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胖胖提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话题,那感觉写得还不够透彻,今天就再剥茧抽丝地深入聊聊这个大多数人从小到大一直困惑的问题。
我觉得这句话像是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美化的谎言其中之一。
有些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聪明,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愚钝。
它们就像蒙在驴眼上的布,让驴安心拉磨,而这句话正是其中一种把“百姓”视为刍狗的文化。
当然,我猜想肯定会有人拿“吃苦是福,吃亏是福”来杠,但胖胖并不是要反驳这种说法,而是想揭示关于几千年来愚昧传统文化的赞颂。
如果觉得胖胖说得不对,那就祝那些真心相信“吃亏是福”的人福如东海吧。
千百年来蒙住眼睛的布
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父母、家长、长辈、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环境,都在极力推崇吃苦?
小时候的我一直认为吃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每个孩子都应该经历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质疑,这块布——“这种观念”究竟是让我们成长,还是让我们被束缚在无尽重复的拉磨中?
从小到大,很多一直被灌输一个理念: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那既然大家都在吃苦,几代人一起吃,怎么还没有多少人真的成为“人上人”呢?
个个都还觉得吃苦是件光荣的事,还被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
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和家长总会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鼓励我们拼命学习,好像只有熬过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等到踏入社会,父母又会劝我们在工作中要勤劳点,认为干活是不会累死人的。
他们每个人都坚信,吃苦就能成功;但等你吃完苦,没有收获时,他们又会说,你吃的还不够多。
奇怪的是,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享受生活,放松自己,回归本性。
胖胖是从农村出来的,那小时候在村里被贴上“懒虫”的标签。
不过,离谱的事,当我第一次从农村踏到城里打工时,反而经常被同事夸勤劳,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那我想了想,难道是因为换了环境,贴在我身上的标签就变了吗?
以前胖胖在做教培工作时,认识了一些外教。
发现他们这些外教总是表现得非常松弛,没有那种“苦大仇深”的感觉。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如沐春风的微笑,好像生活本该如此愉悦。
我就奇了怪,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以享受快乐为主,而我们很多人的感觉又和他们一反常态?
思来想去,我觉得问题估计出在我们所处的“土壤”上。
一边是享受快乐,一边是以吃苦为荣。
我们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灌输着一种观念:能吃苦就是美德,享福就是懒惰。
吃苦成了一种精神指引,好像人生就是为了吃苦而活着。
那如果有人稍微偏离了这个轨道,就会被认为是不努力、不上进,甚至是大逆不道。
享福成了一种罪过,而只有吃苦、没苦硬吃、勤俭节约才被视为人生的正道,而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如何啊,也不清楚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像胖胖小时候,家里买苹果是绝对不会按个买的,都是挑那些稍微有一点点腐烂或者长得歪的,图个便宜,袋装的一袋十块钱能买十来个。
再比如,家里买了新的空调,但即使像广东夏天的天气,也经常舍不得开。
我们家住两层楼的自建房,夏天晚上睡觉都在二楼,全家经常搬到楼下吹风扇睡觉。
明明买了新空调,却还是不舍得用,我当时特别困惑,这不就是没苦硬吃嘛。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买点好东西,少吃点但吃得好点?
夏天热了吹吹空调,这不是最基本的本能需求吗?
却偏偏要选择那些坏掉的、便宜的东西,还美其名曰“吃苦”,然后用这种自我折磨来标榜自己。
这种苦行僧式的自虐吃苦,真的有意义吗?
再把这种本不应该承受的苦难歌颂一番?
更让我困惑的是,这种“吃苦”的观念好像还代代相传。
父母辈教育我们要吃苦,而我们长大后,又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吃苦。
可是,我们把苦都吃了,那福谁享呢?
毕竟,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能量是守恒的,有人吃苦,就必然有人享福。
那到底是谁在享受我们吃苦的成果?
那我想,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秤。
父母对下一代人影响深远
其实我最近在想啊,很多70后、80后已经成了父母,而90后、00后还不好说,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对社会未来的走向产生影响。
而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阻碍,尤其是在思维层面。
他们继承了小农思想,不断制造出一代又一代的“韭菜”,告诉下一代要听话、要吃苦,把这种所谓的“家族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有时候,我很能理解共情一些同龄人的想法,既然现状无法改变,为什么还要让这种思想继续传递下去呢?
于是,有些人选择不生孩子,让自己这一代成为终结者。
没有下一代,这种思想也就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了,对吧?
胖胖也常常有个疑惑的点,就是很多父母从小就在给孩子“洗脑”,让他们感到压抑和难受。
这种压抑,不是来自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
那作为孩子,本该在操场上奔跑、自由玩耍,可父母却告诉你,要吃苦,要好好学习。
一旦考试没考好,他们就会指责你不够努力、不够吃苦。
那我想,这些父母是不是从骨子里看不惯自己的子女享福呢?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人会觉得有歧义,但我指的“看不惯”不是说他们不希望你过得好,而是他们永远希望你在吃苦的道路上徘徊。
好像一旦不吃苦,你的人生就少了深度,缺了历练。
有些父母自己经历了各种苦难,得了许多病,最后把所有钱都送给了医院和资本。
我有时候觉得,老百姓的生活就像是在用肉身进行献祭。
让我再说点心里话吧:
很多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极端贫困,饥饿和贫穷在他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
他们认为“吃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并用这种理念教育下一代。
改开后,通过吃苦,他们改善了生活,认为这是苦尽甘来的结果。
但这真的是因为吃苦才得到了回报吗?
可能更多的是时代的红利。
这波时代的弄潮儿,只是恰好站在了浪潮上,而非单纯靠吃苦。
你说,五六十年代的人也吃了不少苦啊,可他们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正向反馈,对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语境中,吃苦意味着一种精神历练。
比如说家长总是教导孩子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理性地解决问题。
那说实话,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一点。
观察下来,我发现这种观念和传统实际情况背道而驰。
更多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谎言和恶意。
面对一些问题,他们总是避重就轻,刻意扰乱别人的视线。
试想,一个人如果背离了做人最基本的独立性,反而认同“万物为走狗,人人皆牲畜”的观念,那最终的结果不就是一波接一波被割的韭菜,或是一群牛马吗?
从出生到入土,韭菜始终都是韭菜。
公司编织着谎言,一边割着韭菜,一边抱怨韭菜出不了油,怎么割了几茬就不再长了?
当这些韭菜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些许质疑,想要摆脱被割的命运时,公司的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拔掉韭菜根,让它们彻底消失——说白了,就是把那些“闹事”的韭菜从公司里开除掉。
被灌输着两种关于吃苦的观念
那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着两种关于吃苦的观念。
一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吃苦能锻炼你的意志;
另一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意思是大任之前必有磨砺。
我承认,这些话在某些层面上有它们的道理。
毕竟,经过历练后,一个人的心智确实会更加成熟,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全面。
但胖胖所说的“吃苦”并不是这种自然而然的社会磨练,而是一种被刻意宣扬和歌颂的苦难。
这和通过成长中的挫折锻炼出来的坚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收获与付出”并不一定是对等的。
社会上有些人不劳而获,或是付出少却收获多,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与此同时,有些人拼尽全力,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有时付出越多,结果反而越糟糕。
所以一个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上90%的财富根本不是通过吃苦和努力得来的。
有些成就,乍看之下,似乎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下海经商的个体户和如今已经成为资本大佬的企业家们。
当时人们都觉得这些人是时代的俊杰,靠个人能力和吃苦奋斗脱颖而出。
但是,如果把时间推远一点再看,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到底是靠个人的努力,还是更多地得益于时代的机遇?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吃苦和努力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还有一句话常被人提起:“吃苦锻炼人,艰苦的环境能造就英才。”
但真的是这样吗?
那些吃过无数苦难的人,真的都成为了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吗?
事实上,很多传统宣传的吃苦只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企业的顶层设计,根本没有为个体考虑。
老板的PUA手段,表面上是为了商业利益,实际上是为了剥削劳动者。
所谓的“吃苦精神”,其实也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口号,现在真心相信的人也少了。
我觉得,现在的家长也应该调整一下这种观念。
上个月,我看到一则新闻:
一些内地人在香港打工,却因为愿意接受更低的薪资和更长的劳动时间,抢了本地人的饭碗,结果遭到排斥。
这种吃苦其实就是典型的“内卷”,是一种互害行为,不健康的行为。
如果大家都集体拒绝“吃苦”,劳动者的权利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平均薪资会提高,按时下班成为常态,老板们也不愿意让员工加班,因为加班费太高了。
并不是“越吃苦越幸运”,而是在一个拒绝吃苦的社会里,劳动者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保障。
可能很多人听了觉得残酷,但这却是事实:
吃苦其实是一种精神懒惰,一种线性思维。
它的逻辑是:“我吃苦了,就一定能有好果子吃。”
但实际上,提高效率和合理规划工作才是真正难的。
吃苦既不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是无奈的妥协,是在无法避免的苦难中自我麻痹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我们往往无法左右自己的处境。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拼命抓住那一点点渺茫的机会。
那不想被愚弄的该如何自处?
作为个体,我们其实应该从思维层面下功夫,说白了就是要“长脑子”,而不是每天埋头苦干、只知道吃苦。
举个例子,我记得以前读书时,一个老师教我们一个考试的小窍门:
不要死读书,而是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比如,试卷是老师出的,那么课堂上他一直强调的点、反复提到的内容,往往就是考试重点范围。
那范围缩小了,就可以针对范围下主要功夫。
吃苦同理。
如果你只是盲目吃苦,脑子不开窍、思维不灵活,那你只会在这社会里陷入无尽的苦难,越吃苦越觉得艰辛。
而那些懂得社会规则的人,早就明白了这些苦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种假象。
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社会的运行规律,然后驾驭着那些只知道埋头吃苦、在苦难中代代相传的人。
从宏观来看,如果社会中肯定要有一部分人多吃了一些苦,那么另一部分人就能占有更多的资源进而“吃人”,他们生存环境也会更宽松一些。
这就是传统文化下“吃苦”与鲁迅笔下的“吃人”的二者了。
要么你吃苦,要么你吃人,对吧,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残酷现实之处。
当然,最难的还是那一波既不愿意成为吃苦的人,也不想成为“吃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