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回归生活——《清香的日常》中的日常与松弛

新黄河 2024-06-08 17:00:32

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近年来更是风靡全国,我们周围不知不觉刮起一股“新中式”的潮流,这些创新与创造、传承与弘扬正在逐渐被当代年轻人内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携手江南才女作家潘向黎推出全新散文集《清香的日常》,以东方美学为精神内核,衣、食、住、行为肌理,从“喝茶”“读书”到“旅行”,在喧嚣尘世中寻访一缕茶香,在现代烟火中品味古典风雅,在行走山川中赏读草木人间,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为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慢度日常的新中式生活美学指南。潘向黎还接受了新黄河·济南时报等媒体采访,讲述一位“文艺青年”的她所理解的“清香的日常”。

潘向黎自己本人曾经离媒体很近,做过22年的文学编辑,所以对于出版一直坚持严谨而克制的态度。当记者问到选编《清香的日常》这本散文集的初衷时,潘向黎坦言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尹社长提出的“慢生活”的构思打动了她,她希望这本书是“讲究在日常生活里面寻找一种自己的,偏舒缓,偏艺术这样的一种调性”。

这本书在选编时,分成了“茶”“诗”“好天气”三辑,如何才能选到一个清新透气又统摄全篇的标题呢?潘向黎说:“我觉得茶叶茶汤是很有清香的,古诗词我觉得也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面,始终绽放的花朵,会一直吐露它的清香,旅行当中我觉得山川也是有清香的……那么为什么用‘日常’两个字呢?因为喝茶也好,读古诗词也好,旅行也好,都是传统文化的日常化,它不是壮烈、探险、猎奇、激烈的。也许在做的过程中能感受一种喜悦平和之情,但它是一种涓涓细流的习惯,所以以此为基调,定下这是一本讲述日常体会的书。”

潘向黎也提到,她关注到当下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古风热”,她表示常在生活中会看到穿汉服的年轻人,“他们连头饰、发型都是古风的”,还有看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拍的各种古风视频,包括大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年轻人对古代生活方式的追捧,在潘向黎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是一个好的倾向,同时她也鼓励大家在跟随潮流的基础上,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大家不要觉得传统很遥远,恰恰相反,传统离我们很近,因为它与我们血脉相融,有时候甚至就是一杯茶的距离,我们完全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在日常中实践它。现在年轻人内心的多元化超出上一代很多,希望年轻人都能对传统文化做出广泛的了解和接纳。”

潘向黎的写作坚持对“美”的追求。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希望这本富有“美”的小书能够为当下的读者划出一片精神放松的小公园。她非常理解当下的年轻人身处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能获取的消息比过去多百倍,难免由于比不过别人,身心处于焦虑、担忧、烦躁、想躺平的状态,“很多人之所以慢不下来,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卷不动了就不卷!”她说,“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好好喝茶,或者好好喝咖啡,好好做运动,好好听音乐,好好睡觉。从心理学上说,忌讳的就是‘空转’,这对于情绪和身体都是损耗。这个时候你可以停下来,慢慢回到放松的慢生活状态,而不是不停地焦虑担忧”。她也希望大家能通过放下手机,通过阅读纸质书这种平静的、舒缓的方式,让心灵和大脑都能做一下柔软的体操,引导自己真正回归生活。

潘向黎,福建泉州人,后移居上海。文学博士,作家,编辑。现为民进十五届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民进上海文化系统委员会主委、民进上海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文汇报》高级编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21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冬平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