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马兰花开二十一",竟是隐藏的暗号?藏着中国"第一"的秘密?

文君侃历史 2024-08-02 12:13:5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小皮球,架脚踢(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犹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们跳皮筋,“马兰花”是必跳的项目。

只是那时,我们都不懂,这首童谣背后的故事。

如今再回想起那个场景,除了对童年的怀念之外,还有对“马兰花”的深深敬意。

沙漠里绽放的马兰花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

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公开对我国使用“核威慑”,意图压制我国的崛起。

为了打破大国的核封锁,毛主席在中央拍板决定:我国要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弹。

核武器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指令一出,相关人员都动了起来,第一步就是要建起核试验基地。

这个任务,由张蕴钰将军负责,他带领着技术团队,跑了几十万里路,才最终确定了基地位置。

刚开始,团队中还有苏联来的援助专家,在他们的指挥下,核基地建设团队勘测了几个地方。

敦煌的戈壁滩曾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但是,张蕴钰将军亲自调研后,否定了这个方案。

因为它离莫高窟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如果将来核试验成功,核弹的余波很有可能毁坏莫高窟的建筑。

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核试验工作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毁坏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更何况,这个实验基地离居民区太近,产生的核废料容易对人体造成辐射。

核武器虽然重要,但比不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张蕴钰将军没有丝毫犹豫,带着部队继续找。

最终,技术团队跨过茫茫沙漠,将核试验基地的位置定在了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1958年5月,张蕴钰将军带领着风尘仆仆的技术干将来到罗布泊边缘,在弯弯曲曲的小河边发现了一整片盛开的马兰花。

他立即决定,将此地命名为“马兰村”,作为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

从此,马兰村就成为我国核试验的先驱之地。

当时的马兰村只是一块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昼夜温差极大,时常有沙尘暴来袭,根本就不是宜居的地方。

核试验团队在这里驻扎下来,从零开始建立基地。

第一批的战士来时正值冬天,地上的雪下了几十厘米厚,他们一下车,看见茫茫一片的大雪,都不知身在何方。

在参谋长的指挥下,这些离家万里的战士们,用铲子铲开厚厚的积雪,就地搭建了帐篷,安起了锅灶,就这样过了夜。

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一万多名解放军官兵和工人从全国四面八方赶过来,住在绵延几公里的帐篷之中,为荒芜的戈壁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人到位了,机器到位了,工程开始了,推土声、钻机声响彻整个戈壁,核试验基地就在这轰隆隆的声音中一点点搭建起来了。

当地没有粮食来源,国家又穷,部队带的粮食往往不够吃,战士们就摘榆钱叶果腹,遇到黄羊群,猎来几只,也能饱餐几顿。

张蕴钰将军患有胃病,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坚持用草籽和野菜做一顿饭来吃。

他与基层战士同甘共苦,誓要将基地建起来,“以戈壁为家,以艰苦为荣”,成了战士们建设基地时的响亮口号。

渐渐地,机场建起来了、实验室建起来了,十多万平方米的营房也建起来了……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核试验专家入驻做实验。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家

正当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中央传来了一个噩耗——苏联撕毁协定,要将援中的核武器专家全部撤回。

我国核武器研究正在攻坚阶段,苏联人不仅带走了人,也带走了顶尖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原料。

整个研究项目,几乎塌了一半。

但是,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从大洋彼岸回国的科学家扛住了重担,将研究核武器的任务继续到底。

1948年回国的钱三强,成了科技攻关任务的关键领导人。

他回国前,已经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导师之一,前途远大,生活优渥。

但是,当祖国有需要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归。

面对亲友的质疑,他坚定地回答:“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接受任务后,钱三强不仅利用自己毕生的学识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还向中央推荐了许多重量级科学家。

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在他的推荐下,陆续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即核研究所。

童谣中的“二十一”,正是指代的二十一所。

实验基地建成后,中央军委决定将二十一所迁到马兰基地,邓稼先等科研人员,也前赴后继地进入了茫茫沙漠之中。

所里的所有研究人员,都要在基地内工作、生活,一举一动都不能被外界知晓。

“28256,28257”歌谣中唱的这两串数字,是当时研究基地唯一能对外联系的通讯号码。

直到近年来马兰基地档案公开,人们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而身处选择中的科研人员,坚定地站在了祖国这一方。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这是对基地科研人员的质询,也是要求。

邓稼先的回答至今振聋发聩:“为它死也值得!”

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重任,隐姓埋名28年,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可是,当国家终于强大了起来,他却因为直肠癌,而永远地离开了热爱的事业和祖国。

王淦昌,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后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人们都预测他拿诺贝尔奖只是早晚的事。

但是,他放弃了。

为了加入原子弹研究团队,他改了名字,变成了籍籍无名的“王京”。

在外界看来,他似人间蒸发一般,突然不见了踪影,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身在何方。

他们两位,是广大献身于中国核事业的英雄的标杆之一。

在为国奉献、隐姓埋名的数十年间,许多科学家错过了花期,终生未婚;许多科学家妻离子散,家不成家;更有甚者,倒在了向科学殿堂攀登的道路上。

他们的牺牲,终于迎来了成果。

“马兰花,开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在马兰基地周边腾空而起。

这座基地,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

“马兰花开二十一”

在勘测基地的过程中,很多战士被蒙在鼓里,他们去的都是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久而久之,心里难免有疑虑。

“我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上刀山、下火海我们都不怕,只要死得明白!”

战士们的心声传达给了上级,上级决定告诉他们实情,勘察大队的队长得到许可,兴奋地对战士们说:

“弟兄们,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我们要造一颗核弹!”

战士们欢呼起来,热泪盈眶,他们的汗水,原来是这么有价值。

马兰基地确认建立时,也是他们作为先驱部队,驻扎在此。

数年辛苦经营,“马兰花”终于要开了。

参天的“架脚踢”竖了起来,等待着使命的降临。

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并非空投,它被放置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远程引爆,铁塔周围安装了3000多台检测仪器。

歌谣中的“架脚踢”,指的正是这座铁塔。

“小皮球”代指的则是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头圆圆滚滚,个头也不大,像个皮球。

它有一个正式的代称,即“邱小姐”。

为了严格保密,相关实验人员跟中央通信时,遇到关键词语全部都用密码和暗语来代替。

“邱小姐”就是原子弹,装原子弹的容器也被称为“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

原子弹试爆的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

9月29日,原子弹从制造基地起运,中央接到消息:“邱小姐已上轿”。

10月4日,原子弹抵达核试验场。

10月8日,原子弹装配完成,“邱小姐梳妆完毕”……

一个个意义不明的指令传递在基地和中央之间,没有任何一个情报机构能够破解这独特的密语。

16日下午14时40分,张爱萍将军发出最后的指令,主控站人员按下了起爆按钮。

10、9、8、7......0!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原子弹试爆成功,“马兰花”胜利绽放!

在试爆点外观测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被强光模糊的双眼、被爆炸声堵住了双耳,他们彼此间无法交流,但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晚,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世界,对中国虎视眈眈的美帝和苏联,都震惊不已。

他们怎么能够想到,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核武器?

从此,东方巨龙站起来了!

为了保密,周总理要求新闻稿发布时,截掉蘑菇云的下半部分,以免国外根据爆炸强度计算出我国原子弹的当量。

作为核试验基地的马兰基地,更是到数十年后才被公开。

而歌颂它的童谣,“马兰花”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诉说着这场伟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马兰开花二十一”:童谣里藏着惊天动地的大秘密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

官宣!邱小姐,嘣!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

1 阅读:198

文君侃历史

简介:每天说点不一样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