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最喜欢刘备,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民、礼贤下士;但是等到年龄越来越大,才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当时自己最讨厌的曹操。
很多人对曹操的了解,大部分都是来自网络、电视、或者是电影,还有一部分是从《三国演义》中了解的,但是这些都是片面的,是不真实的。
就像《三国演义》中我们熟知的情节------桃园三结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义为兄弟,但是真实的三国中,这三个人并没有在桃园结拜过。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奸雄。在后世的戏剧中,更是给他画了一个只有奸臣才有的白脸儿,让曹操被后世唾骂。
其实,这样的评判对于历史人物太过于私心化,画上一个脸谱即是非黑即白,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直到公元220年在洛阳病逝,享年66岁。
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出生于宦官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
小时候的曹操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捣蛋,甚至可以说是顽劣。也许是曹操小时候不好好吃饭,长大的曹操的身高并不是多么高,根据东晋《魏氏春秋》里记载,说曹操“姿貌短小,身高不足7尺”。按照汉代的一尺相当于23公分,长大后的曹操也就刚刚1米6。
虽然不是高帅,但是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官二代。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腾是东汉末年著名太监,曾经位于中常侍。
而有这样条件的曹操,小时候的玩伴就有后世四世三公的袁绍。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凭借着良好的家世,长大后的曹操就做了洛阳北部尉;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是坏人,就是满肚子坏水。
刚当上官的曹操,心中也是激情燃烧、执法严明,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有一次,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
朝中有人好做事。虽然曹操犯了事,但还是靠关系,被明升暗降,调到了顿丘,做了县令。
虽然受了挫折,但是曹操没有丧气,也没有心生怨恨,还是一心想着匡扶汉室;在光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80年,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
在这样的前提下,仅过了四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而曹操毫不犹豫地就骑上了战马,开始了平定叛乱的征程。
因为小时候的曹操武艺才能好,且对兵法有着天赋,黄巾军根本不是对手,得了军功的曹操随之迁为济南相。
而这时候的曹操仍是一心向着汉室的。在曹操任职之前,济南国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经过曹操的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然后东汉的末年是黑暗的,甚至官位都是能够花钱买来的。而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曹操只得暂时隐居。
也就在曹操隐居的后几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当时何太后的弟弟大将军何进征召董卓诛杀十常侍,结果一下子就引狼入室。
董卓把汉少帝刘辩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董卓当权后很欣赏曹操,想把曹操留在自己身边,让曹操归顺于自己。但是曹操也是个正直热血的青年,不愿与董卓合作,放弃了垂手可得的荣华富贵,逃出了洛阳。
逃出洛阳的曹操,开始了对董卓的讨伐。
这段逃亡在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记载,也就是在这段逃亡中,发生了一件让曹操被后世唾骂千年之事。
曹操在逃亡途中,路过好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吕伯奢自然是同意的,且叫家人好生招待曹操。
曹操在屋内休息,但是听到屋外有磨刀霍霍的声音,于是生性多疑的曹操开始怀疑好友一家要杀了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也就是这时,曹操说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离开时的曹操碰到从外面回来的吕伯奢,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也杀害了。
曹操因为这个事情背负千年骂名,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曹操真的是如此无情无义吗?
这件事是《三国演义》中流传出来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未记载这件事情。虽然在其他三本史料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但是却都表明了吕伯奢并不在家中,曹操有可能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因为当时的曹操正在逃亡的路上,而曹操也是生性多疑,当存在自己有可能被杀害的前提下,为了自保,曹操有可能挥动屠刀保全自己。
而当时吕伯奢家离着洛阳并不远,曹操心中也可能想着吕伯奢是先将自己拖在家中,自己去通风报信,好让董卓将自己捉住。
所以,这件事情,无法去说明对错。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有着曹操杀害吕伯奢的情节,那就把这件事情的性质改变了,从自卫保护,发展成为了滥杀无辜,忘恩负义了。
逃亡后安定下来的曹操,“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却因为“讨董联军”的忸怩,不愿发兵,曹操只得自己独自引兵西进去攻打董卓,却被董卓的手下打败。
后来的几年里,天下大乱,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曹操见状,写下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样的诗句,不仅是曹操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也就是这样的前提下,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自己身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开始争夺天下大势。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被骂,但是却一定听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许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才使得曹操留下了狡诈、阴险、老谋深算的印象。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有作用,更多的是眼前的震撼。因为这件事情,带给曹操的优势,只有政治上的,而没有实际上的雪中送炭,为曹操增加势力。
至于为什么非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看刘备不是还得以皇室后人才能起兵吗。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给曹操的,其实优势远远小于劣势!在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各地军阀没有一人因为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于曹操;而曹操也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曹操也没有得到民心。
所以,曹操能够取得的成就,都是因为曹操本身的才能,而不是因为他手中有着“人质”!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而东汉末年时期,买官也成为了常态,天下政治黑暗。
曹操大力实行“唯才是举”,为此先后颁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而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个“求贤歌”。
曹操66岁的时候,病逝于洛阳。据说曹操在临终前,对妻子说,
“等我死后,你们都改嫁吧,嫁个好人家”,且吩咐下去,自己葬礼一切从简!
曹操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但曹操一定是个治世的能臣。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需要的也正是曹操这样的人物。
曹操惩办豪强、唯才是举、尚礼重法,治军严整、爱惜将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
《三国志》中这样写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至于后世的评价,曹操早已不在乎,至古成大事者,有几人能不被后世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