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软件开发中心积极推进低代码平台建设,助力金融业务快速研发

元德数字化 2024-09-10 21:09:46

一、建设背景

根据Market Insight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低代码和零代码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142亿元,预计50%以上的实践者将从低代码的“探索期”进入“成效初期”,超过23%的实践者将进一步迈入“效能扩展期”,实现在企业内部的规模化推广,赋能业务研发转型。

为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工行软件开发中心积极开展低代码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建设基于数据模型驱动、依托代码运行模式的开发态低代码平台,打造开放互联的生态系统,助力研发效能提升。

二、建设思路

工行软件开发中心融合现有研发体系,打造全链路可视化研发。平台整体架构建立于行内新一代前后端分离研发体系之上,引入可视化技术,构建业务研发资产,承接现有服务体系,基于数据模型驱动技术及代码扩展能力,快速实现应用开发,并整合行内研发支撑体系,实现应用的快速构建及交付。

图1. 低代码平台总体视图

(一)以数据模型驱动为核心,打造可视化开发全流程

数据是金融行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在技术选型上,我行低代码平台以数据模型驱动为核心,围绕业务数据处理流转等场景,分别对标建设了数据模型可视化开发、页面可视化编排、逻辑可视化编排、流程可视化编排,实现了全流程可视化开发能力。

图2. 可视化开发流程

(二)构建共享共建的分层业务研发资产库,降低应用构建门槛

低代码平台的快速搭建应用能力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资产。工商银行始终走在金融科技创新的前列,已积累了数量众多的企业级应用研发资产。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资产接入方式,将已有资产纳入低代码平台,为“积木式”搭建提供有效物料,实现已有资产的复用。

图3. 低代码开发模式

(三)建设代码导出及扩展机制,实现灵活业务逻辑拓展

由于低代码开发依赖可复用资产的完善程度,无法完全取代代码开发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例如针对涉账类、涉密类或某业务有高度个性化需求等场景,仍需开发人员手动编码以保障业务需求灵活实现,故低代码平台采用了高低代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针对业务逻辑相对简单的轻应用场景,在页面样式编辑、前后端逻辑编排中,内置可编辑代码块,实现函数级别的代码扩展;针对复杂业务逻辑或面向存量业务系统开发的场景,采用导出源码二次开发的模式,将低代码的快速搭建能力与传统编码能力相结合,以覆盖更多业务场景。

图4. 代码生成及导出

(四)打通构建部署环节,支撑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金融企业有着比一般企业更严格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要求,通过适配行内实施多年已经过稳定性验证的DevOps流程,做到充分适配我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图5. 对接DevOps体系

三、推广成效

工行低代码平台已在软件开发中心及各分行科技部门的数十个项目中开展推广,总数已达800+,应用数超400个,应用于数据采集、协同办公、业务管理、营销推广、信息门户等场景。相较于传统研发,低代码在如下方面发挥了较大效能:

降低研发门槛:减少研发人员培养成本,借助低代码可视化拖拽的研发模式,可将传统纯代码研发模式的2-4周学习成本压缩至1周以内,减少因人员岗位流动产生的高额培养成本。如山东分行参与低代码试点的研发人员,3天可上手低代码应用开发,7天可熟练使用低代码平台。

提升研发效率:在协同办公类、内部管理类、营销宣传类、信息统计类等低代码适用场景,缩短应用研发周期,有效缓解业务需求积压情况,助力业务敏捷创新。如海南分行在加班休假管理系统、源代码缺陷检测系统等4个项目中采用低代码模式研发,研发周期上节约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统一研发标准:建立可视化研发标准工艺,基于标准化的组件拖拽、模板复用等低代码方式,快速落地我行应用研发标准规范以及最佳实践,实现底层技术框架与IU交互设计标准统一,助力低代码适用场景开发应用形成一致的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与常规研发模式相比技术规范类缺陷密度降低。

综上,工行低代码平台能够有效提升敏态业务上线效率,数字化转型长尾需求得以快速落地,助力业务敏捷创新和基层减负。

0 阅读:1

元德数字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