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因何成为中原?

雨竹与世界 2024-10-04 03:16:07

河南大地,从卫星图上看,一半是山川,一半是沃野。

中国的百家姓中,排名前100的姓氏有78个起源于河南。这个以华夏文明缘起,沃野千里著称的省份,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故乡。

以至于河南文旅用的宣传口号即是:老家河南。

河南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老家”,还是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板块,甚至不用加上“之一”。

即使放在今天,如果找一个最能代表的中国的板块,河南一定名列前茅,加上河北、山东、山西,“山河四省”组合已经具备了半个中国的特征。

河南最显著的地缘特征是“天下之中”,但河南又不止“天下之中”这么简单。

从流域上,河南跨越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势上,跨越了中国第二、三级阶梯,气候上,则跨越了秦岭-淮河中国南北分界线。

河南,简直是中国核心区的缩影。

以至于,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中国”之始

提起黄土高原,大多数人会想到陕北,实际上,河南西北部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向东一直到郑州市西部都覆盖有厚厚的黄土层,郑州西南方的新密市至今仍广泛分布窑洞。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即是黄土层在水流冲刷下形成的关口,秦末的“楚河汉界”——刘邦屯守的荥阳也是黄土堆积形成的台地。

黄土高原在河南的这一末段,冥冥中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地。

我在中国是怎么形成的?一文中提到中国农耕的起源,在黄土高原上的土质疏松的“典型黄土带”,随着技术和工具改进,农耕中心向海拔较低的“黏黄土带”转移,继而转移到海拔更低的山前冲积平原。

在地理空间的表现为:华夏族农耕中心起源于陕北,然后转移到关中盆地中西部,并一路向东,在渭河入黄河处,一支跨过黄河进入山西的运城、临汾盆地,另一支沿着“崤函古道”进入黄土高原末段——洛阳盆地周边,这两支极有可能是分化出的炎黄两大部落联盟。

黄土高原在河南境内的这一段延伸,让土壤耕作条件和黄土高原类似,华夏族很容易适应,而全年积温更高和降水更多的特点则让农耕生产力更高。

在今天的新郑市西侧,有一个山峰名为“始祖山”,相传黄帝所在的部落“有熊氏”壮大于此。于是,历次“拜祖大典”均在新郑市举行,“三月三、拜轩辕”成为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后来华夏族内部争斗“阪泉之战”中黄帝取得最终胜利,华夏族的权力中心自然回归到了河南这一支,而融合之后的炎黄部落也自然跨越了河南、山西两个省份,后来的夏朝,其活动中心即是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

河南西北部由此成为最早的“中国”。

中原是什么?

“逐鹿中原”耳熟能详,“得中原者得天下”更是家喻户晓。

“中原”这个词汇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等同于中国核心,是中原王朝的根基所在,谁拿到了中原才算是中国正统。

但中原在哪里?

文献中最早的“中原”即是“原中”,即“大原之中”,指的是大片的原野,可见,“中原”首先具备平原的特征;在后来的历史语境之中,“中原”又有了“天下之中”和“物阜民丰”的特征。

最符合这个特征的即是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黄河冲积扇。

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不仅给华夏先民提供了农耕的第一桶金,还在黄河的冲刷下携带大量泥沙滚滚东流。加上黄河无尽岁月的漫流状态,“黄土高原+黄河”的组合奠定了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的黄河冲积扇。

即使是“大禹治水”之后有了相对固定的河道,黄河仍然多次北上夺取海河河道,南下夺取淮河河道,成为塑造华北大平原的主力。

山前冲积平原作为古典农业最好的区域,承载了大量人口,在周代,大量诸侯国在黄河中下游建立,“中原”开始名副其实,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核心。

从周到秦汉,古黄河河道仍不稳定,在今天的荥阳一带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与太行山平行,在今天的天津一带入海,南支夺取济水河道,在今天东营一带入海,南北两支之间河道纵横,甚至有“九河之称”。

于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便有了河内(河北)、河间、河南的说法,分别演化成汉时冀州、兖州和豫州,河南(豫州)这个一级行政区划开始频现史书。

后来,随着“山川形变”划界和治理黄河的要求,黄河北岸也划入了河南,让河南占有了大半黄河冲积扇,“中原”也几乎成为河南的代名词。

天下中枢

河南成为天下中枢,首先得益于“天下之中”的位置,其次,竟然得益于黄河这条“地上悬河”。

“悬河”让黄河冲积扇成为华北平原地势最高的地方,黄河干流大堤成为“河北”和“河南”的分水岭,以至于今天“河北”属于海河流域,而“河南”属于淮河流域。

但如果黄河夺取海河或者淮河河道,甚至黄河干流和海河、淮河支流直接联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整个黄淮海三大水系就全部打通了。

实际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如此,黄淮海水系的打通,让河南成为天下水运中枢。

现在的华北平原,特别是河北,虽然河沟纵横,但因为地下水位的亏空,大多数有河无水,但古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因大平原排水不畅,当时湖泽遍地,这为人工运河奠定了基础。

以黄淮水运为例,济水、汴水、泗水、睢水、涡水、颖水这些远古自然河道很容易和黄河联通,加上从战国时代起不断开凿的鸿沟、大梁沟、黄沟、汴渠、通济渠、宋河、贾鲁河等人工河道,让中原和江淮、江南地区舟楫相连,帆桅相望,河南东部成为江淮门户,中原俨然是天下中枢。

自战国,水运枢纽大梁(开封)即是重要城市,在北宋成为首都;济水和泗水交汇处的陶(定陶)成为战国商业重镇,隐归后的富商范蠡即定居陶地,人称“陶朱公”;睢阳、徐州等运河上的城市既是商业重镇,亦是军事重镇。

除黄淮海水运之外,河南亦有不少重要的战略通道,如,崤函道、太行道、荆襄道、商洛道、梁庸道。

如先秦前后千年里最重要的崤函古道,以崤山为界,西侧为以关中为代表的黄土高原板块,崤山以东为华北平原板块,当时的地缘相争基本是关中和山东的争霸,作为“天下之脊”的上党高原又是重要胜负手,由此又有“太行八陉”中的轵关陉、太行陉和白陉作为山西高原和中原的通道。

河南的西南方是南阳盆地,沃野千里,农业发达,人口众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盆地向西北是通向关中平原的商洛道,也称武关道;向西通向汉水上游的十堰和汉中盆地,可称梁庸道;向南则是中国北方通向南方的三大通道之一的荆襄道,荆襄道水陆两栖,白河和唐河从南阳盆地流向襄阳,汇入汉江,自古通航,这里是河南和长江水系直接通航的地方。

东晋恒温北伐即是走商洛道攻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中原沦丧,江淮孤立,江南的财富只能沿长江逆流上荆州,然后通过汉江、唐河上溯到南阳盆地,再从商洛走陆路转运关中,以南阳盆地为中心的水陆转运枢纽支撑了唐朝半壁江山;而历次北方政权南下,荆襄通道皆成为最重要一环,关乎南方政权安危。

南阳和襄阳就像一对双生子,拱卫着南北中国的地缘门户。

南阳盆地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历朝历代均将南阳划入北方行政区,南阳盆地的战略地位是其划归河南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缩影

从地形上看,河南分为六个板块,即“三山三原”,太行山区、秦岭山区、大别山区,及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南阳盆地,对应河南的“一半是山川,一半是沃野”。

但众所周知的是,这“三山三原”可不止在河南那么简单,如果把南阳盆地划入同性质的荆湘低地,这六个板块将覆盖了半个中国。

换句话说,河南是半个中国的缩影,是中国绝对的核心区。

河南不能直接触及到的古典中国核心区只剩下巴蜀和江南,足见河南之重要。

河南的未来

河南,于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文明之始,生存之基,天下中枢和中国缩影”共同决定的。

河南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总是与整个中国的命运深深绑定,汉唐强盛,河南繁华,元清沦丧,则河南衰败,更不要说王朝分裂天下大乱。

今天的河南依然重要,但在国内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已不可与古时而语。

海权的崛起让东南沿海、沿江成为经济前沿,华北水网的凋零让河南与低成本水运无缘,外向型经济又决定了内地消费力不振。

如今的河南似乎只是承担着“天下粮仓”和“劳务输出”的“重任”,顺带着作为中国的“陆路枢纽”。

河南的振兴还要从历史中的繁华去寻找答案。

首先,一定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的背景板之下。

其次,要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地振兴,也即是“国内经济大循环”占主导地位。

再次,需要依托整个黄河流域的振兴,五大国家级区域协调战略之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更加深入。

最后,华北水网和运河的修复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河南重点推动由国内的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简单说就是降低物流成本,发展内河航运,其目标是“通江达海”,也即是和江淮水系连通。

目前水运枢纽周口港已经初具规模,2023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000万吨,钢铁企业安阳钢铁已经搬迁至周口,充分利用大宗商品水运价格优势。

“通江达海”仅是河南融入中国内河航运系统,河南的进一步振兴需要更加宏大的水运战略。

核心即是黄河的通航,前提条件是中国西部“南水北调”的进一步实施,提升黄河枯水期水量,疏浚航道。

其次是京杭大运河的贯通,“黄河+京杭大运河”这一纵一横将再次盘活北方经济。

再次是黄河和淮河水网的连通,届时,河南将再次成为江淮门户,天下中枢。

0 阅读:0

雨竹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