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战斗民族”,多次为我国守住边疆!如今却只剩9000人?

陶陶读历史 2024-01-26 12:33:33
引言

随着今年冬天东北旅游业的大火,很多的东北“特色”得以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和大家见面。近日,一支长期生活在黑龙江北部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族人被哈尔滨文旅局请“下山”来,拉着驯鹿走上了哈尔滨的街头,和游客们互动。

这不止震惊了众多远道而来的南方朋友,很多哈尔滨本地人也纷纷表示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个仅有9000余人的鄂伦春族为何会被称为“史上最强的战斗民族”?在建国之前还实际上过着原始部落生活的他们,在70多年后的今天,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做得怎么样了?

雅克萨之战

据史料记载,鄂伦春族世居于黑龙江以北的原始森林区,“鄂伦春”翻译为汉语就是“使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族自古便居住在森林之中,以打猎为生。隋唐时期的室韦族是现今鄂伦春族人的主要来源,当时唐朝虽然设立了室韦都督府来管辖和节制该族族人,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直到17世纪中叶,清政府清政府为加强国防、巩固边疆,在黑龙江沿岸设置14处关口,并派兵驻守。随着关口的设立,鄂伦春族的一部分被划归黑龙江将军辖属之下,一部分仍游猎于外兴安岭及精奇里江、牛满河流域。

也正是这一时期,沙俄帝国开始了扩张之路,他们一路南下,侵犯到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当时清政府忙于消化明朝留下来的地盘和实力,无暇顾及到东北地区,以至于沙俄占领了我国北方边境的雅克萨地区,并且以此为据点,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百姓。

需要了解到的一点是,当时清政府和沙俄都已经拥有了火炮、枪炮等装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已经足以对当地的百姓实施降维打击。而且黑龙江边境地区极为寒冷,只有一些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少数民族才能适应,比如达斡尔族、赫哲族以及鄂伦春族等。

这些民族族人虽然奋起反抗,对沙俄入侵者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因为对面是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士兵,而这些少数民族的族人虽然英勇,但毕竟只是老百姓,而且在武器上也完全不是对手,只能节节败退。

在清政府平定了清朝腹地的三藩之乱后,终于有精力来处理这些沙俄的入侵者了,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朝初期与俄罗斯帝国在雅克萨发生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鄂伦春族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族人并不算多的他们,仍然派出了565名士兵参与了这场自卫战争。

首先,鄂伦春族人民担任了向导和翻译的角色。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熟悉地形和气候条件,因此能够为清军提供准确的情报和地形知识,帮助清军更好地制定作战计划。此外,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鄂伦春族人民还担任了翻译的角色,帮助清军与俄罗斯军队进行沟通。

其次,鄂伦春族人民积极参与了雅克萨之战。他们不仅作为清军的盟友出兵参战,而且还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在战争中,鄂伦春族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勇敢的战斗作风,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鄂伦春族人民在战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结束后,清军在雅克萨设立了戍所,驻扎军队进行防御。在这个过程中,鄂伦春族人民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和狩猎支持,帮助军队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生存下来。此外,鄂伦春族人民还协助清军追击残余的俄罗斯军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总之,在雅克萨之战中,鄂伦春族人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向导、翻译、盟友和物资支持者,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们还在战后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鄂伦春族的历史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鄂伦春族人民失去了世居的森林。为了防止种族灭绝,一部分鄂伦春族人民便迁移到了内蒙古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还有一部分则留在了祖地,即如今的黑龙江北部地区。

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对人民的统治力度。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鄂伦春族人民实际上仍过着原始社会生活,没有收获到清政府的帮助。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交错杂居,大多数鄂伦春人都能使用汉语、满语、蒙古语。原本鄂伦春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因为极少使用,现在已经无人通晓。

建国之后,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鄂伦春族的孩子得以接受和其他民族小孩平等的教育,所以鄂伦春族逐渐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开始逐步融入现代社会。为了支持和帮助鄂伦春族更好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中,国家还在就业以及升学问题上都对鄂伦春族实施了一定的政策优惠。

例如,鄂伦春族原本是森林狩猎民族,并不会种植粮食,也没有这个传统。但是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逐渐学会了在居住地开垦良田,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了实现增收,过上好日子,国家还派专家指导鄂伦春族族人在当地种植中草药、制作手工工艺品、建设旅游产业基地等等。

现如今,鄂伦春族的年轻一代身上已经基本看不到过去那种“刀尖舔血”的野性气息了,如果不穿上他们的民族传统服饰,看上去甚至和我们身边其他人没什么区别。

鄂伦春族虽然并没有文字,但是他们的文化却通过代代相传的口头语言留存了下来。他们的民间说唱文学包括民歌、神话和传说故事等。

民歌包括山歌、叙事歌和婚礼歌等;神话多是采用以物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传说故事有历史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和动物传说等。可以看到,这一点和其他各族人民没有什么不同,大家的文化形成内容以及流行元素都差不了多少。

传统的“吕日格仁”是节日或庆典时的群众娱乐活动,以讲述历史故事和歌唱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在狩猎和劳动过程中,鄂伦春族有歌唱和舞蹈的习惯。舞蹈有“依如嫩”、“哲嘿哲”、“发哲托布哈”等几种,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明快。民间乐器有“朋奴化”(铁制马头琴)、“文土文”(牛筋琴)、“龙额”(木棒)等几种。

在以前,鄂伦春族的家庭一般为“阿浑达邦”,即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长制家庭。婚制有对偶婚和血缘婚两种。在对偶婚中,除未婚男子死后由家长包办“转房”外,通常都是以双方感情为基础的,但也有寡妇不再嫁而与另一男子公开同居者。

血缘婚主要是存在于合居的父系家庭中,即兄弟死后,其妻或嫂可转为其大伯或小叔的妻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古老的习俗已不多见。

可以看出,即便是曾经过着原始生活的鄂伦春族,也发展出了一夫一妻的制度。这充分说明一夫一妻制是自然选择的、人类最佳的婚姻制度。中国古代那种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才是畸形的,是当权者为了满足自身贪欲而设立的制度。

鄂伦春族的男女均穿皮衣、皮裤、皮靴等皮制品,衣、裤的款式与布制衣物相同,男女均束腰、戴狍头皮帽或绣花绸布帽。这也是因为要适应生存环境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

穿皮衣,是因为鄂伦春族自古便是狩猎民族,只能选择动物皮毛来保暖;习惯束腰、戴帽,其一是为了美观,其二是为了外出狩猎时保护腰部发力以及保暖。部分地区的鄂伦春族男子曾经还有纹面的习俗,不过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他们的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而最高的神是“白那恰”,即天神。萨满教又称为自然教,特点就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自然崇拜。

信仰萨满教的民族很多,对神明的叫法甚至教派的名称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其特点都是一样的。他们都相信自然万物自有灵性,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可以借用到自然万物的“灵力”,比如说通过祭祀、纹面。现在之所以称其为“萨满教”,只要是因为以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

鄂伦春族除了信奉天神之外,还信奉各种生产、生活方面的神祇;此外,他们还信奉熊神和鹰神等动物神和自然神。鄂伦春人每年要向各种神祇进行祈祷祭祀活动,就像中国古代的人们会拜天、拜佛等行为。

萨满,就好比道教的道长,佛教的僧人,基督教的教士,被认为是一种神秘力量的代表。

萨满在鄂伦春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认为是沟通人、神世界的使者,当氏族成员生病或受到外来伤害时,都要请萨满跳神治疗;氏族成员死后要由萨满为其举行送魂仪式;萨满还是氏族部落的宗教领袖和重大事件的决策者。

鄂伦春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住在氏族或部落首领家的专职萨满;另一种是从事生产劳动并能参加战斗的萨满教祭司或巫师,也被称为“卧罗汉”。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篝火节等。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互相拜年祝贺。除夕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燃一堆篝火,驱邪避邪、喜迎新年;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射箭等活动;青年男女则会到野外去燃起篝火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至天亮。

结语

鄂伦春族在哈尔滨冰雪节上的出现,恰恰是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标识。如果一味地封闭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思想世界,只能脱离实际,和现实生活距离越来越远。

而且,融入现代社会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放弃自身民族的独特性。相反,只有更好地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才能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身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不会消失。2021年统计时鄂伦春族的人口只有9000人,但是他们今天的民族影响力无疑比之前所有的时代都要强大。

15 阅读:5935
评论列表
  • 2024-01-31 05:57

    专家说一夫一妻制,但是他十个八个老婆都还不算多[呲牙笑]

  • R.W? 2
    2024-01-27 06:01

    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孕育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文化。

  • 2024-01-30 11:39

    索伦人

  • 2024-01-27 14:18

    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来啦!马铃薯公主们欢迎来大兴安岭玩

  • 2024-01-27 08:52

    是忠,而非强。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