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BISTU)是一所位于中国北京市的公立理工类高校,以工学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术研究、知名校友、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学生能力等方面如下:
**历史沿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设立了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这两所学校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2008年,原机械部所属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正式成立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校在“实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信息强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成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同时也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北京市共建的高校。
学校的历史可以用下面的这张图来表达。
**学生情况:**
截至2022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有44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设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学校的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如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等。
**学术研究:**
学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设有多个科研机构,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多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学校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知名校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培养了众多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知名校友包括张敬东、杨海飞、王宁等,他们在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北京市,拥有多个校区,包括清河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清河校区、金台路校区和酒仙桥校区。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优势:**
学校的优势在于其鲜明的工科特色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111计划”的成员,学校在工程教育和科研创新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此外,学校还注重国际化发展,与多个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16人,其中58.95%具有博士学位,54.59%具有高级职称;双聘院士1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北京学者2人,长城学者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教学名师14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创新团队27个、创新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45人,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107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4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346人。
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种类、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9个,北京高精尖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1个。按照“学科群”专项、“信息+”专项和常规项目三个类别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生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快速适应并发挥所学。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的表现也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如在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综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强大科研实力和优秀校友资源的高校。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成效,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