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情,经历过了,就忘记了,总有一天要入土为安。
但是人的今生,是可以持续存在的。
更明确的是,老人过世了,但是家庭并没有消亡,若是有几个儿女,还意味着开枝散叶,一家人变成一个家族了。
“人到七十古来稀”,过了七十岁,就意味着人很老了,要开始安排后事了。
想让未来的家庭,更加富贵发达,老人就要明白:家有三不缺,缺了害子孙。
01
不缺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教育家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作为老人,不管你有多少财富,曾经有多高的位置,若是道德素质降低了,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留给子孙的东西了。
子孙会因为你的德行差,而蒙上一层阴影。谈起你的名字,就避之不及。
更可怕的是,子孙躲避不及,把老人缺德的因果,落到自己身上。
在《警世通言》中,有一个叫桂富五的人,落魄的时候,求助同乡施济,并在施济家借住多年。
借住的过程中,桂富五和妻子在屋角挖出一坛财宝。把财宝变卖之后,桂富五就富起来了,然后移民去了隔壁乡。
按照道理,这些财宝,是施济家的,因为房子是施济的祖上留下的。
过了几年,施济遇到了困难,反过来去求助桂富五,令人诧异的是,桂富五置之不理,还把人赶出去。
再往后,桂富五花钱买了官位,去了外地任职。他的儿子们在家,吃喝嫖赌,任性妄为,把家败光了。
等桂富五回到家,发现家已经支离破碎。
诗曰:“桂迁悔过身无恙,施济行仁嗣果昌。奉功世人行好事,皇天不佑负心郎。”
“抬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不是迷信,而是告诉大家,所有的恶念,善念,都有因果,不回报在自己身上,就会出现在子孙身上。
有远见的老人,一直在行善积德,不图自己活万万年,图给子孙树立榜样,留下善报。
若是老人的钱财很多,还可以积极施舍,而不是都留给子孙。一方面避免子孙奢侈,一方面积累了好的人脉,也留下家庭的好印象。当子孙穷困的时候,肯定有人会帮一把,这是无穷尽的财富。
02
不缺心眼:三分计较,七分糊涂。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到七八十岁,不一定日子很好过,也许还被儿女“欺负”。有的儿女,也不很孝顺,很多天都不来探望。
也有一些老人,在养老院里,和工作人员打交道,总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聪明的老人,会懂得包容,放宽心。
我们说“缺心眼”,不是心眼很坏的意思,而是说,一个人做事,没有太多的心眼,不会圆滑。什么事情都比较直接,也不去计较。
具体来说,老人不缺心眼,就是难得糊涂,比以前,更加糊涂,更不计较了。
钱财是身外之物,争来争去一场空;兄弟姐妹的矛盾,都是小摩擦,无伤大雅;儿女的孝道,不会让人满意,但是儿女已经尽力了......心宽一尺,命好一丈。
正如网上的一句话:“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
是的,不愉快的事情不去想,有摩擦的事情不去攻击人,过去的事情就忘了,这日子哪能不好呢?
现如今,大部分的老人都晚年都衣食无忧,不幸福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糊涂一点,心宽体胖。
03
不缺遗愿:志当高远,代代接力。
古时候,有个愚公的人,要搬走门口的大山。
人们都笑话他,太不自量力了。
愚公笑着回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从此,人们对愚公刮目相看,也有神仙助力,把大山搬开了。
是的,愚公采用的方法,就是给子孙留下愿望,持续发力,搬动大山。
历史上,有很多的家庭,因为祖辈有愿望,因此子孙奋发有为,从而一代更比一代强。
毕竟,祖上的愿望,就是家庭持续前行的方向。
三国时,司马懿临终前,告诉儿子:“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司马懿一生都懂得蛰伏,甚至用装病来躲避曹操的委任。
因此他把自己的智慧,传递给了儿子。儿子们领会以图,在蛰伏多年后,找到机会,就彻底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在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的封州刺史刘谦,招兵买马多年,准备独立为王,但是没有实现就过世了。
刘谦临走前,交代儿子:“尔勉建功,时哉不可失也。”
多年后,刘谦的儿子建立了南汉。
回头看,刘家和司马家,老人的遗言,异曲同工。
人老了,身体会衰老,但是精神不能颓废。给大家愿望,那就是老人的格局,是对祖先的志气的留存和发扬。
04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过去的带来惆怅,现在的带来迷茫,未来带来希望。”
人老了,只要活着,就要活得精神一些, 别总是想给子孙留下钱财,别每天抱怨老天,别总是破坏社会。多做正能量的事情,做自带阳光的人,比钱财更重要。
整理好人生的经验,不仅仅是谈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还得与时俱进,奔赴前程。
一家人,继往开来,顺顺利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