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情同父子”,堪称古代“人情世故”之典范?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情谊

历史杂谈驿站 2022-08-17 10:12:07

作者:驿站枫雪(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曾国藩和李鸿章作为晚清两大名臣,他们对当时清朝国运的影响就不必多说了!而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倒是让后人津津乐道,据说这师徒两人一生都“情同父子”。他们之间的情谊,堪称是古代“人情世故”的完美典范!

李鸿章一生都以自己是曾国藩的学生而自豪,一生言必称“我老师”!同时也继承了曾国藩的很多思想衣钵。而曾国藩,对李鸿章这位门生也是极其看好,视如自己的儿子一般。

那么,事实是不是真像传说中的这样呢?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贵人,李鸿章也“知恩图报”!一副挽联道尽他对恩师的感激。

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所以会相识,完全是因为李鸿章有个好爸爸:李文安。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一年的进士,同学之间的感情很好。因此,论辈分来说李鸿章得喊曾国藩“叔伯”。

而两人初次见面是在1844年,当时李鸿章到京城看望自己的父亲(他是正五品的刑部郎中),从而结识了“叔伯”曾国藩。

李鸿章长得仪表堂堂,身材挺拔,而且他说话的声音也很清澈动听。据说,当时曾国藩第一眼看到李鸿章时,就当着李文安的面一个劲地夸奖:“汝子将来必成大器!”(也许只是一句客套话)。

不过,李鸿章确实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同时也有很强烈的功名心。而其父李文安见状也“顺水推舟”请曾国藩多多指点李鸿章,曾国藩本想推辞,但自己当面说了那么多“夸赞之语”,自然也下不了台,便欣然应允了。

要知道,当时曾国藩已经当上了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巴结他的人很多。同时曾国藩也招了很多学生,也不在乎多李鸿章这一个。

于是李鸿章23岁的时候,奉父亲李文安的命令第一次进入京城参加会试时,便正式投帖拜曾国藩为师。就这样,年轻的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点下,学习了很多高深莫测的学识,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技巧。

在曾国藩当时的几个学生中,李鸿章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做事风格都是彬彬有礼。在为人处世方面,李鸿章甚至要比曾国藩显得更巧妙一些。

不过1845年时,李鸿章却在初次会试中意外落榜。于是,他索性拜入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得力的“左膀右臂”。

此后,李鸿章官途一路顺畅,先后出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都是出于曾国藩的推荐。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曾国藩才是李鸿章一生中最大的贵人!如果没有这位贵人的提携,也就没有后来“权倾朝野”的李鸿章。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一直充当着曾国藩的幕僚,官阶也越来越高。后来,曾国藩还授命李鸿章招募和组建新军,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淮军”。

而李鸿章也十分懂得“知恩图报”,他在外面一直都以曾国藩的门生自居,并感到十分自豪。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在他的挽联中,也将自己心中深深的悲痛跃然纸上:“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两人是否真的“情同父子”?

曾国藩退出晚清历史舞台后,李鸿章便成为新一代清末重臣。他作为满清的“裱糊匠”,几乎把一辈子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清朝:在八国联军围攻北京时,当时东南各省曾经联名邀请李鸿章另起炉灶,就任新国家的大总统。

李鸿章

但在那种危急时刻,李鸿章却没有抛弃慈禧太后和大清朝,这一点确实让后人想不通。别看他是曾国藩的学生,但为人处事,行事风格还是和曾国藩有着明显区别的:李鸿章修炼的是形,曾国藩修炼的是心。

所以,哪怕李鸿章干了一件坏事,就会受到很多后人的指责;而曾国藩却不一样,他一生中虽然干了不少坏事,可都被他化于无形之中,甚至在后世看来都像是“好事”。

而李鸿章表面上看起来总是占便宜,其实他往往吃了大亏;而曾国藩表面看起来老是吃亏,其实往往是占了大便宜。

其实两人性格不同,也证明他们之间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情同父子”!甚至可以说,曾国藩之前其实并不是很喜欢李鸿章。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过:“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裕钊)、吴(汝纶)两生。”由此可见,曾国藩一开始最看好的学生,并不是他“夸赞”过的李鸿章。

首先,曾李二人的性格差距过大:曾国藩讲究务实,行胜于言;而李鸿章为人处事太圆滑,甚至有些浮夸。

例如李鸿章早年奉命随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时,遭到太平军的围攻。结果李鸿章因为提前收到消息便只身逃跑,把吕贤基一个人丢在舒城殉职了。

从这件事开始,曾国藩便对自己的这位学生有一种担忧:此人无法共患难。

后来在咸丰十年(1860年)时,忠王李秀成攻陷清军江南大营,曾国藩临危受命,接任两江总督之职挽救危局。结果在湘军大营驻扎地点的选择上,李鸿章居然和自己老师曾国藩发生了争执。

李鸿章认为湘军不应该驻在安徽祁门,因为那里的地形乃是兵家之绝地。而曾国藩则认为驻军祁门,是为了给太平军更多的压力。如果打仗不敢冒一点风险,不仅无法出其制胜,而且还会让朝廷猜忌他拥兵自重。

最后,湘军自然还是曾国藩的。但这件事却让师徒两人第一次产生了重大隔阂,曾国藩当时对众部下说:“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这让李鸿章感到很没面子,一气之下便离开湘军,到江西隐居去了。

结果事实证明:李鸿章是对的!湘军驻军祁门后,很快便被太平军围困。这一役,曾国藩差一点死在太平军的刀下,他当时甚至还写好了遗书交代后事。

最后曾国藩侥幸突围撤军回到东流后,这才惦记起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便派人请他回来。老师都服软了,学生李鸿章自然也给面子,迅速收拾行李回到湘军。

后来,朝廷让曾国藩举荐一人担任江苏巡抚。当时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便让他推荐李鸿章,但没想到曾国藩依然叹气道:“此君难与共患难耳!”

李鸿章

从曾国藩的这句话来看,其实他并不是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特别喜欢李鸿章。但曾国藩又觉得:自己这个学生确实很有才华,自己不得不用。

结语

曾国藩和李鸿章作为晚清最著名的两大重臣,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很引人注目。不过,毕竟他们是两代人,也是不同性格的两个人。

就官阶高度而言,曾国藩是 “太傅 ”,正一品,而李是从一品的太子太保,曾国藩要高一些。如果要评价一下师生两人人生高度的话,这一句话再恰当不过:李鸿章可做重臣,曾国藩可做领袖。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

1 阅读:207

历史杂谈驿站

简介:青春还未开始,路已经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