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军事舞台上,无人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改变战争面貌的关键力量。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到俄乌冲突,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局部争端,无人机的身影频繁出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现代战场上当之无愧的利器。
一、无人机成为战场利器的原因
(一)卓越的效费比
与传统的军事装备相比,无人机在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制造和维护一架无人机的费用通常远远低于一架战斗机、轰炸机等有人驾驶飞行器。例如,一些小型战术无人机的成本可能仅为几万到几十万美元,而大型的高端无人机价格也相对较为亲民,相比之下,一架先进的战斗机造价可能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
同时,在作战使用过程中,无人机的消耗费用也很低。当面临敌方无人机威胁时,拦截方若使用导弹进行拦截,成本往往会高出无人机很多倍。如在俄乌冲突中,美国的毒刺或标枪导弹拦截俄罗斯的天竺葵 - 2 无人机,拦截成本要比无人机成本高出 20 倍。这意味着拥有大量无人机的一方,在消耗战中能够凭借较低的成本投入,对敌方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占据优势,让对方的防御体系难以承受这种成本不对等的消耗。
(二)重新定义军事力量优势
传统军事观念中,地面坦克、装甲车、火炮集群的规模以及空中战机的数量和性能等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然而,无人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
在巴以冲突中,哈马斯使用无人机和滑翔伞兵对抗以色列的坦克装甲车和人员,给以色列军队造成了重创。在缅北冲突中,果敢同盟军利用无人机对缅甸政府军进行精确打击,使政府军陷入被动。这些案例表明,即使是军事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通过合理运用无人机,也能够对传统军事强国的优势装备形成有效威胁。无人机让军事弱国看到了提升自身作战能力、对抗强敌的新途径,同时也迫使传统军事强国重新审视自身的作战理念和装备发展方向,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军事装备规模优势。
(三)作战人员向非军事化转变趋势
大量的军用无人机是由民用无人机改装而来,这就使得操控无人机不再是军队的专属技能。民间的无人机爱好者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也能够执行军事任务。
以美军为例,随着无人机在军队中的编成比例不断增大,现有部队中的无人机操作人员数量有时难以满足军事任务的需求,而民间的操作手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美军的无人机班组已经升级为无人机排,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操作逻辑美军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时无人机供应商的民事人员还会进行指导。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执行军事任务的无人机部队,完全有可能由非军事人员构成,这使得军事行动的参与人员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进一步模糊了军事与民用领域的界限。
(四)全民皆兵的可能性
随着商用无人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攻击无人机可以直接由商用无人机改装。那些熟练使用商用无人机的操作手,能够较为轻松地驾驭军用无人机。并且,无人机行动地点不受地域条件限制,不需要大规模的后勤补给,还可以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
这意味着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可以利用无人机实现“全民皆兵”。在未来的战争中,可能不再需要大规模的军队集结和动员,普通民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操作无人机参与作战,战场可能会出现“不见人影”,全是无人装备上场厮杀的场景。虽然目前要达到这种程度还需要时间,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无疑给战争的形式和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传统的战争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得侵略者在发动战争时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考虑面临的抵抗形式和后果。
(五)技术发展的推动
无人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无人机能够搭载更先进的侦察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雷达等,大大提高了其侦察和监视能力,能够在更远的距离、更复杂的环境下获取更准确的情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无人机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决策和自主作战能力。例如,无人机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识别目标、规划航线、选择攻击时机等,进一步提高了作战效能,减少了对人工操控的依赖,降低了反应时间,使无人机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战场上的各种变化。
二、无人机对战争面貌的改变
(一)改变作战方式
1. 侦察方式的变革
- 全方位实时侦察: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空中盘旋,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持续监视。与传统的侦察方式相比,如卫星侦察存在轨道固定、重访周期长,侦察机侦察容易被敌方发现和拦截等问题,无人机则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隐蔽性。在俄乌冲突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战场侦察,实时掌握对方的兵力部署、军事设施位置以及作战行动动态,为己方的作战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情报支持。例如,小型战术无人机可以配备在地面部队营级以下战斗分队甚至单兵,为基层指挥官和战斗员提供从数百米到数十千米范围内的战术情报,还能校正炮兵射击效果,以及在分队战术集结与机动时提供周边的警戒。
- 深入危险区域侦察:无人机可以轻松进入一些对有人驾驶飞机来说非常危险的区域,如敌方防空火力密集的区域、核辐射污染区、化学武器污染区等,获取关键情报而无需担心人员伤亡。在未来的城市作战中,无人机可以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侦察隐藏在建筑物内的敌方目标,为城市作战中的精确打击提供目标指示。
2. 打击方式的创新
- 察打一体高效作战:多任务无人机既可以执行侦察任务,同时装备了空对地突击武器,可在发现目标时迅速执行突击任务,大大压缩了从发现到攻击的时间,实现了“察打一体”。这使得作战流程更加紧凑高效,能够对时间敏感性目标进行快速打击。例如在反恐战争中,美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可以在发现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处后,立即发射导弹进行攻击,避免恐怖分子逃脱或转移。
- 集群攻击的威力:通过发挥小型无人机低成本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出现了无人机集群攻击的新作战方法。小型无人机规模化商业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当它们配备小型侦察传感器、小型战斗部、电子干扰设备后,可以执行饱和攻击、诱骗、压制防空、电子攻击、火力突击等任务。即使敌方摧毁部分无人机,仍然无法阻止集群无人机执行预定任务。在未来的战争中,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可以对敌方的防空系统、指挥中心、军事基地等重要目标发动蜂群式攻击,以数量优势突破敌方防御,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压力。
- 精确打击能力提升:无人机搭载的精确制导武器,如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导弹等,能够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打击,减少对周边无辜平民和民用设施的附带损伤。在一些局部冲突中,无人机的精确打击有效地摧毁了敌方的军事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平民的伤亡,符合现代战争中对减少平民伤亡的要求。
3. 电子战与干扰作战的增强
- 电子干扰与破坏:无人机可以搭载电子战设备,对敌方的通信、雷达等电子系统进行干扰和破坏,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例如,在敌方防空区域内,无人机可以释放电子干扰信号,扰乱敌方雷达的探测信号,使敌方防空系统无法准确跟踪和拦截己方的飞机、导弹等武器装备,为己方的空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 网络攻击与信息窃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无人机还具备网络攻击能力,可以入侵敌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窃取敌方的军事机密信息,或者对敌方的网络系统进行破坏,导致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瘫痪、通信中断等,从信息层面上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二)改变作战空间
1. 拓展垂直作战空间
- 低空与超低空领域的利用:无人机可以在低空和超低空飞行,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对敌方地面目标发动突然袭击。在山区、丛林等复杂地形环境中,无人机能够灵活穿梭,出其不意地攻击隐藏在山谷、树林中的敌方部队和军事设施,拓展了作战的垂直空间范围。
-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战略侦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可以在几万米的高空长时间飞行,对广阔的区域进行战略侦察。它们可以监视敌方的国土纵深、军事基地、导弹发射阵地等重要目标,为己方的战略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同时,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还可以作为通信中继平台,扩大己方的通信覆盖范围,保障作战部队之间的信息畅通。
2. 突破传统作战边界
- 海洋作战空间的延伸:无人机可以在海洋上空执行巡逻、侦察、反潜等任务,扩大了海军的作战范围。例如,无人反潜机可以在广阔的海洋区域搜索敌方潜艇,通过投放声呐浮标等设备探测潜艇的位置,为己方的反潜作战提供目标信息。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在海上舰艇编队的防空、反导作战中发挥作用,增强舰艇编队的防御能力。
- 城市作战环境的适应:城市环境复杂,建筑物密集,传统的作战装备和作战方式在城市作战中面临诸多限制。无人机可以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飞行,对隐藏在建筑物内的敌方目标进行侦察和打击。它们可以携带小型炸弹或导弹,对敌方的狙击手、火力点等进行精确清除,为地面部队的推进开辟道路。同时,无人机还可以用于城市反恐作战,对恐怖分子占据的建筑物进行侦察和攻击,减少反恐部队的伤亡。
(三)改变作战节奏
1. 加快战场杀伤链的运行速度
- 实时侦察与快速决策:无人机作为侦察监视平台,能够实时传输战场画面和情报信息,使指挥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战场态势,做出快速决策。相比过去传统的侦察方式,无人机大大缩短了从侦察到决策的时间周期。例如,在过去的战争中,联军在轰炸伊拉克的一个军事基地之后需要出动专门的空中侦察力量评估轰炸效果,以确定是否需要组织第二轮的轰炸来确保基地设施彻底瘫痪,这样一去一回半天就过去了。而无人机大规模投入战场后可以在轰炸完成后第一时间确定效果,如果确定需要再次空袭则可以马上送出第二波导弹,甚至侦察无人机自身就可以发射导弹直接补枪,极大地加快了战场杀伤链的运行速度,使得战争的推进变得前所未有的迅捷灵活。
- 快速打击与持续作战:无人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的打击方式,使得作战部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敌方目标实施多次打击,保持对敌方的持续压力。一旦发现目标,无人机可以迅速起飞并发动攻击,无需像有人驾驶飞机那样进行复杂的起飞准备和飞行员调度等程序,从而提高了作战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2. 改变作战行动的时间分布
- 全天候作战能力增强:无人机可以在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夜间等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不受光线、能见度等因素的限制。通过搭载红外传感器、夜视设备等,无人机能够在黑暗中探测目标并发动攻击,实现全天候的作战能力。这使得作战行动不再受传统的时间限制,敌方难以利用夜间或恶劣天气等条件进行喘息和调整,增加了敌方的防御难度。
- 作战行动时间的灵活性:由于无人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的疲劳和生理极限等问题,它们可以长时间持续执行任务,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作战部队可以根据作战需要,灵活安排无人机的作战时间,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的作战行动,保持对敌方的持续监视和打击,打破了传统作战中因人员休息和装备维护等原因而导致的作战时间间隙。
(四)改变战争伦理和心理层面
1. 降低人员伤亡的道德考量
- 减少己方人员伤亡:无人机可以承担高风险、高威胁的任务,避免了己方作战人员直接面临生命危险。在现代战争中,减少人员伤亡越来越受到重视,无人机的使用符合这一趋势,降低了战争对本国人民的心理冲击和社会影响。例如,在一些危险的排雷任务中,可以使用无人机携带排雷设备先进行初步的排雷作业,减少排雷士兵的伤亡风险。
- 引发对敌方人员伤亡的新思考:虽然无人机减少了己方人员伤亡,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战争伦理的新讨论。例如,无人机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化作战方式,可能会降低战争发动者对人员伤亡的敏感度,使得战争决策更加容易做出,从而可能导致战争的门槛降低。此外,无人机的精确打击能力虽然可以减少附带损伤,但如果被滥用或出现误击,也可能会对敌方平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2. 心理战的新手段
- 威慑作用:大量无人机的出现和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对敌方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威慑。敌方知道自己随时可能面临无人机的侦察和攻击,却难以完全防范,这种不确定性会给敌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士气和作战意志。例如,在一些冲突中,当一方展示出大规模的无人机编队时,另一方往往会对自身的防空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在心理上处于劣势。
- 宣传作用:无人机可以携带宣传设备对敌方进行心理战和宣传,通过播放广播、散发传单等方式,传播己方的政策主张、战争目的等信息,影响敌方士气和民众情绪,从心理层面上削弱敌方的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