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夫妇生下孩子,送给地主养,然13年后,却上门要人

木槿文史 2023-04-18 20:09:14

1937年,大队长王学文发现一个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看四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醒来,解开衣襟,从怀里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这孩子跟您姓,就叫王继曾!”

这个女兵叫吴仲廉,是红九军敌工部副局长,跟随丈夫曾日三一起参加长征,路过林泽县西沟张家村时,生下两人的孩子。

当时西路军与马家军正在交战,部队环境恶劣,吴仲廉带着刚出生的孩子,东奔西走,母亲生活又跟不上,没有奶水,孩子常常饿得哇哇大哭。

丈夫曾日三,看着妻子怀里瘦弱的儿子,心疼地说:“我们把孩子抱给别人养吧,跟着我们怕是活不成”。妻子满眼不舍,也只能无奈地点点头。那么送给谁养,这是困扰夫妻俩的问题,那个时期,平民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多个孩子就是负担,而且抱养红军的后代风险很大,有谁愿意养呢?

后来,夫妻俩通过组织打听到,隔壁村有一大户人家王学文,他是地方民团大队长,为人宽厚善良,妻子连生4胎,都夭折了,第5个儿子才两个月左右,他们有意愿收养一个孩子。

第二天,天刚亮,吴仲廉就寻着地址去王学文家,怕孩子冻着,特地将孩子包裹在衣服里,步行10多公里路,终于到了,却因体力不支晕倒在王学文家门口。

王学文听到门外“咚”的一声,赶忙跑出去看。一个20多岁的女兵倒在门口,他看四周无人,一把将她扛到炕上。王学文和妻子不知啥情况,只能等女兵醒来再询问。王学文妻子烧了热水,准备给女兵擦拭脸上尘土。

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把王学文夫妻吓得一惊。女兵也被哭声惊醒,她赶忙解开衣襟,从怀里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道:“大哥,这孩子跟你姓,就叫王继曾。”

王学文愣了一下,了解完女兵情况后,很敬佩红军战士,表示会好好照顾她的孩子。王学文妻子也坚定地说:“只要有我孩子一口吃的,就有你孩子吃的。”

吴仲廉泪流满面,抱着孩子亲了又亲,看了又看,对着王学文夫妇磕了三响头,才忍痛离去。随后,她和丈夫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后来西路军兵败,红军伤亡惨重。曾日三在掩护同志撤退时,壮烈牺牲。吴仲廉在突围中,也被敌军俘虏。

王学文听说后,立即带上老婆孩子去探望。由于他是地方民团大队长,通过种种关系,终于见到监狱里的吴仲廉。吴仲廉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她倍感宽慰,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没敢抱孩子一下,就催促王学文夫妇赶紧离开。

后来吴仲廉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王学文就彻底跟她断了联系。不幸的是,王学文的亲生儿子不到一年就死了,夫妻俩悲痛万分,把双倍的疼爱倾注到王继曾身上,费尽心思送他上学,给他最好的生活条件。

王继曾在养父母的悉心照顾下,健健康康长到13岁。

1950年的春节,家里突然来了三个军人,一进门就打听王继曾的情况,王学文瞬间明白,是孩子亲生母亲来找孩子了。夫妻俩万分不舍,从出生40天就收养的红军娃娃,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13岁,叫他们如何放手。王继曾抱着养母哭得稀里哗啦,怎么也不肯撒手,哭喊着:“曾儿不走,你们才是我的父母......”

王学文沉默良久后说:“曾儿听话,你生母有身份,有地位,你跟着她,将来才有更好的发展。”说罢,硬生生的扯开王继曾。转身之时,王学文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为了感谢王学文夫妻,对红军后代的养育之恩,组织上送给他们一面,用金线绣着的红色锦旗。

吴仲廉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给王学文夫妇送去600元大洋。王继曾去了省城念书,也时常给养父母写信,王学文每次收到儿子来信,都会小心翼翼打开纸张,一读再读。1959年,王学文的家乡河西走廊闹灾荒,很多人吃不上饭,被活活饿死。

吴仲廉听说了后,立马给王学文夫妇写信,邀请他们去浙江生活。王学文夫妻也十分想念孩子,在吴仲廉的安排下,搬到了浙江福利院居住,还给王学文找了份看门的工作。

吴仲廉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去看望王学文夫妇。对两位老人来说,能经常见到一手带大的孩子,就是莫大的幸福。

王学文夫妇在那个年代,不顾危险,收养红军烈士的孩子,这种精神值得赞颂。养育13年,为了孩子前途,送回到亲生母亲身边,这种大爱值得敬佩。吴仲廉也不忘当初的恩情,给予王学文夫妻力所能及的回报。

0 阅读:114

木槿文史

简介:小故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