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乔冠华一直在外交部担任着重要的职务。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外交活动。1971年,他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一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了合法地位。乔冠华在之后的六年中连续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成为中国外交领域的核心人物。他还协助周恩来总理,开拓了中美关系,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1973年,乔冠华因为受到误导,参与了对周总理的错误批判。这段经历使他深感懊悔。后来,乔冠华在一次接见外宾时,利用机会向周恩来总理诚恳地道歉。周总理宽容大度地回应:“我怎么会怪你?我认识你这么久,知道很多事情也不是你能左右的。”这使乔冠华与周总理之间的误会得以澄清。
1970年代末,乔冠华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1983年他不幸去世。章含之遵照丈夫的遗愿,将骨灰暂时保存在家中。
1984年年底,章含之终于决定履行乔冠华的最后愿望,让他安息在故乡。她向江苏盐城地委表达了这一愿望。然而,地委在收到省委的批复后陷入了困境。批复要求热情接待,但强调规格不宜过高,并表示骨灰事宜需地方自行处理。地委在这种模糊的指示下难以做出决定,最终决定暂时不同意。
章含之收到消息后,带着失望离开。她决定寻求乔冠华生前的好友李颢的帮助。李颢与乔冠华的革命友谊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李颢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而乔冠华在一次突发疾病中得到了他的救助。在医院的相处中,李颢被乔冠华的革命热情和政治理想深深感染,最终选择了投身革命。两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找到李颢时,他立刻表示愿意帮助她。在得知情况后,李颢向苏州市吴县县委书记管正求助。管正在了解事情经过后表示支持,并认为乔冠华在国家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应被忽视。他决定帮助章含之将乔冠华的遗体安放在吴县东山镇公墓。
尽管管正的决定面临着上级的压力,他仍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一个在国家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最终,章含之和李颢选择了东山镇的华侨公墓作为乔冠华的安息之地。
1935年清明节,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来到了东山镇华侨公墓。这一次,东山镇华侨公墓的经理杨其林接待了她。杨其林见到章含之,真诚地说:“乔部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都知道,欢迎到我们东山来。”这一句话,让章含之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安慰。
杨其林还问道:“不知道乔部长生前是否还有别的遗愿?您这边是否有其他的要求?”章含之从口袋里拿出2000元钱,缓缓地说道:“没有了,这是我前几天帮老乔领的最后一批稿费,他也没有别的存款了,就用这个给他买个墓碑吧。”
一个曾经在联合国光辉登场的外交部长,去世后却只能用稿费安葬自己,这让了解这件事的人都感到深深的敬意。东山公墓坐落在太湖之滨,环境宁静。尽管其他人的墓碑修建得非常豪华,乔冠华的墓碑却显得简单朴素,当然,这并不重要。墓碑虽简陋,他的贡献将永载人民心中。每年清明节,许多人都会来这里扫墓,缅怀这位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外交家。
改革开放后,盐城地委主动联系苏州,希望能将乔冠华的公墓迁回家乡。经过考虑,苏州方面同意了迁回请求,只是保留了一部分遗物及公墓。乔冠华终于可以正式回到故乡,完成他未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