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成长社群有人问了,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别再写“流水式”的文章了,它会让你觉得很疲累,还得不到成长。而我们经常说看事物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何为本质,又为什么要看本质呢?
通过这几天的思考,我想,本质就是食物最根本的根茎,果实的部分依靠根茎吸取水分和它生长过程中必须的营养,而这些养分又能够让根茎更加强大地扩展到其他的地方;一棵树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根,它不会舒展,也不能供人们纳阴凉。
而写作,是将我们的思考过程浮现与纸上,让我们的思想更加具象化,通过文字的媒介,将它传递出来,让别人看见,而看见的同时,不仅能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还能够影响他人:也许是你的一句话,也许是你的一个故事,也许是你创造的一个词汇;通过你手中的笔杆,跳动的键盘,用写作的方式让你的思考更具有延展性。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42天不断更了。第一是源于热爱;第二就是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看见自己,也可以让他人看见,生活在人世间的人们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自己看不见自己,那就无法回顾和记录,记忆总不是那么靠谱的,它是对过去画面的重构过程,会出现“认知失调”,因此我们需要记录,需要回顾,而写作是帮助我们看见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如果看不见他人,你就会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牢笼里,出不来也没人带你出去。
那么重点是如何写作,如何才能写一篇好作?
01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什么是知识?
成甲老师说,“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们平时在手机里看到的这个视频,那篇文章,都叫做信息,不能叫知识,因为它不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它能解决眼前的,但下一次再碰见的时候,你依然一头雾水。
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当我们具备了管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就能根据知识的妙用,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体系了,而这套体系可以用到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当中,让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不至于慌张失措。
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底层规律,当临界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调用它,运用它,我想许多作家也是如此,才能写出一本又一本影响他人的好书。
02不断地输入新的知识
写作始终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有了输出,就一定要有源源不断地输入。你想如果一片森林不断有人在砍伐树木,而不去栽种,总有一天它会变得光秃秃;河水也一样,你如果每天都在往外抽取,而把上游的入口堵住,那它最后只落得个干涸的下场。
知识的获取渠道有很多,在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读书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了,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灵感,让书里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去写作和生活。
03一定要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它写出来, 却很少有人看得见,这个时候我们就少了交流,而交流恰恰是发现问题,暴露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大多数人认为,写作就是自己的事情,无所谓别人看或不看,不看我依然会写,看了我还是这样写,没什么差别。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那么认为。你身边一定有人告诉你:“教才是最好的学”,当你愿意把自己所学、所思考的东西分享出来的时候,你的学就变成了教,在教授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你看不见的东西,然而旁观者清,读者看得见,他们可以成为你写作的指引,让你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力量。
其实分享,就是获取反馈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正向的反馈,还是负面反馈,它都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参照这些反馈,可以让写作过程更顺畅,可以同他人再次形成思维上的碰撞,也许这个火花又能燃出更广阔的天地。思想就是要在不停地激荡中,知识才能变得更牢固,再也不是那种“流水式”的文章了。
我想以伙伴的回答作为结尾:
来自群主大大:
①写作的本质是将我们的思考、想法、念头、价值观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即写作=输入+思考+输出。
来自杰豆:
我们刚学到的东西都是气态的,飘忽不定,很容易忘记。
写作就是把这些气态压缩成液态,成为有色有味的原材料。
然后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这些原材料成为一个个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的棒棒糖,享受知识带来的成果。
写作不是必须的,写作是制作棒棒糖的捷径而已。
结合两位老师的回答,我想关于写作本质的这个概念逐渐变得更加清晰了,方向确定了,就抓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