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上海最长的弄堂,曾经买这里的房子需三根金条

四月去旅行 2024-09-23 17:41:25

弄堂,是上海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上海面向全国至全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老上海的风情,一部分在在富商大亨书写传奇人生的老洋房里;而更多的部分,则是在那些充斥着市井百态、喜怒哀乐的弄堂里。上海的老城厢经过了这几年大规模的拆迁,还有一条弄堂完整保留至今,它的名字叫龙门邨,很多上海人都未必听过。

位于老城厢,紧邻上海文庙的龙门邨,历史十分悠久。如果追溯到它的前身、即建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那到现在已经有159年了。龙门书院一度成为当时上海官办的最高学府,之后也经过了多次“升级换代”,现在的它,已是上海top级名校——上海中学。上海人都知道上中的含金量,高中能考进上中的孩子,那进重点大学是不用愁了。

后来,一度废弃的龙门书院被一家地产公司买下,1905-1934年间分三批建造住房,有了后来的龙门邨。1935年龙门邨竣工后,成为老城厢的一块光彩照人的宝地。里面共有76幢房屋,其中独立住宅6幢,新式里弄68幢、旧式里弄2幢;建筑风格十分多元化,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巴洛克式、和中西结合特色石库门民居等多种式样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当时要在龙门邨里买一栋房子,需要花费三根金条。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居住,即使到了解放后,还是有不少人喜欢来此居住。1999年,龙门邨被列入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它就像老城厢内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历史博物馆,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汇聚一堂,并串联成了上海目前最长的弄堂;近千名居民生活在其中,烟火气十足。

现在的龙门邨,虽然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但是经过此地,还是能从入口处那个飞檐翘角的中式传统门楼,就能看出此地的不一般。白色外墙中间开一扇朱红木排窗,清晰地标识“1935”、“龙门村”。这三个大字是由出身于安徽休宁的书法家、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的朱曙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这座古色古香门楼矗立在老城厢寻常的低矮建筑间,视觉上对比感强烈。

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龙门邨躲过了老城厢拆迁的浪潮,被保护了下来。内部非常的安静,没有任何商业,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结界,很少有游客会踏足此地。数幢历史建筑的外立面也得到了修缮,看上去不再陈旧斑驳,依旧保留着最初的样子。路面青砖恢复了往日面貌,巷弄宽阔清爽,焕然一新。

弄堂内有不少布置诉说着此地的过往的历史。最为典型的就是入口处的尽头,有一雕塑形如摊开的书籍,向过往路人介绍龙门邨的历史沿革。入驻弄堂内的艺术工作室仁庐RenSpace偶尔也会举办公益展览,这时候安静的龙门邨里会热闹一些。仁庐的设计师还在弄堂里别出心裁地举办了露天摄影展,参展的老照片都是龙门邨的居民提供的。展览唤醒了尘封的记忆,也传达了市井生活里浓浓的人情味。

随着城市更新的进程,上海的老城厢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属于过去的弄堂生活,也正变得越来越少。好在老城厢的龙门邨,留下了弄堂的烟火气,与一个时代的回忆。现在的龙门邨,正以自己最舒服最习惯的方式,诉说着对未来的信念与憧憬。

0 阅读:0

四月去旅行

简介: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