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一名男子在农贸市场购买了一袋土豆,竟被要求支付6%的“交易税”。不交这笔钱,男子就会被怀疑“偷土豆”。
管理员态度强硬,丝毫不愿解释收费的合法性,并强制要求交费。“强制收费”让男子感到愤怒,“交易税”,令人摸不着头脑。买卖商品时,消费者何时需要单独支付“交易税”?
中国现行税法,交易税的征收对象是商家,而非买家。以最常见的增值税为例,商家出售商品或服务时需要缴纳增值税,该税款通常已经包含在商品的销售价格中,并最终由消费者间接承担。
消费者支付商品的价格时,实际已经支付了相关税款,商家则需要依法向税务部门申报并缴纳税款。
消费者在完成购物后,不应该再被要求缴纳所谓的“交易税”,更不用说这种费用还由市场管理者以“怀疑偷窃”为由强制收取。
从法理上讲,这种收费行为毫无法律依据,甚至可以被视为滥用权力或谋取私利。
市场管理费用的承担者是市场中的摊贩和商家,非普通消费者在农贸市场,市场管理方确实有权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用于市场的清洁、秩序维护和设施修缮。
根据我国多地市场管理条例,市场管理方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向摊主收取摊位费、卫生费等管理费用。这种费用的数额通常经过政府部门审核,并对外公示,确保透明和公正。
温州这起事件中的“6%交易税”,很可能是部分市场管理人员巧立名目,变相收费。这类收费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收费标准,属于典型的乱收费现象,甚至有滥用职权的嫌疑。
基层市场监管的漏洞,管理员滥用职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明指出,这种“买家付费”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无从支撑的。“市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交易的有序和公平,所有的收费行为都应有法律依据,并通过透明的渠道进行。
李教授还指出,基层市场乱收费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往往是因为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责任不明等问题。
“基层市场管理人员与摊贩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有时为谋取私利,会采取各种隐性收费手段。而消费者由于缺乏维权意识或担心麻烦,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乱收费的普遍性与社会成本根据《中国农贸市场管理现状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农贸市场存在乱收费现象的比例高达30%左右。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由于监管资源有限,许多市场管理者会利用职权通过隐形收费谋取个人利益。
数据显示,一些市场的隐性收费每年可达上百万元,这不仅给商贩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影响了市场整体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信心。
例如,某地曾发生市场管理员以摊位费为名,每天向商贩收取额外费用,直接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不满情绪增加。
根据《市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市场管理费用应严格限定于必要的管理项目,且收费项目和标准需报备相关部门审核。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地方的市场管理部门往往会利用职务便利设立不合理收费项目,甚至出现收费无据可查、收费流向不明的现象。
类似的乱收费事件在国内并非孤例。2018年,河南某地的一家菜市场曾爆出市场管理员向摊贩强行收取卫生费,且费用高达每天100元,最终在媒体曝光后,该市场被政府部门查处并整改。
正是由于这类乱收费事件大多发生在较小的市场和基层场所,监督难度较大,许多违规行为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欧美国家的农贸市场实行更加透明和规范的管理模式在英国的农贸市场,所有的收费项目,包括摊位费、设施维护费等,都需提前公示,摊主和市场管理方的所有交易必须通过合法合同进行约定。
市场管理费用必须通过银行系统完成,避免了管理人员的现金操作,减少了腐败和乱收费的可能性。
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管。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当建立更加透明的收费机制。市场管理费用的收取项目、标准和去向应当定期向公众公示,并接受社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基层市场的管理权应明确划分,避免管理人员个人掌握过多权力而造成的权力滥用。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亟待提升。许多消费者在面对不合理的收费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这是因为维权成本高,程序复杂。如果更多的消费者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市场乱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效治理。
提升监管力度与消费者维权意识是关键基于温州事件的教训,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贸市场的日常监管,尤其是在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制定上,应确保公平、公正、透明。消费者和商贩应提高法律意识,积极维权。一旦遇到类似的乱收费现象,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投诉和追究。
最后,作为消费者,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如何应对?在现有的市场监管机制下,你认为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你的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