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之变:从历史符号到时代风向标

高铜 2024-06-14 12:30:30

在历史的长河中,雕塑作为凝固的时间片段,不仅记录了文明的辉煌与变迁,也承载着社会的情感与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静默的守护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迁的城市景观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以及如何在公众审美与社会价值观的更迭中保持生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近期一系列历史人物雕像的拆除现象,从城市规划、文化定位、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剖析背后的动因与启示,进而展望公共艺术未来的转型与新方向。

第一部分:历史雕像拆除风波

最近几天以来,自媒体上不断显现出各个城市都在拆除历史文物的雕像,比如:北京昌平的李自成雕像,湖南长沙的太平天国洪秀全雕像,河北省邯郸市的胡服骑射的雕像等等。引来一众群众的热烈议论,是不是又有什么风向标变了?有人大发感叹,当然也有人愤愤不平,指责破坏财政。

这些雕像实际上在公共区域,不是随便想拆就拆的,肯定是上面统一的口径有指示才这么干,当然具体有什么公告或者文件,我们老百姓没看到。敏感的人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风向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为什么拆除这些雕塑,大伙儿只能去猜。我在想,如果李自成和洪秀全的雕像被拆,因为本身他们是造反分子,但是他们在历史课本上都是正面意义,好像也有一点牵强。胡服骑射,实际上现在成了邯郸的一个城市标志,所以这一次拆了雕塑以后,邯郸人的意见还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是胡服,里面涉及到一个民族问题。

可以往前追溯,这些雕像在建造的时候,到现在实际上时间并不太长,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文物古迹。它们之所以诞生,本质上还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产物。

有人大概不理解,怎么又跟改革开放扯上关系了呢?很多老百姓有所不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全国各地大搞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每一个城市都在发掘历史名人上面下足了功夫。

所以这些雕塑造出来以后,就成了城市的一张名片,宣传资料上,把他们放大进行介绍,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城市亮点而已。前几年荆州为了出名,不是也专门搞了一个关公的雕像吗?最后好像领导也受了,处分也被拆除了。

我的理解是,到目前为止,这些雕像存在的意义与当前新时代的发展思想不相符合,至少目前我们在讲和谐社会,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跟主旋律不一致。再说,利用他们增强城市的亮度,发展经济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它们也该下课了。

第二部分: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重构

雕塑,稍为广义的理解,一方面为雕,一方面为塑。就是雕刻和塑像的意思,这两种工艺手段,为我们古代宗教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比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这些通通都是通过雕刻手段留下来的宗教遗迹;在全国各地寺庙里面我们经常看到的佛像以及很多景区的观音雕像,是另外一种宗教传承方法。

建国后,关于对伟人和革命先烈的敬仰与尊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中心仍然有很多毛主席的高大雕像和其他一些革命军事将领的雕像。

从我上面的简单介绍来看,雕塑在我们国家有正统性,一方面反映宗教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对伟人革命先烈的敬仰,出于一种正面的纪念意义。

所以我在这里用了正统性三个字来表述,这说明,雕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而且有正确的历史史观和政治形象的象征,而绝非是一种艺术创造。

自改革开放以后,每每都要与国际接轨,尤其是文化艺术领域,在雕塑界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正统性进行传承,反倒是和西洋雕塑进行结合,大搞城市雕塑,结果让老百姓哭笑不得。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步行街或者公园,大家都可以看到不伦不类的雕塑存在,毫无审美的感觉,简直是侮辱了老百姓的眼球。还好,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包容度比较宽广,还允许他们的存在。

雕塑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造,更反映了各个阶段的社会形态。

无论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藏品来看,还是从考古的现场发掘器物来看,我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兵马俑,更是气势恢宏的反映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军事实力,以及唐朝有名的唐三彩,唐三彩不仅反映了唐朝高超的技艺,而且其内容也反映了唐朝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状况。

元代以后, 尤其是明清两朝,雕塑艺术在皇家园林和宫殿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石狮、龙柱等等装饰性雕塑。其水平达到顶峰,从华表到九龙壁,雕塑的特征一直到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我们再看被拆掉的那些雕塑,它们在大庭广众面前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仅仅作为一种历史具象的表达符号存在,放在当今的社会,也不具有正义性。尽管他们作为历史人物,在当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发展,但是很显然,在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时代要求条件下,他们不会是我们大众学习的榜样。

也就是说,他们仅仅作为一种符号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表达什么政治意义。这些雕像的存在,并不是出于中华民族命运的理念,也没有背负什么革命的历史责任感,仅仅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经济层面做了一个注脚而已。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与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当中,除了功能设计,好像加进了更多所谓审美的雕塑元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除了环境绿地以外,在公共区域,怎么样能够为人民服务?让人民享受到更便捷、更贴心、更温馨的硬件设施服务,这才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

这几十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看到,雕塑在城市多功能公共空间的应用,有多么的不堪。

他们不仅没有传承我们具有历史的宗教文化,更没有给我们带来在休闲、社交、教育和文化方面愉悦的体验。

城市公共空间当然不能把佛像搬过来,但是我们能不能把十二生肖当中的一些动物形象搬过来,让孩子们玩耍, 让属相一致的人进行拍照呢?

可惜的是,十二生肖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不是西方的。这些喝了洋墨水的人是不会往这方面想的。

当然,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也不是建筑学家,从理论的高度我还认识不到雕塑在城市空间的实际作用。

但是,我知道历史人物雕像在当代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具体怎么使用?我觉得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至于雕塑的形象好坏,老百姓的眼睛更厉害。

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人物在当代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核。尤其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过去一些被视为英雄的人物,其雕像所存在的单一正面形象可能会受到质疑。

这充分说明,随着当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以及对平等人权的重视,一些历史人物引起行为不符合现代伦理标准而受到广泛的批判。

虽然这一次拆除雕像并没有官方正式文稿公布,但是很显然,要求移除或者重置它们,那就说明,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更加公正理解和社会持续进步。

比较直白的说一句,李自成的雕像放在北京是不合适的,还是回你老家商洛吧!

雕像的拆除,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规划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当然这种因素少不了。那么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的城市进行拆除这些历史人物的雕像,很难讲是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因素。

我觉得,从大的方面看,这是一种文化再定位。

在过去,这种定位比较分散,一般由所在的城市进行规划,当地的城市只能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既有的文化符号重新评估和定位,国家层面并没有统一的专家组进行认证。

就像一个诸葛亮一样,导致襄阳和南阳争论了那么多年。

难道你没有发现?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当地的官员都在带头挖自己的祖先的故事?没有出名的祖先,就想办法制造一个出名的祖先。

最近这些年的祭祖很火,除了陕西的黄帝陵,河南新郑也搞个黄帝祭祖,还有祭炎帝的,也有祭女娲的,还有祭伏羲的,甚至还有祭蚩尤的。

历史人物的雕像往往是国家或者地方身份认同的象征,当这些雕像所代表的价值观与当下社会多元化包容性的追求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认同上的冲突。

我们拿湖北荆州那个关公像拆除的案例来看,不是这个雕像花了多少财政的问题,拆除它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管理办法,也就是说他违法了。

不仅仅规划违法,它甚至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存在,这个雕像在建设过程当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规划许可和验收,而且地基存在沉降现象,还导致了多处开裂,构成了安全隐患。

可想而知,当领导拍板建设这个工程的时候,他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难道真的是好心做了坏事吗?

第四部分:艺术审美与公共记忆的对话

公共雕塑融入城市景观,首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在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城市规划当中,我们见到了多少有不堪入目的雕塑存在?

比如在网上经常流传的重庆飞天之吻,这个建筑谁看谁害怕,随便糟蹋中国文化造型丑陋形状怪异。

郑江云河之母,就一个人头,晚上配合灯光能把人吓一个半死,而且花钱花了700万。

虎门自然馄饨造价3,000万,刚建好就要被要求拆除,一看就像个鸟窝一样,很明显的是丑陋,却有人非说是艺术。

乌鲁木齐也来个飞天造价数10万,俗的不可耐。

网友们可以去网上看看这几个图片是不是倒胃口要吐?

涉及这些人的专家,难道仅仅是为了要一点钱吗?你的灵感,你的审美观哪里去了?你以为大众老百姓的眼睛都瞎了吗?

以下是我国十大丑陋雕塑:

1.湖北武汉“生命”雕塑

2.重庆“记忆山城”吊脚楼雕塑

3.昆明“灵魂出窍”雕塑

4.昆明大观园“裸女”雕塑

5.北京望京新地标

6.重庆永州章子怡雕塑

7.广西桂林“扶老”雕塑

8.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前石雕

9.陕西西安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雕塑

10.江西赣州“十龙聚龟”雕塑

实际上,对丑陋雕塑不是一个批判的问题,批判的没有用处。我们目前所有看到的雕塑都属于现代雕塑,本来我们国家是没有现代雕塑的。所谓的现代雕塑,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国际接轨所形成的雕塑艺术和模式。

也就在这两天,中央美院一个女生毕业设计极具创意,用废纸箱堆了一个蜂巢垃圾山。她说她看到了捡垃圾的奶奶,然后就把一堆废纸箱堆积起来,形成一个作品。这不是瞎扯淡吗?这个作品谁不会搞?把一堆废纸箱拿起来就可以了。到底体现什么内涵呢?这个造型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这个作品的目的和寓意是什么呢?

真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在学校里学什么,天天花父母那么多钱。搞毕业设计又不动脑筋,而且还说花了2万多块钱。卖给她废纸皮的人赚发了吧。

去年在网上火爆的河南鲁山县那个月亮织女的丑陋雕塑, 大家还记得吧,花了719万元。多么好的牛郎织女故事,结果在现代艺术人手中搞得丑陋不堪。

财政上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县委书记签这个字的时候手都不抖一点吗?本来是一个凄美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结果被这些当官的搞成了讨罚大会,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艺术美感,反而变成了贪腐的温床。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公共艺术的转型与新方向

现代雕塑不仅承载着审美和文化,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快感和情绪价值,那更是城市进步的表现,也是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充分反映。仅仅从环境布局或者老百姓的互动设计入手,解决不了文化传承的功能,也无法促进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公共雕塑应该成为社区的集体记忆象征,应该反映居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寄托。

仅仅是为了城市点缀,或者仅仅是融入地域文化与历史,乃可以讲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民族特色和地理特征,我看这个必要性不够充分。

在过去,雕塑设计往往不仅仅是凭艺术家的自身灵感,更多的是地方的一种组织行为,主要在讲述地方故事。承载教育的功能比较弱,更没有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般而言,雕塑从传承的功能,应该对人们的记忆有唤醒功能。所以通过雕塑来记录和庆祝社区的历史风俗,英雄人物或者日常生活,把雕塑作为实体化的象征,增强民众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应该作为主要的设计思路。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公共雕塑的每一次变迁,都是对社会集体记忆的重新编排与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随着我们对公共空间功能、文化包容性及艺术创新需求的不断深化理解,雕塑艺术的未来在于更好地融合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促进社区共情与文化对话。它应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公共艺术的新边界,让每一座雕塑不仅是城市的装饰,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共同书写更加多彩的文化篇章。

0 阅读:3

高铜

简介:用数据说话,做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