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会谈时主席5字回答,让其起身鞠躬

文史达观 2024-11-08 15:47:12

“我听到毛的回答时,并不记得自己站起来还鞠了躬,但我确实那么做了,我相信换成任何一个人,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也会跟我一样做的。”

这是美国第37届总统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到的内容,他清楚地记述了当年与毛主席交往的场景。

在他看来,毛主席不仅是他个人最为钦佩的人物之一,更是以超凡脱俗的睿智和深邃的远见,赢得了包括他在内的全世界的尊敬。

尼克松曾先后出任美国第34任副总统和第37任总统,其非凡的领导力和政治远见,自然非比寻常。

然而如此卓越的一代领导人,在面对毛主席时却能如此的谦卑,足以证明毛主席的魅力。

还有,在国人眼中,尼克松也是中美关系破冰第一人,毛主席更是亲切地称其为“老朋友”。

尼克松访华之旅

上世纪60年代,全球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当时中苏关系骤然交恶,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苏联不仅在北方与我们关系破裂,还通过鼓吹越南等国与我国为敌,实施了一系列变相的围堵策略。

与此同时,我国周边的政治环境十分严峻。

南方越南不断挑衅,东方韩国亲美立场鲜明,日本因历史血债与我们关系紧张,东南台湾当局蠢蠢欲动,而西方印度也不甘示弱,频繁制造事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陷入了“四面受敌”的艰难境地。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开始积极思索破局之策。

尽管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美两国成为了战场上的“敌人”,但毛主席却敏锐地意识到,与美国建立联系,可以打破孤立无援的局面。

为此,毛主席精心策划了两个重要的外交信号。

首先,他邀请了美国老朋友、著名记者和作家斯诺来中国访问。

在1970年10月1日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斯诺作为贵宾被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主席一同观礼。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主席对中美关系改善的期待,也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愿意与美国接触和交流的强烈信号。

紧接着,中国又发出了第二个重要信号。

1971年,在美国代表队参加日本世界乒乓球赛期间,中国邀请他们来华与中国队员进行友谊赛,并安排他们参观了多个地方。

这一“乒乓外交”的创举,以体育为桥梁,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中国的两次邀请,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深深触动了尼克松总统的神经。

他意识到,中国正在积极寻求与美国改善关系,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事实上,在中国间接示好、有意结交美国的同时,尼克松也在努力试探性地寻求与中国的接触。

当时,美苏冷战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美国一直处于防守地位,他们也急于寻找破局之策。

因此,当中国发出友好信号时,美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其实,早在1969年12月,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尔塞就在一个外交舞会上主动接近我国驻波兰的雷阳代办。

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找机会接近中国,以寻求与中国交好。

后来,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1971年7月,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他特别安排了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

1972年2月21日,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尼克松,正式踏上了历史性的访华“破冰”之旅。

尼克松与毛主席会谈

1972年,当时毛主席已经79岁高龄。

因长期为国家和人民操劳的艰辛,使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此之前,毛主席曾两度因休克被紧急抢救才得以恢复过来。

2月21日,当尼克松抵达北京时,毛主席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尼克松也知道主席的身体不太好,他本以为主席不会亲自接见他。

没想到,在他抵达北京的当天下午2点,毛主席就安排了与尼克松会面的时间。

紧接着,一场历史性的会面在毛主席位于游泳池畔的书房里悄然展开。

当尼克松与毛主席的手紧紧相握时,中美两国长达22年的敌对状态,在那一刻正式宣告破冰。

关于那次会谈的具体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完全解密。

但从当时参会人员的回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据当事人回忆,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会谈氛围十分融洽,仿佛两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国界的深刻对话。

当时因毛主席身体状况不佳,原本预定的45分钟会谈时间,在双方热烈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延长到了75分钟。

在那次会谈中,毛主席与尼克松就多个问题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关于台湾问题的部分,两人也达成了多项一致性的意见。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且早已归还祖国。

3、解决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4、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5、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与此同时,中美双方还签订了意义非凡且令世界瞩目的《上海公报》。

尼克松二度访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上海公报》签订后的两年,1974年8月9日,美国政坛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由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福特,接任了新的美国总统位置。

福特上任后,对前任尼克松所签订的中美诸多协议,表现的心不在焉,阳奉阴违。

在其执政期间,尽管中美两国都试图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1975年12月1日,福特踏上了为期四天的访华之旅,希望能够为中美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那次访问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中美关系的进展还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迹象。

对此,毛主席还批评美国说,美方是在倒退。

福特访华后不久,毛主席再次向“老朋友”尼克松发出了访华的邀请。

尽管当时毛主席已经83岁高龄,但他对中美关系的重视和热情并未减退。

尼克松与夫人欣然接受了毛主席的邀请,并于1976年2月21日再度抵达北京,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访华之旅。

尽管尼克松此时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但中国方面依然以总统之礼相待,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和尊重。

尼克松下榻在熟悉的18号国宾馆,享受着与当年一样的尊敬和礼仪。

甚至在国宴餐桌上,十道精心准备的菜肴也与当年一模一样,仿佛在诉说着中美两国之间那段不平凡的友谊和历程。

会谈期间,毛主席与尼克松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般,相谈甚欢,气氛十分融洽。

会谈时间长达1小时40分钟,仅比福特的会谈少了10分钟,足见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话题之多。

在会谈即将结束时,尼克松以老朋友的身份,略带羞涩地询问了毛主席的特长。

那时的毛主席已经无法站立,但他依然深情地注视着尼克松,郑重地说出了那五个掷地有声的字:“为人民服务”。

那简短而深刻的话语,不仅道出了主席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也深深打动了尼克松的心。

那一刻,尼克松愣住了,他仿佛被毛主席那无比大公无私的精神所震撼,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向他最敬仰的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临别前,毛主席以茶代酒与尼克松轻松碰杯,两位伟人的诸多会谈照片也被定格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永远镌刻在了中美关系的史册上。

那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两位伟人的风采和友谊,更见证了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合作、从曲折到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读者们,关于“毛主席与尼克松的破冰会谈”,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