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昌邑市北孟镇池子村村民姜乃涛在拆除祖屋时,在墙壁夹层内发现一个长木盒。木盒内保存着图画卷轴和书册资料:
《李士桢暨配王氏影像》、《李煦生母文氏行乐图》、《李煦射猎图》、《李煦春游晚归图》、《李煦暨配韩氏詹氏影像》、《姜焯暨配陈氏行乐图》。成达可抄本的《虚白斋尺牍》两册。诰命8件:《广东琼州府崖州感恩县知县姜焯父士楧母黄氏敕命》、《江南徐州知州加一级姜焯父士楧母黄氏诰命》、《广东琼州府崖州感恩县知县姜焯并妻孙氏继妻陈氏敕命》、《江南徐州知州加一级姜焯并妻孙氏继妻陈氏诰命》、《山东兖州府曲阜县教谕姜培寅并妻孙氏敕命》、《江南苏州卫前帮领运千总姜鐈祖父姜焞祖母宋氏敕命》、《江南苏州卫前帮领运千总姜鐈父姜培中母陈氏继母李氏敕命》、《广东高州府化州知州姜培柱并妻黄氏继妻宁氏诰命》;《昌邑姜氏族谱》1件;刻有"姜泽永印"和"甦斋"的印章两枚。
这批珍贵史料的发现,再次把"曹雪芹家族史"的研究推进一大步。尤其是李士桢、李煦等人影像资料及"行乐图"的发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李家人的真容。李煦的《虚白斋尺牍》则收录有300多封书信,写给当时各地的达官贵人及亲友,也揭开了李煦工作生活鲜为人知的一面。
昌邑是李煦的老家,这说明李士桢被清军俘虏成为李西泉的继子后,他和李煦并没有忘本,而是始终与老家的姜氏族人保持联系,尤其是李煦与堂弟姜焯的关系更为亲密,否则在姜氏后人中不可能保存这么完整的史料。
01李士桢的功绩,以及他资助昌邑姜姓族人修订族谱李士桢是清朝初年的名臣。他字毅可,自顺治四年中选举人才后,历任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
顺治初年,问鼎中原的大清帝国面临着战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各级官吏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当李士桢初任沧州盐运通判时,清兵正大举南下,沧州百姓流离失所,李士桢在自己的职责内大力保护了很多无辜百姓。顺治十年,李士桢升任安庆府知府,当时清军南下征讨经过安庆,为了减轻军队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不便,李士桢各方调节物资,让军民各得其宜。
由于李士桢官声卓著,他被派到各地做官。顺治十四年之后,他先后担任陕西延安府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山西洋和道副使、山西布政使司、河南按察使等职务。康熙十二年,李士桢升任福建布政使。由于耿精忠叛乱,他经过浙江时被迫滞留在那里,后蒙保举,干脆改任浙江布政使。李士桢在浙江职司上待了6年时间。这正是大清帝国的非常时期,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反叛。康熙皇帝被迫派兵征讨,数十万军队进逼仙霞关,当时李士桢参赞帷幄,使转运粮草的兵车络绎不绝,保障了士饱马胜、军民相安,为平定三番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康熙二十一年,李士桢再次被委以大任,他被调到广东担任巡抚。当时他面临的是一副烂摊子,尚之信等人的叛乱刚刚平定,民生凋敝,官员冗杂,山林间盗贼出没,土冦横行,百姓因为各种劳役苦不堪言。李士桢上任后发布文告,严拿盗贼;又整肃武备,端正习气;清查各衙门钱粮籍册;废除火耗,禁止私自向老百姓摊派私税;严格保甲制度,淘汰冗余杂役等16条为政方针。那时候广东商业由总行垄断,强行勒索,贱收贵卖,李士桢因此发布文告,严查不法商贩,听任人民自由合法交易。当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后,李士桢又着手做了一系列建设性工作,比如修缮书院、纂修地方志,上书朝廷设立花县,兴办十三行等。
尤侗在《东莱政纪》序里写道:"经营南北,首尾几四十年,美政良法,更仆难数,而总其大端,唯浙藩、广抚二任。"李士桢在浙江和广东做官的政绩是他一生最为卓著的。尤其是当李士桢在广东"致政归"时,"士民辍耕罢市,无不奔走哀号而不能舍。"退休后的李士桢居住在通州王瓜园。那时候康熙皇帝南巡北归,还"亲临其第,慰劳再三,出尚方之膳以赐。"
文人学士们对李士桢政绩的记载,虽有夸张成分,但基本符合事实,赢得老百姓和康熙皇帝的赞誉。
李士桢成为高官显贵后,并没有忘记老家昌邑的姜姓族人。康熙十七年,李士桢的同胞兄弟姜士楧和从兄姜扬波主持重修族谱,得到李士桢的大力支持。《昌邑姜氏族谱》由六世祖姜镗创立,九世祖姜默若、姜默钝重修,但是在壬午兵燹中毁于战火。李士桢为《姜氏族谱》写了序言:
一日,以从兄扬波所集宗谱相视,遂各抚然挥涕,知所本源……迨调抚粤东,适弟士楧、侄孙舜龄省余于署,复将前编出而会同,遂逐一考订,方厘然称可观也。
李士桢写完序言后,又撰写《宗训》27条。包括《尊谱》、《避讳》《祭祀》及《祭荐定期》4条,这是开篇的"敬畏祖宗";"百善孝为先",随后是《孝悌》、《宜家》、《亲睦》三条;"耕读传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乡村理想,因此随后是《读书》、《力耕》、《勤俭》三条,延续"读书传家久,耕读世继长"的传统;《急公》、《忠恕》、《诚信》、《礼仪》、《廉静》《羞恶》、《谦让》,则章明修身齐家的儒家理想;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酗酒》、《赌博》、《淫昵》、《比匪》、《律讼》、《骄悍》、《怙爱》、《市侩》、《吏胥》及《女禁》,又对姜氏子孙们提出具体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大中丞宗训》里格外提到:"凡我子孙,除耕读之外,或务商贾贸易,亦可经营谋生。至于吏役之事断不可为!虽穷死,不可当衙门!"可见,作为高官显贵的李士桢,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孙们仕宦之途"令人畏惧"。然而多年后他儿子李煦也走上"吏役之事",并最终经历过一场繁华后身败名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康熙二十四年,李士桢已经做了广东巡抚,他兄弟姜士楧和侄孙前去省亲,并拿出家谱,李士桢准备在广东刊刻出来,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已经担任苏州织造官的李煦遵照父亲遗愿,在苏州把《姜氏族谱》刊刻出来,当时著名文学家尤侗,江西巡抚张志栋都写了序言。
02李煦的功绩,以及他写给昌邑姜姓亲友的书信多达90余封,指导堂弟姜焯做官与父亲李士桢一样,李煦也在官场上做出了一番政绩。那时候他父亲在外地官声卓著,他母亲文夫人是康熙皇帝的保姆,这层亲密的关系已经令李家人成为当时的"簪缨巨族,阀阅大家。"
李煦初仕就在广东韶州任知府。后来因为父亲李士桢是广东巡抚,为了避讳调任浙江宁波知府。不久他被康熙皇帝召回,担任畅春园的总管。再后来的经历就很稳固了,他与堂妹夫曹寅几乎同时来到江南担任苏州、江宁的织造。除了织造外,他还担任过浒墅关的税务征收工作,主管过江南盐务。时人称赞李煦曰:"克己办公,工匠经济,均沾其惠,称为李佛子。"
正是李煦和曹寅在江南担任织造和盐务期间,康熙皇帝南巡达四五次,他和曹寅也迎驾四五次,这一方面为李煦赢得了天下皆知的显赫名声,也为他后来的败落埋下了伏根:因为接驾而留下巨额亏空!康熙皇帝当然也不傻,他早就看出李煦和曹寅因为接驾而留下亏空,因此多次密折谕旨,令他用盐务上的银子用来填补亏空,对于康熙皇帝的破格,李煦感恩戴德,自称是"罪外有罪"之人,而蒙"恩上加恩"之典,"皆奴才所梦想不到的。"但是,康熙皇帝的"恩上加恩"并非无休无止,但李煦的亏空实在太大,况且旧的亏空清理完毕,新的亏空又出来,而在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即位后,他终于无法再"背靠大树好乘凉",被迫抄家!
李煦的祖父姜演生有5个儿子,壬午兵燹中遇难了3个,只有他父亲李士桢和四叔姜士楧生还。姜士楧生了4男1女,长子姜焯、次子姜享,三子姜熺,四子姜煌,女儿姜氏。姜氏是个大族,因此李士桢与李煦一直没有断了与昌邑族人的联系。尤其是二人成为满清皇族的包衣人,成为"簪缨巨族"后,与昌邑姜姓族人的往来更为密切。"出土"于1996年的《虚白斋尺牍》是李煦的书信集,总计有300多封谁信,里面就保存了90多封与昌邑亲族有关的信函。
这些信函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给李煦的堂弟堂妹以及姻亲的,只是表示体贴问候。另一方面是写给山东、江苏、陕西等各省道地方官员的,目的是请他们多方照顾提携居住在昌邑或在外做官的姜姓亲族。李煦在信函中一再申明自己与昌邑姜姓族人的联系:"先君从龙,赐姓李氏,而昌邑则弟之本贯,姜则弟之本宗也。""弟祖贯昌邑,本属姜氏;从龙之后以李赐姓,而同堂舍弟犹居原籍。""至有寒门亲戚,世居治内……全仰仗父母照拂,俾得安处门里,执耕读之业,则感佩云谊不浅矣。"这些信有写给莱州太守的,昌邑县令的,掖县县令的,无不体现了李煦虽然已经身处旗籍,但对昌邑族人的深情厚谊和宗族情结仍然很浓烈。
在李士桢和李煦的官荫下,姜士楧的长子姜焯也做了官,先后出任济南府陵县教谕,广东感恩知县,徐州知州。
自己的堂弟姜焯做了官,李煦对他是非常关心爱护的。他毕竟是在官场上历练十多年的人物,什么样的官员没见过?什么样的事情没经历过?什么样的官场规矩和人情世故他不懂?但是,姜焯却是那种性格孤傲慢性子的人。虽然他做官在很多地方都得到李煦的照顾,但他却不愿意去逢迎各级官吏。因此,李煦多次在给他的书信中,指导他如何"奉上"和"驭下。"
康熙五十一年,姜焯离开做了14年的海南岛感恩县令,来到徐州做知州。刚到徐州李煦就写信来,告诫他在徐州做官的注意事项:"徐州乃属冲途,凡上下往来之人甚多,务必小心应酬,不可怠慢忽略,以生怨谤。总之,一处有一处之规模,一方有一方之局面。"说明徐州与感恩县不同,职务提升责任也更大。为了帮助姜焯,李煦又分别给两江总督郎廷极、江苏按察使卢询等人写信,说明自己与徐州知州姜焯的关系,请求他们多加照顾。不久新任总督赫寿和巡抚张伯行上任,李煦又写信给姜焯,让他去拜见上司:"凡属员无不谒见上司之理,况督抚又与别样上司不同,而新任之督抚更与平时之督抚各别,务必尽礼谒见,以通上下之情。至嘱,至嘱。"
但是,李煦如此苦口婆心,姜焯还是很少去拜会赫寿和张伯行。因此总督和巡抚对姜焯十分不满。康熙五十三年,李煦写信批评姜焯,传达了总督对姜焯的批评:"彼云,'徐州牧'非他牧可比,两年来不但面不易见,即字迹易不能得一个,性情疲缓,办事迟滞,不即参者,碍汝主人情面'等语,如此震怒,则苏州事毕,即当往金陵谢罪矣。"这年九月,恰逢赫寿夫人生日,姜焯派人去送礼却碰了钉子,赫寿夫人拒绝收他的礼,可见姜焯得罪赫寿之处。李煦当然又写信教训他一通:"官场中须要行得活泼,若一味率真任性,随你十分是处,断然行不通。"
03晚年的姜焯,有感于李煦家族的败落,作《群生自造化说》以警戒子孙李煦原姓姜,与昌邑姜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近年关于李煦史料的不断发掘,昌邑姜家也进入"红学"和"曹学"研究的领域,这是不言而喻、顺理成章的。颇有意思的是,乾隆五年,已经82岁高龄的姜焯忽然作了一篇文章,名为《群生自造化说》,悬挂在姜氏祠堂内:
按造者,事之始;化者,事之终。自造化者,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群生尘世,喜乐者安荣,避忌者忧患。然安荣原非高远难求之术,不过素位而行,居易俟命,行此庸德。其安其荣,造化本无安排,总是善恶之报,如影如形,皆因此造,自然此化。可怜下愚痴民谬认"道在人为"四字,遂妄自行险侥幸,噫,其涸也,可以立而待也。愚年逾耄耋,稍历闻见,即目前亲睹报应之远在儿孙,近在身者,指不胜屈。因此参透'自造化'三字精切,故特表为安荣宝丹,以遗子孙。群生当急切参其旨趣,不可须臾离也。岂不胜遗金玉与子孙万万乎?
时乾隆庚申孟夏八十二岁焯于倦还庐次,并书刻板,谨悬祠堂之侧,垂示子孙,触目警心,世遵勿替,是即永言孝思也。
这篇文章非赋非骈,也非有人要他作这样一篇文章,完全是他有感而发,但通篇又没说明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事而起。
但是,当我们联系他堂哥李煦经历两次抄家的变故后,就会豁然开朗,"即目前亲睹报应之远在儿孙,近在身者,指不胜屈。"雍正元年李煦抄家,雍正四年李煦又因为阿其那一事被发配打牲乌拉,最后冻饿而死;乾隆四年同样是个重要日期,原庄亲王允禄与弘皙谋逆,被乾隆皇帝一网打尽,李煦的儿子李鼎和李鼐是否参与这件事而再次遭受打击?目前没有史料证明这一点,但姜焯随即在乾隆五年写这篇文章,称一切都是"自造化"的结果,并以"触目警心,世遵勿替"8字章明,显然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情对他警示很大!
结语姜焯的《群生自造化说》与曹雪芹《红楼梦》立意之比较
姜焯与李煦一样是曹雪芹的"舅爷爷"。冯其庸说曹雪芹出生在苏州织造府,他少年时李煦还抱过他。这个论断如何得到的不得而知,但曹雪芹与李煦之间,显然比姜焯的关系更亲近。
目前没有史料证明曹雪芹与姜焯有过来往。但颇有意思的是,姜焯在乾隆四年就写出家训式的文章《群生自造化说》,根据他堂兄李煦以及他做官的经历,参透人生于天地间一切都是"自造化"的结果:"其安其荣,造化本无安排,总是善恶之报,如影如形。"这与后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二者都有非常惨痛的自警和警示他人的意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姜焯的《群生自造化说》与《红楼梦》是有重要联系的,都是建立在当时共同的现实生活基础上,有感而发创作而成,我们解读《群生自造化说》,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读《红楼梦》的创作立意。
目前已知《红楼梦》最早的版本是甲戌本,也即乾隆十九年,是否这时候《红楼梦》已经完稿,或者已经写出一部分,不得而知,但它最起码说明,乾隆十年间(或者更早)曹雪芹就开始创作《红楼梦》,这时候曹家已经彻底败落,他深刻地认识到一场繁华如梦幻般烟消云散,世事无常,唯心自造的生命况味。不同时空的姜焯和曹雪芹,都不约而同参悟到了这一点!
小贴士:什么是尺牍?古人把文章写在木板或竹简上,木板大约一尺长,因此称尺牍。后来成为书信的代名词。《虚白斋尺牍》是近年来发现的关于李煦重要史料,是继《李煦奏折》、《李煦行乐图》、《昌邑姜氏族谱》、《关于查抄李煦家产档案史料》等史料后,又一重磅文献。除了写给各级官吏以及昌邑亲友的信件,也有与曹家相关的信件,是研究曹雪芹家族史的重要史料。
[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