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核心技术依赖于超导约瑟夫森结。这些超导电路以极高的导电效率著称,但也正因为其高效的导电性,量子比特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耗散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界。阿尔托大学皮克研究小组的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巴扬・卡里米指出,尽管在制造高质量量子比特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热耗散的发生机制及其具体位置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尔托大学教授Jukka Pekola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托其在量子热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发了一种长期测量热耗散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量子比特电路中的热耗散来直接测量相干性损耗,进而揭示量子比特的能量损耗方式。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调整单个约瑟夫森结处的电压,观察其对相干性损耗的影响。他们将一个超灵敏的热吸收器置于约瑟夫森结旁边,使得他们能够在最高100GHz的宽频率范围内,精确测量每次相变时该结发出的微弱辐射。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地观测到了量子比特的热耗散现象,为理解量子比特的相干性损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小组的理论工作得到了来自马德里大学的合作支持。这一跨国合作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标志着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突破。
量子计算机作为未来计算技术的前沿,其发展依赖于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在量子计算中,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越长,它们就能执行更多的操作,从而实现经典计算环境中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任务。然而,量子比特的相干性损耗问题一直是阻碍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通过这项新研究,科学家们不仅进一步揭示了量子比特相干性损耗的本质,还为未来开发具有更长相干时间的量子比特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解和解决量子比特的相干性损耗问题,将成为提高量子计算机性能的关键。阿尔托大学的这一研究为量子比特的能量损耗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一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的研究与探索,科学家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克服量子计算机中的相干性损耗问题,从而实现更强大、更稳定的量子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