蓝之间流转,煞是好看。乡道在高粱与玉米地间蜿蜒,我们闻到草木的清香,听到秋虫的鸣唱,有一种秋天的况味,在空中飘荡。远处的村庄灯火一闪一闪,引导我们前行的路。

终于到了,阿姨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大家坐下来,一顿狼吞虎咽。吃饱喝足后,在院子里散步,仰望星空,看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恍然想起少年时在老家,与小伙伴们一起辨认星星的那些夜晚。长大后,置身于灯火辉煌的都市里,就很少能看到星星了,一晃这么多年。

夜深了,万籁俱寂,安然入梦。一觉醒来,朝阳透过窗帘,照得一屋灿烂,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院子里,老猫带着小猫们在阳光里嬉戏,墙边的杨树在晨风里摇曳生姿。空气沁人心脾、天地宁静安详,这是美丽的北方清晨。

一切都好,就是缺水。村里打的井,每晚7点定时供应一小时,供住家一天用度。而这个井,也面临水源枯竭的危险——为打出水,井越打越深,如今已经打到了100米深处。

之前看过资料,1970年以前,赤峰市区还拥有一片湿地,那时人少日常用水也少,不存在缺水问题。但后来城市大发展,人口增加加上现代生活设施配置,比如抽水马桶、洗衣机这些,用水量急剧上升;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农业与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几十年间,湿地不见了,地下水位越降越低,以至超负荷采用。

这些年,政府一直为解决缺水问题殚精竭虑,一边是开源,包括建水库、引黄入市、再生水利用等,一边是节流,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滴灌技术、号召市民节水行动等等。这是一场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永远在路上。

与此相应的,还有生态环境治理。比如膜下滴灌种植,在节约用水的同时,也带来了农用地膜的污染问题。对此,政府一面通过补贴引导农户采用生物降解薄膜,一面组织各行政村回收不可降解地膜。但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打一场长期生态保卫战。

让人欣慰的是,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耕种,在现代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辅助下,效率与效益都大大提升。正是收获的时节,走进田间,地上堆放的一丛丛收割的谷穗,地里迎风舒展的高粱、玉米和向日葵,都彰显出一片生机和希望。村里还有不少种植药材的人家,屋前檐下都晒着沙参;地里的活多,年轻人们都从城里回来了,家家早出晚归忙着收获。

这是中国最广大的农家群像,无论生活多么曲折,他们永远从容地面对,不懈地努力。

事实上,除了牛羊肉产量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内蒙今天已经是全国第六大粮食产地,尤其玉米、马铃薯、大豆等农产品产量都居于全国前列,而赤峰便是内蒙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基地,赤峰土豆、敖汉的小米和玉米都声名远扬。

这一方面得利于赤峰的地理气候条件,赤峰处于大兴安岭南麓和燕山北麓、西拉木沦河与老哈河交界处,自古属农牧业的黄金地带。该区域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土壤含矿物质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如这里的土豆在生长期吸取了足够的阳光养分,口感以沙、糯、粉闻名;这里也是世界小米发源地,敖汉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敖汉小米颗粒大、晶莹透明,米油厚重而浓香绵密、香糯滋润。

不仅如此,敖汉处于北纬42度,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这里的玉米甄选国内高品质非转基因种子,果肉饱满Q弹,糯而不粘,甜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口馥郁。

而随着赤峰农业规模的扩张,它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水资源方面,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8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0%。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人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赢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

相比收获季节的村庄,假日里的赤峰市区,显得悠闲许多。黄昏时分,灯火辉煌的街市,车水马龙,一如其他的城市。但走近红山文化博物馆,在静谧的夕阳下,看那雕刻时光的设计,一种庄严和肃穆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浮现出遥远的从前,那些刀耕火种的背影;如果先人们穿越到现代,他们该发出怎样的叹息:世界沧海桑田,文明生生不息。

而趟过八千年的时间的河流,这所古老的城市,在新的时代里,迎接新的挑战,也书写更多的可能。

阅读原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