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切糕再现:一刀12000元,标价16元一斤为何商家说按克卖?

熙说民间事 2024-05-01 21:43:46

近日,在内蒙古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再现高价切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悉,当事人张先生,是一位长途驾驶的旅客,在服务区的切糕摊位前停下了脚步。摊位上色彩斑斓、香气四溢的切糕吸引了他的目光,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一小块切糕,竟然会让他付出12000元的天价。

价格迷雾:16元一斤还是一克?

刚开始,摊主热情地向张先生介绍,切糕每斤16元,张先生认为价格适中,便请求切一小块尝试。然而,当结账时,张先生被告知总价高达12000元。原来,摊主所说的“每斤16元”实际上是按克计算的,而非张先生所理解的市斤(500克)。这种计价方式的模糊表述,让张先生陷入了价格的迷雾之中。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有责任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在这一事件中,尽管摊位一角贴有“价格按克计算”的提示牌,但其字体之小、位置之偏,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商家在交易过程中未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消费者商品的计价单位,尤其是当这种计价方式与行业常规或消费者的一般认知不符时,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虽然商家声称已经“明码标价”,但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法律上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商家的故意隐瞒或误导,以及消费者因此受到的重大损失。在这个案例中,商家是否有意利用消费者对计价单位的不了解进行误导,成为判断是否构成欺诈的关键。

不过,在熙熙的心理,这个商家不是什么“正经”商家,如果正经就不会使用这样的“损招”了。一行小字,还要摆在不显眼的地方,这不是故意不让人看,故意不想让人知道么?而且,从中国的法律上来讲,从未有听说按斤计算=按克计算的。我找遍了资料,也没发现新疆那边“斤”=“克”的说法,除非我查的不对?

此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一起典型的“天价切糕”事件,商家的模糊报价行为不地道,甚至有玩弄文字游戏之嫌。

为了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行业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商家行为的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同时,通过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交易环境,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熙熙同样呼吁商家们,应当加强自我规范,明确告知商品的计价单位和价格,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

结束语

张先生的遭遇,提醒着我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尤其是面对价格不透明或有特殊计价方式的商品,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后,熙熙在购物前,我都会主动询问商品的具体价格和计价单位,避免因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知道大伙会怎么办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