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天津的男子李广深,为了在河南捡600多块蛟河橄榄石李广深付出了太多太多。
放弃了年入十几万的牙医的工作,妻子也跟随他放弃了小学老师的工作,儿子也从天津转学至河南上学,妻子和儿子都一起跟随他捡橄榄石。
即便是在捡橄榄石的过程中,李广深也花费了很多艰辛。
10年捡了600多块橄榄石,平均每三天才能捡一块橄榄石,且橄榄石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不到三两,最大的也不过10斤。
好在10年的付出终于让李广深收获满满,可是当有人上门出上百万想要买李广深的橄榄石时,李广深却死活不肯卖。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李广深到底是嫌钱少?还是把橄榄石看得无比珍贵?
一起看看发生在李广深身上的传奇故事。
一、坚持数年,只为做一件事。从2003年开始,天津男子李广深拖家带口,来到河南捡橄榄石。
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让李广深一家三口付出了太多太多。
李广深原本是一名牙医,年入十几万,有着自己的门店,只能把店盘给别人,甚至彻底放弃这份工作。
妻子王芳是一名小学老师,工作稳定,工资也很可观,也只能放弃工作,跟随丈夫来到河南。
儿子也从天津转学至河南就读。
来到河南后,无法买房的他们只能租房子住,房子非常狭窄,只有两间卧室,因为捡橄榄石的地点常在溪边,为了方便捡石头,房子的位置略显偏僻。
正因如此,一家人生活非常不方便,儿子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妻子就连买菜,买生活用品,来回一趟都得骑自行车。
他们属于外来户,在这边也没有朋友,刚来的一段时间,一家三口不能适应,而且被邻居问起来他们为何搬来?他们也不好意思说来这边是为了捡石头,只能说是投亲靠友。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家三口才融入这边的风土人情,日子才渐渐稳定下来。
之后,李广深正式开始捡橄榄石。
李广深每天都要前往一趟附近的小溪边,山路崎岖,李广深只能步行前往,来到小溪边后,李广深戴上明媚的眼镜,从潺潺的流水中观察是否有橄榄石。
橄榄石的质地和别的石头都不同,发出幽幽宝石色,再加上棱角过于分明,是很容易辨认的,但因为橄榄石常常处在别的石头之下,再加上流水的扰动,寻找起来有着一定的困难。
为了顺顺利利找到橄榄石,李广深只能穿上雨靴下入水中,来回地找,来回地搅动,寻找着心目中的目标。
但尽管李广深如此努力,最后的收获却并不能让李广深满意。
平均三天才能捡到一块橄榄石,而且只是一些只有拇指大小的橄榄石,并不是每一块橄榄石都是优质的,大多数通常有着非常明显的瑕疵,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储藏价值。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橄榄石的数量是有限的,找完附近的一条小溪,就要换下一条小溪,来回跋涉的路程是不可估量的。
以前的时候,李广深只需去家附近的小溪边寻找,渐渐地必须去几十公里外的小溪边搜寻,路程无形中增加了不少。
以前的时候李广深只需吃过早饭再出发,赶吃晚饭之前就可以回来了,如今必须更加早出晚归,才能保证一天的工作量。
可尽管如此,李广深捡到的宝石也不因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有所增加。
李广深的生活质量和内心满足感没有一点点提升,整日在做徒劳无功的工作。
来河南之前,李广深打算着把自己毕生的光阴奉献给事业,来到河南后遇到的种种困难却让他一度打了退堂鼓。
望着家人脸上面露难色,一家人的生活因为自己这个孤注一掷的决定受到影响,李广深觉得对不起家人。
老婆虽然嘴上不说,心中也有抱怨,“为何来到这边做一件无意义的事?家人不能团聚?”
“孩子也常常抱怨父亲缺席了他的成长。”
但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李广深觉得孤独无助时,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找寻到了一点希望。
二、李广深学会了将石头加工成艺术品。钻石再好,也需要加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才能闪闪发光。
后来,李广深总算学会了加工技术。
从那以后李广深每捡来一块橄榄石,都会根据形状,大小,设计出应有的成品类型,然后拿出工具,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
在李广深家的收藏室里,放满了各种各样被李广深加工出来的产品,每一件都是深加工。
李广深还给每一块石头装上盒子,再套上明亮的玻璃罩,灯光一打,房子里顿时闪闪发光。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承载了李广深不少的心血,李广深对它们爱如珍宝。
望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此时的李广深许下了一个愿望,“今后一定要捡到更多的橄榄石。”
从此,李广深天不亮就出发了,一如既往地来到他心心念念的小溪边,如今的他已经积攒了经验,知道哪里的宝石多,便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哪里。
每天回家的时候,李广深总能够有收获,他的口袋里已经不再是空空如也了。
而且有一次,李广深捡到了一块超过5斤的橄榄石。
当时李广深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捡了这么久,终于捡了一块重的,形状很规整,成色也很不错,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拿到家人面前,家人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也为李广深打气。
转眼间,李广深捡橄榄石已经9年多,已经捡了500多块橄榄石。
这9年间李广深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换下来的一双双破旧的雨靴,以及李广深已布满茧子的双手,都是最好的证明。
他每天早出晚归,早晨6点多就起床前往目的地,晚上太阳落山了才回家,整日在跟时间赛跑。
李广深对当地地形的了解比当地村民还要清楚,尤其是哪里有条小溪,小溪的宽度以及深度如何,哪条小溪属于上宽下窄,哪条小溪属于下宽上窄,李广深都了如指掌。
苦心人,天不负,好在李广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应有的收获,李广深的收藏室里已经被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摆满了。
然而意外的是,明明李广深捡到的这些宝贝价值连城,也有人出上百万的高价购买,李广深却拒绝售卖,到底因为什么?
三、李广深的决定。有人给李广深开出了可观的价格,想要买走一两块橄榄石。
按理说李广深的橄榄石有几百块,卖掉一两块无可厚非,可李广深却死活不卖。
后来李广深坦言道,“9年的付出已经承载了他太多的心血,再也不在乎那一点点钱,而是把这些橄榄石当成了心中的宝贝,他舍不得卖,相比于钱和石头,他更在乎这些石头。”
“在别人眼中,当初他背井离乡可能为的是钱,只有他知道,他为的是心中的梦想。”
“自幼李广深就是一个喜欢奇珍异宝的人,尤其是喜欢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如今的他只不过是在完成儿时的梦想。”
李广深的这个决定,家人也是无比赞同的,知道李广深心中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既然李广深不卖这些石头,又如何展现出石头应有的价值呢?
接下来,李广深做出了另外一个感人的决定。
他把自己捡到的宝贝纷纷陈列出来,开始办展览。
每一场展览李广深都是免费的,邀请的也都是这方面的爱好者。
李广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最喜欢的宝贝呈现在大家面前,每当有人充满疑惑时,李广深还会为他们做免费的讲解,讲解的时候李广深总是带着笑容,非常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一场展览持续好几个小时,李广深几乎全程都在场,一方面他是想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讲解,另一方面望着大家对他的宝贝竖起大拇指,他有一种自豪感。
李广深享受着展览的几个小时时光。
在一次展览的过程中,一位记者忽然造访,采访李广深这几年来的传奇经历。
这时,李广深向大家透露了一个小秘密。
这个秘密是关于当初他是如何与橄榄石结缘的。
四、李广深与橄榄石结缘。李广深本是天津人,怎么来到河南了呢?
9年前,李广深来到河南见朋友,在快要回家的时候,忽然从小溪边捡到了一块石头。
石头呈半透明状态,看起来非常美丽,李广深很喜欢这块石头。
随后拿去鉴定,才得知这是著名的蛟河橄榄石。
从那一刻开始,李广深已然从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想要放弃一切,来到这边捡橄榄石。”
一直以来李广深是一个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人,一旦心中许下了一个梦想,不达目的他不会罢休,从那一刻起,李广深一家三口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家人十分了解李广深的性情,因为李广深平时待家人非常好,家人也心甘情愿地尊重李广深的决定,这才有了后来李广深的传奇人生。
9年后记者再一次采访李广深的家人时,家人仍表示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李广深做什么,他们也愿意跟着做什么,他们愿意为李广深付出,毕竟李广深是他们的亲人。”
最关键的是李广深没有让家人失望,被放在家里的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便是李广深给家人最大的回报,李广深喜欢石头,家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望着家人满意的态度,李广深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
后来有网友开始质疑一个问题,“会不会是客人给的价格不符合李广深的预期,所以李广深才不愿意卖石头呢?”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客人出价的时候是在展览会上,众目睽睽之下,客人出的价格是非常理性客观的,而且比预期的还要高一些,但李广深给出的答复是,“无论对方出多少钱,他都不愿意卖”,由此可以看出李广深在乎的不是钱,而是他收藏的宝贝。
在别人眼中可以轻轻松松卖掉的一块石头,在李广深眼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热爱不同,在乎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李广深把眼前的石头视若珍宝,这是独属于他的快乐。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做有些事的时候会衡量性价比,会去想做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但是当你在完成心中的一个梦想时,就算付出再多,哪怕是毕生的时光,你都会觉得是值得的,因为这让你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感。
对于李广深来说,他已然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如今的李广深,仍然背井离乡,在外地捡他的宝贝石头,仍然和以前一样,每天都要踏遍小溪边,弯着腰在水里岸边仔细地寻找,他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很远的地方,甚至还会去外省寻找。
每捡到一块宝贝石头,都要拿出他精湛的技艺,加工成艺术品,摆放在自己的收藏室里,每当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会露出欣慰的笑。
虽然李广深的年龄已经一天天大了,但他心中的梦想没有变,反而更加热爱了。
李广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李广深对宝贝石头的热爱,其实从他当初的那个决定就看出来了。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为了捡石头,完全可以一个人去往外地,等捡够了石头立马来到家中与老婆孩子团聚,然而李广深一开始就选择了拖家带口,他显然把捡石头当成了毕生的事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广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应有的收获,而且因为他把石头视若珍宝,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敬佩。
李广深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