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是个很古典的汉语词汇,在唐诗中曾经留下不少身影:唐玄宗时的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不过,喜欢中国古画的读者难免会起疑,李白诗中的郁金香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荷兰郁金香(英文名称「tulip」)吗?
中国古画中好像很少见过今天的荷兰郁金香的身影啊。要解开这个谜团的方式想必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以诗解诗,我们可以看看其他诗词中的「郁金香」到底所指为何。
唐宋期间还有不少诗词中有「郁金香」的身影,其中包括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销。一川星斗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这当中出现的「郁金香」不太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郁金香花」,那么其所指的应该是什么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把「郁金香」解释为「郁金」的「香气」,那么,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郁金」这种植物的特性是什么?其对唐朝或北宋人又有什么意义?
首先,从华夏历代本草纪录来看,郁金、姜黄与莪朮这三种药物「名称」在历代所指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此三药形状、功用都很相近,意思大概是「虽然是不同种,但实务上很难区分」。
不过,在清代以后,「姜黄」主要所指就是学名为Curcuma louga L.的根茎,「郁金」主要所指就是学名为Curcuma longa L.的块根,由此推测,有一段时间,姜黄和郁金这两个名词应该是常常混用的。
那么,再早一点,如唐朝,「郁金」、「姜黄」与「莪朮」的关系呢?根据本草史专家的推测,「姜黄」主要指的并不是Curcuma longa L. 这种植物,而「郁金」主要所指的倒很可能是Curcuma louga L。也就是说,唐宋人所指的「姜黄」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姜黄」,而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郁金」,唐宋人所指的「郁金」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姜黄」。
这意味着,如果有读者想试着「复刻」李白诗中的「兰陵美酒」,用的应该是「姜黄」而非「郁金」。
当然,说到「姜黄」这种食材,现代人也不至于太陌生,因为如今我们吃的「咖喱料理」中,其实都有加姜黄粉,其强烈而特殊的香味与鲜艳的黄色都是咖哩让人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就可以此猜测「郁金香」这种酒本身的特殊香气和迷人色泽其实也是来自「姜黄」。
当然,比较值得玩味的是,就李白的诗意推论,喝了这种酒以后,让他「不知何处是他乡」。也就是说,这句话暗示了「郁金香」对李白而言,除了一般本草上的药效外,还有「解乡愁」之意。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也可由此大胆推敲「郁金」最初的命名可能有「郁结在金」的意思,暗示某些中原名士对于某些来自西方事物的特殊喜爱。李白的母亲据说就是西域人士,而李白也遗传了母亲的蓝(或绿)眼睛,所以长相和一般汉人不太一样。
不过,中古世纪的盛唐算是世界性的帝国,长安更是各方人士聚集的国际大都会,像李白这样的胡汉混血儿自然也相当多。而且从李白的诗歌在大唐受欢迎的程度来看,盛唐时期的汉族或唐人大约也不至于太排外,李白「天上谪仙」的名号也就这样从盛唐一路传至后世。然而,从「安史之乱」(公元755~公元763)以后,由于领兵的「安禄山」与「史思明」的西域背景,汉人对于「西域人士」的态度似乎有了明显的改变。
中唐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的作品中似乎就某种程度的映射出中唐时期胡汉之间的紧张关系。
就与李白的生平一样,白居易的一些经历与作风多少透露了他并非一般汉族世家出身。虽然,就比较确切的资料言,他的家族很早就在北朝有官职,到了祖父白鍠开始,更开始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
不过,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和他的父祖辈有点不太一样,白居易是「进士科」出身。而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明经科」出身 ; 而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白居易虽然29岁才考上进士,但其实还是同期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在当时的人看来,想必相当不易。
也许就是为了考进士,所以年少的白居易刻苦读书,健康上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偏偏这进士上榜回报白居易的并不是一路顺遂的晋升之路,而是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所以等到白居易写《琵琶行》时,百感交集,最后更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
由于东亚第一篇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也算是白居易的粉丝,在作品中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因此白居易也可算是日本人特别喜爱的唐朝诗人之一。这让近代日本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兴趣相当浓厚,也带动了各方人士对白居易进行各种面向的重新解读。
围绕着这波重新解读白居易的研讨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白居易到底是不是汉人?
根据白居易自己本人的说法,他的祖上可以溯及楚国的公爵白公胜,而这位白公胜是楚平王的孙子,曾经跟着一夜白头的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去,后又回到楚国,被封于白地,故以「白公」为号。只是后来在楚国待不下去了,在逃到郑国时遭郑国人杀害。白居易的文章认为后来秦国的名将白起就是这位白公胜的后人,而白居易也自认为是白起的后代。
照这个说法,白居易显然是要彰显自己的中原血统,但偏偏很多人就是要指出他是「胡人底」,文化迷因带有「胡风」,不是「纯正」的「汉人」。甚至连认识他的诗人李商隐都说白居易是白起后人的这个说法,其实是「用谈说闻」,也就是暗示大约有「不足为信」的意思。
那么,白居易的祖上究竟是何方神圣呢?许多学者都认为他们家应该是出自西域龟兹白姓。
这就有点打脸白居易自己的说法了,到底白居易是想要冒充中原名人之后,以取得中原人的认同,或在仕途上有较好的发展。还是他是认为胡汉本属一家,汉人这种门第之说,从一开始就是瞎编的,他自己随便找找古书,其实就可以「想象」出一种说法、一种可能。而既然有人想用这种理由排挤他,他也就如法炮制,告诉大家胡人其实也可以有汉人血统。
由此看来,白居易可以说一直都是在艰困的官宦环境中,努力抵抗某些中原人士对于胡人的排挤,因此仕途不甚顺遂。不过,他到了晚年时,相当诚心礼佛,所以对过往的心态也还算祥和,曾留下一首 《重阳席上赋白菊》,与郁金有关,值得在此一提。
这首诗是这样说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在这首诗中,咏的虽然是菊花,却是以「郁金」来形容其「黄色」,用「霜」来形容其中的「孤丛」。所以,很可能晚年的白居易也终于体认到在一般中原人的眼中,虽然自己的家族积极参加唐人科举,也在唐人的官僚系统做事,但自己的外貌实在很难被认可是「中原人士」吧。
至于白居易选用「郁金黄」来形容菊花的颜色,是不是说明了姜黄虽是由西域引进,但到了中唐以后,就已经在汉地普遍种植,成为汉地很常见的作物,就是另一项很有趣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