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在外打工的人有点多少?有多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如何才能让他们不再离井背乡,实现就近就业?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成渝地区转移又将带来什么机会?
根据公开信息,重庆总人口约为3200万左右,四川总人口约为8700万左右,两者合计近1亿2000万。
关于打工人数所占比例,四川近年约有1670万人选择外出务工。重庆约有1290万人选择外出打工。至于打工人数在各自总人口中的占比,四川约为19.2%(1670万÷8700万),重庆约为40.3%(1290万÷3200万)。这些数据会随时间有所变动,但能大致反映出四川和重庆的人口流动情况。
四川重庆地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情况:- 留守儿童:2018年11月的信息显示,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为76.5万。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以及父母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留守儿童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对于重庆的留守儿童数量,缺乏最新的全面准确统计数据,但在2018年重庆曾开展红樱桃“冬日针爱”志愿行动,关注了部分深度贫困乡镇的留守儿童。
- 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同样缺乏整体的、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数量与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家庭结构等因素相关,四川和重庆地区因外出务工人数众多,相应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比如一些农村地区,青壮年男性外出打工后,家中的妇女和老人便成为留守群体。
东部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给四川重庆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如下:
1. 机遇:
- 就业机会增加: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为四川重庆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原本需要外出打工的人可以在家乡找到工作,减少了人员外流,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入。这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 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随着产业转移,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模式也随之引入。当地企业和劳动者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这些先进的东西,促进本地产业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一些沿海的高端制造企业在四川布局,开发新型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支持。
- 创业环境改善: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如物流、金融、餐饮等服务业。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同时,政府也会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
-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了承接产业转移,四川重庆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这将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高铁、地铁等交通网络的加密,将方便人们的出行,缩短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物流网络的完善,将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 影响:
- 竞争压力加大: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的企业和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本地企业和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一些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来说,可能需要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否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 环境压力增加: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不加以严格的环境监管,可能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果转移到四川重庆地区,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 社会管理挑战: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聚集,会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需求会增加,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同时,社会治安、文化融合等方面也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四川重庆地区就近安居乐业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产业发展方面:
- 承接产业转移:积极争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利用四川和重庆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例如,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人口外流。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地区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挖掘和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如四川的川菜产业、重庆的火锅产业、宜宾的竹产业等。通过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等方式,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居民对本地经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支持创新创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居民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场地租赁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的交通便利性。加快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建设,缩短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使得两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 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加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3. 住房保障方面:
-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审核、分配等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 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稳定房价,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同时,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多元化的住房产品,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培育专业化的住房租赁企业,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租房选择。
4. 教育与培训方面: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教育差距。合理规划学校的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少学生的通勤时间和成本。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整合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的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5. 政策支持方面:
- 就业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四川和重庆发展。提供优惠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回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奖励,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