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很意外:华为Mate50,自成一派的偏科生!

Kim较瘦 2023-01-16 20:52:28

万字百图汇成一句话:Mate50拍照居然这么拉……

欢迎来看「Kim较瘦」,今天要评测华为Mate50手机,看它能否在逆境中领势而上。

受外界因素影响,近两年华为手机的供应链出现波动,曾经引领机圈大潮的P系列与Mate系列迭代节奏完全被打乱,在Mate40系列(2020年)发布两年之后,消费市场终于等到姗姗来迟的Mate50系列。

本期主角是华为最新款直屏旗舰手机Mate50,作为Mate系列的中杯,定位更为亲切,配置有所取舍,但肩负着Mate系列守门员的重任。

Mate50起售价4xxx元,刚好落入竞争激烈的性价比旗舰机红海,这个市场往往追求“不将就”,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旗舰级水桶机”,即各方面配置都要均衡,没有明显短板。

不过,显然华为对市场定位有不同的理解,Mate50依然延续Mate/P系列中杯的精湛刀法,在2022年特立独行的带来明显偏科的产品,90Hz刷新率+8GB运存+主摄无OIS,配置方面颇具争议。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年里,华为究竟在卧薪尝胆还是闭门造车,不妨让产品体验来回答。

PS: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可直接快进到《三、相机》章节。

一、开个箱吧

本期主角是华为Mate50,型号CET-AL00,128GB存储版本,曜金黑配色,系统版本鸿蒙3.0.0.187。包装盒设计基本延续前代的黑色板砖造型+三层复式结构,最大变化在于红色Leica的褪去,整体仍维持沉稳商务风。出厂配件均为机圈基本盘,由于华为主推私有快充协议,故仍标配充电头,外加屏幕带贴膜+标配清水套,开箱就能愉快的使用。

与前代相比,屏幕尺寸从6.5英寸增至6.7英寸,机身宽度超过76mm,不再适合单手操控。作为直屏机型,面板无支架,边框控制较好,顶部采用微缝式听筒,整体还算对得起观众。

Mate50提供5款配色(3款玻璃+2款素皮),本次评测的是玻璃后盖的曜金黑配色,在镜面黑的基础上加金色点缀,风格低调而内敛。

后盖的CMF简约至极,就是纯粹的镜面黑(可以当镜子用),通过镜面反射呈现隐秘的光影。相机矩阵同样采用镜面黑设计,但黑色更深邃,搭配金色纹理包边,一块奥利奥呼之欲出。

Mate50采用直屏面板+微曲面后盖,注定中框不会太窄,但金属中框表面做暗色抛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框的视觉宽度,同时也避免廉价感。微曲面后盖与金属中框的过渡还算顺滑,后盖衔接处没有硌手感,不过面板边缘有点硌手。

中框顶部有5个神秘小孔,左侧3个为顶部扬声器,与底部扬声器组成立体声外放,右侧2个分别为降噪mic与红外传感器,这些细节没动刀,必须好评!

中框底部设有SIM卡槽、主mic、Type-C口与底部扬声器,值得一提的是,Mate50的防护等级相比前代(Mate40的IP53)提升至IP68,而且下水深度达2米(P50的IP68下水1.5米),确实不将就!

华为旗舰机的传统美德,三选二卡槽支持NM存储卡扩展,最大可扩展256GB(售价300元)。珍惜吧骚年,支持存储卡扩展的旗舰机已濒临绝种,连三星都砍掉了……

Mate50采用大底主摄+潜望式长焦,相机矩阵的凸起注定无法低调,有意思的是,华为采用“双色双阶”设计(Kim较瘦独家命名),从视觉上降低相机矩阵的凸起感。

双色是指相机矩阵的包边采用两种颜色,靠近后盖的内侧为黑色,靠近盖板的外侧为金色。双阶是指相机模组与矩阵盖板并非齐平,模组要凸起约1mm,划重点,相机矩阵对相机模组的防护效果非常有限,强烈建议套手机壳!

二、屏幕

Mate50采用OLED中挖孔直屏,6.7英寸,分辨率2700×1224,90Hz刷新率,300Hz触控采样率,1440Hz高频PWM调光,P3广色域,兼容三种HDR格式(HLG/HDR10/HDR10+)。

▼色彩管理

华为手机的传统美德,或许是机圈最专业的色彩管理机制,可分别对「色彩模式」与「色温」两个维度进行调整,尤其是色温支持色盘微调,简而言之色彩调节空间极大,对于有经验的老法师,完全可以自行精准校色。

咳咳,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然不用操心这些,事实上Mate50的出厂校色就很准确。就Kim较瘦个人观感而言,强烈建议无脑选“标准模式+默认色温”,非常接近真实色彩&电脑观感。

如果喜欢更艳丽的屏幕观感,可以考虑“鲜艳模式+默认色温”,看照片非常赏心悦目(不过电脑观感就没这么艳丽,饱和度要收敛一些)。

与标准模式相比,鲜艳模式的色温略微偏冷,同时饱和度有所增加,色彩过渡更分明。不过,Mate50的鲜艳模式还算克制,并没有放飞自我(严重偏色或细节丢失)。

▼调光

华为宣称Mate50采用1440Hz高频PWM调光,实测中高亮度为类DC调光,低亮度为高频PWM调光,亮度条约40%的位置为切换点。在“设置-显示和亮度-护眼模式”里有个“低频闪”开关,开启后调光切换点会降低到亮度条约30%的位置,肉眼实测对画质并无负面影响。

另外,屏幕亮度高低基本对画质无影响,即使手动最低亮度,色彩还原依然准确,更没有所谓“抹布屏”现象,足见这块屏幕素质不错。

▼视角偏色

以往OLED面板或多或少都存在视角偏色现象,不过Mate50表现优秀,随视角减小屏幕色温基本没有变化,色彩还原始终一个准字,顶多只有亮度上的衰减。

三、相机

欢迎来到车祸现场,哦不,欢迎来到XMAGE影像新纪元!话说2022年与徕卡和平分手后,华为推出自家专属的影像品牌XMAGE,试图延续华为手机影像神话的信仰,Mate50系列正是XMAGE影像产品落地的首秀。

不过讲道理,这个神秘的XMAGE,与其说是华为手机影像的文化重构,不如说是华为手机后徕卡时代的营销手段。所以,吹牛的任务留给余大嘴,下面还是用产品来证明XMAGE的含金量。

Mate50后置相机采用超广(0.5x)+主摄(1x)+长焦(5x)的实用型三摄模组,其中超广兼任炒鸡微距,主摄裁切负责2x/3x人像焦段,没有任何凑数模组!

主摄:50MP,RYYB,F1.4-F4(可变光圈),无OIS。

超广:13MP,F2.2,兼超级微距。

长焦:12MP,RYYB,F3.4,OIS,潜望式结构。

▼相机App

老实说,华为的相机UI不算太友好,系统迭代至鸿蒙3.0依然没有明显改善。随便吐槽几个:取景框左上角的动态照片明显属于低频功能,那个小开关不但遮挡取景框,而且容易误触,实在有点智慧溢出。相对更高频的定时拍摄功能(倒计时2s/5s/10s拍摄),却被雪藏到设置菜单里,无法快速调用。俯拍或仰拍时,取景框没有双轴水平仪功能,很难判断手机是否水平。快速变焦只有W/1x/5x/10x/50x五个选项,想要2x或3x只能双指拿捏,或者切到“大光圈/人像”模式……

拍摄体验方面,好消息是“拍照”模式的快门等待时间几乎为零,即使在弱光甚至暗光环境也能秒拍,完全不会转圈圈(等等等灯)!

坏消息是……“夜景”模式的快门等待时间统统3秒起步,即使在日光环境也要转圈圈倒数321,这个处理机制实在有点无厘头。或许你以为它慢工出细活,夜景模式的画质会比拍照模式提升很多吧,然而并没有(稍后详解),你只能感受到生命在无谓的流逝。

▼三摄一致性

多个摄像头的成像风格一致性,一直相机设计的难点,尤其是AI模式(场景模式)的难点。考虑到Mate50的超广采用传统拜耳阵列,而主摄与长焦采用特殊的RYYB阵列,三摄画风一致性并不乐观。

场景A:下面5张图片分别是0.5x采样、1x采样、5x采样、10x采样与三摄重叠,结果不出所料,超广与主摄的天空存在明显色差,而主摄与长焦的水面同样存在色差。

场景B:下面4张图片分别是0.5x采样、1x采样、5x采样与三摄重叠,结果与场景A大差不差,三摄的天空色差相对较小,但楼房出现明显色差。

场景C:直接放三摄重叠图片,还是熟悉的味道,超广与主摄的天空存在明显色差。

场景D:下图是超广&主摄重叠,两者画风一致性最大的问题,并非存在色差,而是色差倾向的不确定性,有时超广偏暖,有时主摄偏暖,非常影响拍照的心情。

场景E:既然三摄一致性太难,那么单摄画风一致性没问题吧?下图是主摄同一拍摄模式下连续拍摄两张照片的左右拼接,采样间隔不到1秒,天空的色彩居然也能漂移(左边的明显偏紫)……只能说,RYYB,YYDS!

▼成像素质

再来看看4个常用焦段的基础画质,分别截取画面中心与右下角区域,50%原图对比。

超广(0.5x):中心区域解析力优秀,神奇的是,边角区域画质居然没有明显损耗,可见超广模组的光学素质相当高。唯一遗憾的是,超广模组偶尔会出现AF焦点不实的情况,导致基础画质不佳。

主摄(1x/2x):中心区域与边角区域画质都很卓越,50MP裁切到2x仍能保持一定素质。

长焦(5x):潜望式结构注定存在光学损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画质与对焦,即使在对焦准确的情况下,长焦的成像素质也很普通(低于超广&远低于主摄),可一旦出现失焦,画质立马崩塌。

▼长焦崩塌

遗憾的是,长焦模组经常(经常,经常,重要说三遍)出现无规律的失焦情况,估计是潜望式结构的光学损耗影响了AF精度。毫不客气的说,Mate50的长焦模组可用性极差,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照片会不会失焦!

纠结的是,失焦情况在缩图时还不易察觉,只有放大到50%以上,才惊掉下巴。好吧,等你打算重拍的时候,已经与美景失之交臂……

只有远景才会失焦么?非也,中景近景雨露均沾。下图是中景拍摄小型路灯,左边是失焦情况,对焦点貌似跑到后景去了,右边则对焦成功,路灯一眼可见的清晰。

更可怕的是,近景拍摄朱槿花,相机居然自动对焦到后景的树干上,直接把鲜花给虚化掉……耐着性子多尝试几次,才总算对焦成功,你六脉神剑呀!

▼照片观感

等等,普通用户根本不纠结画风一致性,更不会放大图片去数毛,小图发发朋友圈的乐趣,只要照片第一眼观感漂亮就完事!

咦,问题是……Mate50的照片观感一言难尽,不是说它拍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它无法全场景稳定输出好看的照片,连观感都在漂移。简单说,出片观感的上限很高,下限却很低,然后在两者之间大幅度波动,宛如过山车一般步步惊心。

它有发挥「正常」的时候:

画面通透过渡自然,虽说色彩还原不够完美,但饱和度与宽容度都恰到好处,整体影调看上去很舒服。

它也有发挥「平庸」的时候:

画风略显沉闷,要么色彩略显寡淡,要么明暗反差不足,要么影调不够明快,整体观感不算难看,但要说好看嘛,好像又差点意思。

厄……它还有发挥「失常」的时候:

大光比场景很容易翻车,宽容度明显偏低,暗部一片死黑,亮部色准不佳。弱光场景则白平衡漂移,地铁站通道画风很阴间,朱槿花夜拍画风又偏暖。毫不客气的说,单论第一眼观感,下面这组样张完全对不起XMAGE品牌与4000元档身价,要说是2000元档的水准都不为过!

▼夜景模式(日间)

承前所述,在光照良好的大光比场景,Mate50会出现宽容度不足的问题,那么切到夜景模式能否改善呢?

答案是:不能的平方!非但不能提升宽容度,还可能弄巧成拙,比拍照模式多等待3秒钟,结果就这?

场景A:办公室内正常照明,吃鲸(直接看第三张对比动图),夜景模式的观感反而更差,不但宽容度低于拍照模式,而且白平衡任性飞。

场景B:地铁站通道,三摄拍照&夜景模式画风对比,Mate50再次改写规则,夜景模式宽容度更低,而且白平衡漂移画面偏绿(好阴森)。如果只有单摄出现这种画风恶化的倾向,可以理解为偶然现象,然而三摄同时恶化,只能说“XMAGE功不可没”……

场景C:户外逆光场景,本打算用夜景模式压高光,结果只得到迥异的白平衡。猜猜下面哪一张是夜景模式?直接公布答案,P1拍照模式,P2夜景模式,后续场景都是这个顺序,没啥好猜的。

场景D:户外逆光场景,P2夜景模式未能提升宽容度且白平衡漂移见怪不怪,但是你直接把太阳过曝是闹哪样啊!

场景E:户外顺光场景,P2夜景模式彻头彻尾颠覆P1的画风,色彩偏绿先不说,反差增大,宽容度降低,这哪里是什么夜景模式,要说是挂滤镜我都信!

场景F:户外大光比场景,P2夜景模式堪称一键换天,蓝天观感确有提升,问题是树冠的背光面更暗了……

场景G:室内外混合大光比场景,观感不忍直视,如果我不标记,你肯定以为左边才是夜景模式。

▼夜景模式(晚间)

有没有一种可能,顾名思义,夜景模式只有在夜拍场景才会火力全开?

图样图森破,即使在夜拍场景,夜景模式依然摩擦着魔鬼的步伐,让你出乎意料。

场景A:路灯逆光场景,老规矩,P1拍照模式,P2夜景模式。首先,未能通过眩光考验,两张照片均出现大面积光斑;其次,夜景模式压高光失败,反而P1路灯光晕更小;其三,夜景模式招牌的色彩漂移,观感上仍是P1更好。

场景B:夜色下的建筑,夜景模式终于发挥正常,不但在观感上还原夜色亮度,而且成像素质也有显著提升。

场景C:长焦模组拍建筑,又到大家来找茬时间,在观感上两者最大的差别还是色彩,除此之外傻傻分不清,夜景模式多等待的3秒,难道是寂寞……等等,有没有发现移动招牌周围的天空有点脏?别急,还有更脏的。

场景D:长焦模组拍远景,夜景模式翻车案例,P2反差较大导致宽容度缩水,无论成像素质还是照片观感,都远不如P1。更致命的是,P2屋顶周围出现大量伪像(脏脏的),类似图片压缩过度造成的灰阶断层,相信我,原图就是这效果。

场景E:景物&光源复杂场景,夜景模式再次翻沟里,观感+色准+宽容度+伪像,统统被P1吊打。更诡异的是,P2“红”字招牌顶部居然出现一圈黑色伪像,差点以为有妖怪……

场景F:景物&光源复杂场景,夜景模式勉强捍卫自己的尊严,整体观感上P2略好一些,但P1的高光表现以及深邃天色也不错。

▼夜景模式(暗光)

再来点极限挑战,伸手不见五指那种,由于超广与主摄不带OIS,拍照模式已经很难应付。

场景A:主摄拍全黑的亭子,拍照模式勉强也能拍到,但仅是拍到而已,成像素质已经拉跨。夜景模式的画风倒是难得的克制,没有过分渲染,专注提升成像素质。也只有这种极端情况,才明显感知Mate50主摄缺失OIS的遗憾。

场景B:超广拍摄半黑半亮的场景,为什么不拍全黑的?因为即使开夜景模式,超广也hold不住全黑场景,所以只能增加一点光。基本延续上一场景的逻辑,拍照模式只能凑合拍到,夜景模式提升成像素质,但是对全黑区域无能为力。

▼XMAGE风格

承前所述,XMAGE是华为自家专属的影像体系,从技术上说,就是华为手机相机部分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这里面就包括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即相机界面供用户选择的三种预设画风:原色-鲜艳-明快。

场景A:户外日间风景,下面4张图片分别为原色、鲜艳、明快与三者拼接,整体而言三种风格的影调都还算克制,不像早期华为手机的徕卡模式那么飘逸。白天拍照的话,Kim较瘦推荐原色or明快,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即可。

场景B:户外日间风景,具体对比的话,显然原色是基础画风,更接近真实影调,饱和度与反差适中,宽容度较好,为后期处理保留足够的创作空间。鲜艳相对重口味,饱和度与反差最高,宽容度最低,乍看很亮眼,但暗部细节不足。明快的画风介乎原色与鲜艳之间,但宽容度较高,且观感更通透。

场景C:夜间光源复杂场景,此时,Kim较瘦更推荐鲜艳or明快,前者高反差能带来更强烈的明暗冲击,后者刚好弥补夜间拍照色彩寡淡的问题。

▼超光变

咦,华为乱命名的案例,明明是可变光圈,非要叫什么超光变,很容易误会成“炒鸡光学变焦”……

事实上,可变光圈也不是新玩意,早在2018年的三星Galaxy S9系列就配备F1.5/F2.4两档可变光圈。可变光圈的唯一功能,就是光圈可缩小,从而改善基础画质、削弱虚化效果以及应付强光拍摄。然而,以当时的CIS尺寸(顶多1/2")以及光圈叶控制技术(两片环状刀片),缩光圈带来的小确幸只能归为感知不强的范畴,可变光圈更像是过设计。

四年后,Mate50上搭载的可变光圈,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首先,华为采用6叶片结构,光圈叶控制更轻盈更快捷,光圈切换时用户完全无感;其次,华为将光圈变化范围拓展为F1.4至F4,其间10档可调;最后,华为的光圈叶结构可拍摄星芒。

需要说明的是,Mate50主摄的可变光圈通常由系统自动调节,只有切到“大光圈”或“专业”模式才能手动调节。大光圈模式支持物理光圈与虚拟光圈的手动调节,物理光圈的调节范围自然是F1.4至F4,虚拟光圈的调节范围则是F0.95至F16,我们先来看看物理光圈的疗效。

在日常拍摄中,可变光圈感知最强的特性就是控制景深范围(调整虚化效果),尤其是大底主摄近距离拍摄时,可避免部分景物被过分虚化。下图将光圈从F1.4切换至F4后,景深明显扩大,后景的物体更清晰。

虽然理论上物理光圈支持10档调节,但系统自动调节时只会在4个主档位间切换。简单对比4个主档位的景深范围,F1.4与F2的虚化效果较为接近,而F2-F2.8-F4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虚拟光圈

为啥要把虚拟光圈拎出来单独介绍?因为大光圈模式的所谓虚拟光圈,与可变光圈没有半毛钱关系!将虚拟光圈拉到最小F16,惊讶的发现,景深范围竟然与物理光圈F1.4一样样……

划重点,所谓虚拟光圈,不过是在物理光圈F1.4的基础上叠加虚化算法。因此虚拟光圈的F值并不严谨,而且与物理光圈的F值没有可比性。比如,虚拟光圈F5.6的景深实际上比物理光圈F4还浅。

虚拟光圈的算法还是挺自然的,虚化效果很突出,景深的渐进层次分明。值得注意的是,连前景都被精准算计,虚拟光圈F0.95的焦外实在太迷人!

除了拍摄人像外,虚拟光圈还有个功能,就是消除背景的杂乱,突出主体。如下图所示,电单车棚旁边的朱槿花,P3就是杂乱的真相,而P1与P2则是梦幻的真香。

那么问题来了,大光圈模式拍照时,虚拟光圈设多少合适?又或者,拍完才发现焦点选错,怎么办?

答案是:Easy!因为有一种药,叫后悔药。

所有大光圈模式-虚拟光圈拍摄的照片,都能在相册里开启月光宝盒(注意有个光圈标识),事后重选对焦点或者重设虚拟光圈值。

▼星芒双刃剑

在前面的测试环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拍照模式或夜景模式下,主摄的自动光圈大概率会选择F2,可一旦直面太阳拍摄,自动光圈就会切到F1.4。例如下图P3与P4,就是站在同一地点,不同构图拍摄的照片,P3画面中有太阳,光圈为F1.4,P4画面中没太阳,光圈为F2。逻辑上说不通呀……

理论上自动光圈的逻辑是根据环境亮度选择光圈,亮环境选择小光圈,暗环境选择大光圈。画面中出现太阳,肯定是亮环境呀,怎么会选择F1.4的大光圈呢?

四个字送给华为:弄巧成拙!

为了提升可变光圈的价值,华为采用6片光圈叶结构,从而在缩光圈的情况下,能将点光源拍出星芒。下图是主摄在大光圈模式,物理光圈F4拍摄夜间的十字路口,画面中的点光源(路灯&交通灯)呈现六角星芒的梦幻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星芒是一种超现实的光晕效果,好不好看见仁见智,更多是增加拍照的娱乐性。

星芒的产生原理如下,光圈全开时(即物理光圈F1.4,此时光圈为圆形)并没有星芒,但只要缩小光圈(此时光圈为六边形)就会星光乍泄,而且光圈越小星芒越分明。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为啥画面中出现太阳会自动选择全开光圈F1.4而非小光圈?因为只有用F1.4拍出来的太阳才最像太阳!

▼几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相机部分的篇幅有点长,因为Kim较瘦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才梳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至于更多样张,详见附录,最后聊几个小细节。

▼不是问题的问题1:夜景模式的呼吸效应

测试夜景模式时发现一个奇葩现象,夜景模式照片的构图跟拍照模式相比,总有微妙差别!

下图是手机固定在同一位置,超广拍照模式&夜景模式照片的拼接,注意看分界处的细微差别,夜景模式照片在纵向有轻微拉伸,划重点,横向无变化,意不意外?

不意外,用主摄也能发现同样的现象,不过这回是……夜景模式照片在纵向有轻微收缩,横向依旧无变化,惊不惊喜?

研究僧Kim较瘦干脆做个严谨实验,将Mate50上三脚架,拍摄电脑屏幕显示的网格线。先来对比相机界面截图,咦,拍照模式与夜景模式的取景范围并没有差别呢!

分别按下快门,再将两张照片做成对比动图,奇迹再现!夜景模式真的存在纵向收缩(注意鼠标位置),而横向无变化。讲道理,这种“夜景模式的呼吸效应(Kim较瘦命名)”对日常使用基本没影响,但在机圈却极其罕见,希望华为XMAGE别在小瑕疵上做到自成一派吧……

▼不是问题的问题2:主摄&长焦的真实焦段

直接上结论。Mate50主摄的原生视角并非27mm(1x),而是24mm(0.9x),当使用1x拍照时,CIS是有裁切的(即数码变焦),只有变焦至24mm(0.9x)才会使用整个CIS参与成像。同理,长焦的原生视角也不是135mm(5x),而是125mm(4.6x)。

实验过程很简单,变焦至0.9x拍照,在相册点开照片详情(右上角感叹号),光圈肯定不是F2.2(超广模组的光圈),通常是F2或F1.4,显然是主摄模组的杰作。有耐心的话,可以从9x往8x慢慢变焦,会找到某个画风突变的临界点,拍照存档看详情里的焦距,这才是主摄的原生视角。

同理,变焦至4.7x也会发现是长焦模组(光圈F3.4)在工作,然后往4.6x慢慢变焦,找到某个画风突变的临界点,实测大概是125mm。

加个彩蛋。对比上面P1与P2,不难看出Mate50并没有采用“融合变焦”,即Mate50从1x至4.6x都是靠主摄数码变焦出图,长焦模组并不参与中央区域成像。当然,考虑到Mate50的三摄画风一致性不理想,没有盲目引入融合变焦,也算理性的决定。(背刺……)

四、性能

Mate50采用2022年旗舰机标配的骁龙8+处理器(4G),8GB LPDDR5运存,128GB UFS3.1内存,4460mAh电池,66W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在4000元档还算基本盘。唯独这个8GB运存……或许鸿蒙有啥黑科技呢。

▼跑分环节

安兔兔两次跑分都未能突破90万大关,结合温度来看,Mate50的性能释放比较保守。当然,整体性能还是对得起旗舰机的身份。

闪存跑分中规中矩,在UFS3.1规格里算不上优秀,但也不至于拖后腿。

▼压力测试

安兔兔跑分时提到,Mate50性能释放保守,换句话说,就是温控很优秀!使用安兔兔压力测试工具,温度阈值=45℃,测试时长=无限,结果半小时后温度就稳定在35℃,继续运行超过两小时,温度也不再升高,目测可轻松度过宁静的夏天。

▼充电

毫无疑问,Mate50采用华为私有SCP/FCP充电协议,支持66W有线超级快充,标配66W充电头+6A数据线。

有意思的是,系统内置电池健康功能,可智能控制电量80%以后的充电节奏,避免满电后仍长时间充电,从而延长电池寿命。习惯睡觉时充电的用户表示,这个功能太体贴啦!

实测充电速度还不错,初始电量1%,5分钟充至15%,10分钟充至32%,20分钟充至58%,30分钟充至82%,40分钟充满。温控一如既往的优秀,电池温度基本在35℃左右,最高不超过37℃。

系统更新至3.0.0.187后,可点亮超级快充Turbo模式,不过华为还是偏保守,Turbo模式无法自动开启,只能在每次充电时手动触发,确实不太友好。咳咳,不过关系也不大,因为Turbo模式Turbo了个寂寞。

Turbo模式的充电效率确有提升,但是感知不强……初始电量1%,5分钟充至17%,10分钟充至34%,20分钟充至62%,30分钟充至86%,39分钟充满。好吧,相当于全程Turbo了1分钟!

五、系统

不知不觉,传说中的鸿蒙系统已迭代至3.0,最直观的感受是,仍然很像安卓……开个玩笑而已,最直观的感受是,交互功能持续进化,桌面定制更灵活。

比如,“智感扫码”对准二维码双击后盖可实现快速扫码,“超级中转站”跨应用/跨页面/跨设备的图片&文字超级剪贴板,“小艺建议”亮屏智能提醒&常用应用聚合……篇幅有限,Kim较瘦选几个代表聊聊。

▼桌面布局

乍看鸿蒙3.0的桌面平平无奇,无非左右滑动切换,支持智慧负一屏,状态栏右侧下拉控制中心,状态栏左侧下拉通知中心,桌面双指捏合可编辑桌面。等等,有个“布局”是啥?

桌面支持三种布局,除了默认的原始布局,还可以选择视觉系的颜色布局,以及自动帮你归类的分类布局。不能不说,颜色布局治好了我的强迫症!

▼服务卡片

鸿蒙3.0将安卓鸡肋的小部件升级成“服务卡片”,坏消息是只有华为应用支持服务卡片功能,第三方应用还是只能用小部件。在桌面设置开启显示提示条后,就能轻松辨别哪些应用支持服务卡片。

服务卡片相当于更美观&更灵活的小部件,它的灵性在于,不但能组合,而且能堆叠,还能上划应用图标触发!如下图所示,天气服务卡片与喜马拉雅小部件是没法堆叠的,但是它与其他服务卡片可堆叠,从而节省桌面空间。堆叠卡片可上下滑动切换,体验非常魔性,简约控必备!

▼大文件夹

所谓大文件夹,不只是块头大,更神奇的是,无需展开文件夹就能直接打开应用。显然,这是既想省空间又想高效率的完美解决方案!

长按文件夹可自由切换大/小,长按大文件夹还能调整尺寸,定制专属于你的桌面布局,就这么轻松加愉快。

▼系统动画

桌面动画相当流畅,应用打开过程可随意打断,没有任何卡顿。插播一则彩蛋,想不想让动画再快一点?

在关于手机里连击“HarmonyOS版本”,点亮“开发人员选项”,进去找到三个动画缩放,把默认1x改成0.5x,瞬间感觉手机快得要飞起!

尾巴

回到开篇的话题:这两年里,华为究竟在卧薪尝胆还是闭门造车?

答案一言难尽……

受制于客观条件,在供应链波动的情况下,华为花两年时间完成Mate50系列迭代,屏幕素质显著提升一雪前耻,重构XMAGE影像品牌,带来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HarmonyOS升级3.0,系统交互更友好,桌面定制更灵活,稳扎稳打的66W超级快充,40分钟回血。显然,华为有在“卧薪尝胆”!

然而“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却出师未捷,Mate50的影像力极不稳定,三摄画风一致性不佳还是其次,关键连单摄画风都会漂移,照片观感宛如抽奖,夜景模式更是弄巧成拙形同虚设,长焦模组成为对焦困难户兼凑数摄像头,可变光圈过设计影响拍摄太阳的体验。是说,华为又在“闭门造车”?

好吧,这堂课就到这里,更多搞机黑科技,敬请关注「Kim较瘦」!

附录:更多样张

以下同场景样张,默认顺序为超广-主摄-长焦或拍照模式-夜景模式。

6 阅读:1279
评论列表
  • 2023-01-16 23:41

    仅剩的拍照又不行了。毫无亮点[呲牙笑]

  • 2023-01-17 01:24

    很专业[点赞][点赞]

  • 2023-01-17 14:57

    小编牛逼 第一次在uc看这么长的文章[点赞]

  • 3969 4
    2023-01-17 20:30

    消费完这波情怀看看还剩什么?

  • 2023-01-16 23:32

    码字辛苦,数据翔实!特别是“系统动画”那部分,学到了[点赞][点赞][点赞]

  • 2023-01-17 16:04

    很专业,太长,看了一半不看了

Kim较瘦

简介:黑色脑残粉+简约伪极客+羊毛生活家=Kim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