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长得太帅,被白富美倒追,夫妻恩爱30年,奈何一死一疯

历史不惧孤 2024-04-12 20:37:37

因为“长得漂亮”,穷小子被白富美校花倒追。

两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相濡以沫30年,却落得一死一疯的结局。

那么,这对有情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陈梦家

01

故事的男主角名叫陈梦家,1911年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

作为“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备受徐志摩推崇。

他年少成名,不到20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

他的诗大多空灵柔美,比如《铁马的歌》:

“不祈祷风,

不祈祷山灵。

风吹时我动,

风停,我停。”

因他的天赋异禀与非凡才情,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巨匠纷纷将他收入门下,悉心教导。

而他那翩翩风度、仪表堂堂,更是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史学大师钱穆称他“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戏剧家俞大纲更是将他比作王勃“特具中国人的蕴藉风度”。

1932年金秋时节,21岁的陈梦家考入燕京大学。

在这里,他邂逅了我们的女主角——“燕京校花”赵萝蕤(ruí)。

两人的相遇,仿佛是天作之合,才子佳人的故事,便在这里悄然展开。

赵萝蕤

02

赵萝蕤比陈梦家小一岁,她出身于大学教授家庭。

她的父亲赵紫宸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东吴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冰心、费孝通等都是其学生。

赵萝蕤弹钢琴的背影

在良好的家庭教养下,赵萝蕤成长为一个妥妥的学霸——

7岁学习英语和钢琴;

12岁能作小说;

16岁考上燕京大学中文系;

之后又考上清华大学研究所学习英美文学,还得了每年360元的奖学金。

紧接着,她应戴望舒之约,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由此成为实力派翻译家。

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赵萝蕤,自然惹得无数才子追求!

叶公超

这不,老师叶公超为她写序,讨好地问:

“要不要提你几句?”

赵萝蕤冷淡地说:

“那就不必了。”

她对叶公超的热情装作看不见,原因是,她觉得叶公超的“少爷”风度,让人不自在。

钱钟书

大才子钱钟书在认识杨绛之前,也暗恋过赵萝蕤。

可惜,赵萝蕤觉得钱钟书“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对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那种搞冷门也令人讨厌,小家子气”“耍小聪明,最没意思。”

后来,钱钟书将赵萝蕤化为小说《围城》里的唐晓芙。

1935年陈梦家和赵萝蕤摄于燕京大学西校门

03

尽管有那么多人追求赵萝蕤,陈梦家这个爱人,却是她自己主动追求的。

赵萝蕤喜欢读诗,早就拜读过《梦家诗集》。

她对陈梦家委婉朦胧的几首“节奏近于歌,词句清新,写出了青春爱恋的青涩”的诗很是喜欢,常常吟诵。

1933年初秋,赵萝蕤和陈梦家确定了恋爱关系。

恋爱中,两人以同译布莱克诗为乐。

可见,赵萝蕤和陈梦家的结合,是古典情怀的相吸,是诗人气质的相引。

陈梦家

不过,后来有人问赵萝蕤:

“你喜欢陈梦家,是不是因为他擅长写诗?”

赵萝蕤连连摆手,半开玩笑道:

“不不不,因为他长得漂亮,我才喜欢他的!”

陈梦家雕像一般的五官总是带着温柔笑意,身材高挑又伟岸,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不独赵萝蕤,谁见了陈梦家,不会夸一句美哉少年?

赵萝蕤父亲赵紫宸

陈梦家家境清寒,赵萝蕤也不嫌贫爱富,每个月把自己80元生活费分给他。

父亲赵紫宸听说女儿倒贴一个穷小子,气得断了这笔生活费!

拮据的赵萝蕤只好每月向同学杨绛借10元,下月还了又借。

为人父母,怎么忍心子女受苦?

最终,赵紫宸对陈梦家提出一个条件:

“要娶Lucy(赵萝蕤的英文名),就拿真学问来求聘!”

1934年,陈梦家为了爱情,考取了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攻读古文字学。

从那以后,他从一个成名于文坛的新月派诗人,转型为一个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

勤奋刻苦加上聪颖,陈梦家很快就有了研究成果,常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

做了两年研究生后,他便留在学校当助教。

准女婿有了稳定的教职工作、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总担心女儿会受苦的赵紫宸夫妇松了一口气。

自此,赵家正式接受了陈梦家。

1936年陈梦家与赵萝蕤摄于北京寓所

04

1936年1月18日,赵萝蕤嫁给了陈梦家。

老师叶公超心情复杂地送来贺礼:

一个可作灯具的朱红色的大瓷瓶,一个单人沙发床,一套带着硬壳的哈代伟大诗剧《统治者》。

婚后,这对夫妻双双在燕大任教,比翼齐飞。

然而,就在两人精心构建爱巢、学术渐进的时候,卢沟桥的枪声打乱了他们的平静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陈梦家、赵萝蕤奔赴云南昆明,准备到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教书。

然而,联大遵行清华旧规:

“夫妻不可执教于同一学府。”

赵萝蕤把机会让给了丈夫,自己当起了家庭主妇。

“我是老脑筋:妻子理应为丈夫做出牺牲。但我终究是个读书人。我在烧柴锅时,腿上放着一本狄更斯。”

才女就是才女,她走到哪都不忘学习。

她在家务之余,把联大图书馆的英文文学书,几乎全都读了个遍。

那几年,条件很艰苦。

但因妻子的悉心照顾,与大多数教授相比,陈梦家的生活是舒适的。

他加倍用功,一边教书,一边发表论文。

1944年,凭借才华和努力,陈梦家升任正教授。

陈梦家

升为教授不久,他得贵人相助,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去教中国古文字学。

陈梦家一直希望妻子不要放弃文学事业,因此他拿出自己的奖学金,供妻子读博士。

于是,赵萝蕤有了在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学习的机会。

那时芝大的英语系在美国是第一流的,这为赵萝蕤晚年翻译惠特曼的《草叶集》奠定了基础。

陈梦家

05

陈梦家是一个极其爱国的人,赴美期间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把中国流落在美国的商周青铜器逐一做了著录。

他遍访美国藏有铜器的人家、博物馆,乃至古董商肆,然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来编写庞大的流美铜器图录。

三年时间,他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中国青铜器的形制》《中国铜器的艺术风格》《周代的伟大》等文章,并和芝加哥艺术馆的凯莱合编了《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

1947年,陈梦家赵萝蕤在美国合影

1947年秋,陈梦家谢绝了美国罗氏基金会关于留美定居的邀请,先妻子一步回到祖国。

他满载着“为祖国赢得的一大批可贵的材料”,前往清华大学任教。

他一边在中文系教书,一边兼任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主任一职。

为了筹建文物陈列室,陈梦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使之成为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内大学博物馆。”

1948年底,赵萝蕤获得博士学位。

芝大校长说:

“多年来,赵萝蕤是第一位获得全校英美文学第一名殊荣的东方人。”

学成归国后,赵萝蕤来到母校燕京大学教书。

夫妇俩住在朗润园一幢中式房子里,过着宁静雅致的生活。

06

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陈梦家调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工作。

他每天研究、写作10-12个小时,几年时间就相继出版了《六国纪年》《殷墟卜辞综述》《尚书通论》《武威汉简》等著作。

1956年,陈梦家用《殷虚卜辞综述》的稿费,买下了北京钱粮胡同34号的四合院。

赵萝蕤将家里布置得雅韵流转,去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

两口子没有孩子,日常生活除了教书,就是读书做学问、收藏明清家具。

他们用几乎全部收入购买明代家具,藏品之丰富精绝,当时在全国无人堪比。

王世襄

这让收藏家王世襄非常羡慕。

王世襄与陈梦家是多年的好友,他们常常像小孩一样,互抢对方的家具。

“我们既已相识多年,现在又有了同好,故无拘无束,不讲形式,有时开玩笑,有时发生争论,争到面红耳赤。”

被抢者不仅不生气,反而会高兴:

“我的家具要是不好,你会来抢吗?!”

1991年,77岁高龄的王世襄还写了《怀念梦家》一文。

在文中,他对陈梦家不吝赞赏之词:

“一位早已成名的新诗人,一头又扎进了甲骨堆,从最现代的语言转到最老的文字,真是够绝的。”

与此同时,他极为痛惜地说:

“如果天假其年,幸逃劫难,活到今天,我相信他早已写成明代家具的皇皇巨著。这个题目轮不到我去写,就是想写也不敢写了。”

彼时,陈梦家已经去世25年了。

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左一为陈梦家

07

时间重新回到1956年——

有句话说得好: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光风霁月”这四个字,就是陈梦家最好的代名词。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重情重义,对师长敬之、对学生爱之——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他以整理徐志摩的遗稿、遗诗为己任;

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后,他对闻家老小常在生活上予以接济;

好友芳信因病离世,他与赵萝蕤接受芳信“托孤”,给予芳信遗孀和子女无私的帮助和照顾。

陈梦家

作为诗人,他年少成名,有经典之作。

作为考古学家,他有鸿篇巨著问世,稿酬颇丰,名利双收。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接下来时代的飓风中,陈梦家遭人嫉恨、继而被诬陷。

当陈梦家蒙冤受辱,赵萝蕤劝慰他:

“我告以不吃屎,不骑马,以此两句作座右铭,不承担未有之罪,但亦不自高自大,骑高头大马。”

“不吃屎,不骑马”,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洋洋得意,不落井下石,不胡乱攀附。

陈梦家让妻子放心:

“我们必须活下去,然必得把心放宽一些。”

1965年,陈家人在钱粮胡同四合院合影

然而,日复一日的折辱,让赵萝蕤几度精神分裂、令陈梦家两次自杀。

1966年9月3日夜,陈梦家最终在家中小院一棵树上,以睡衣腰带自缢身亡,年仅55岁。

临死前,他给友人写下绝笔信,请其照顾赵萝蕤:

“陈方:

十年以来,家中之事多承关怀照料,十分感谢,今后仍希如旧。虽有闲言,请不要介意。我是心胸坦荡,毫无挂牵。好好扶养汀、沛。别矣。

新自行车送芳沛。”

陈梦家书冢

08

1978年,陈梦家去世十二年后,平反昭雪。

1981年,赵萝蕤把房子上交给公家,象征性地拿了点钱,去欧美旅行了一次。

在那里,她重温旧梦,想起了丈夫支持自己读博士的苦心。

“你不能放弃文学事业!”

赵萝蕤

1983年,赵萝蕤以衰病之躯,成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她在仅能容膝的小屋里,孑然一身、忍着病痛的折磨,开始翻译诗人惠特曼长达76万字的《草叶集》。

一天,好友巫宁坤登门拜访,发现她的嘴唇不时抽搐。

他心酸不已:

“这么些年来她形影相吊,不定受到过怎样的梦境的煎熬。哪怕一个詹姆斯式的悲剧女主人公,也不可能以如此的勇气和尊严承受她的苦难。”

赵萝蕤

当《草叶集》翻译完成时,赵萝蕤已经80岁了。

她说:

“人活在世界上悲痛固多于喜欢,但一切悲灰都有止境,只有在有限承迎无限的时候,却永无止境。”

1998年元旦当天,赵萝蕤平静离世,享年86岁。

斯人已逝,但她凭借不朽的译作《荒原》《草叶集》,足以垂世。

参考书籍:《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方继孝

0 阅读:0

历史不惧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