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的考古学家组成团队,对秦皇陵做核磁扫描勘测,结果发现了许多未曾披露的秘密。
那么,考古学家在发掘秦皇陵的过程中,都解开了哪些未解之谜?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01秦皇陵的未解之谜
“关中自古帝王州”,在古都西安附近,先后出现过13个王朝、总共有71位皇帝,其中有59位死后埋葬在了陕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皇帝的陵寝也逐渐被探明于世。
而在这八百里秦川内,要说哪一座帝陵最享誉天下,非气势宏大的秦皇陵莫属。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总面积约 56.25 平方千米,是在继承先人陵墓的基础上,又结合秦国都城布局,建造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嬴政,自从13岁登上秦王宝座,一共在位37年,他雄韬伟略一统天下,谱写了瑰丽壮美的人生篇章。
而令人惊叹的是,作为“千古第一陵”的秦皇陵,亦如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人生,同样充满了辉煌与震撼、传奇与神秘。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登基第二年,就正式启动了这个庞大的工程,前后耗时长达39年,投入的人力多达72万人,其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奢华可想而知。
应该说,秦皇陵作为秦帝国的物质遗存,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秦帝国强权力量的一种延伸。
两千多年来,世人不断纷至沓来,望着眼前这样一座空前绝后的皇家陵园,想象着神秘帝陵的传奇故事,无不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其实,关于秦皇陵的介绍,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过记载:地宫中不仅有奇珍异宝无数计,还设置了防范盗贼的机关暗箭,以及用水银灌注的地理造势……
当然,文字的描绘确实耀眼壮观,但真正的秦皇陵到底是什么样,却没有一个人知晓。
除此之外,世人其实还有一个疑惑,如此辉煌瑰丽的皇帝陵墓,难道没有遭遇盗贼的觊觎和洗劫?
别说,还真有史料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刘邦为了在政治上打压项羽,便列出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便是项羽挖掘帝冢,聚敛墓葬中的奇珍异宝。
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过记载:项羽发掘了秦皇陵后,盗贼分得一杯羹……
这么看来,项羽便成了发掘秦始皇陵的第一人。但是,对于这个结论,很多学者都不认可,因为这两处史料中,都没有详细记载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过程,而只是泛泛而谈,并不能全信。
当然,有的史书中还说,赤眉军也曾盗掘过秦皇陵,以及魏晋时期的后赵、唐代末年的黄巢,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洗劫。
那么,这些说辞到底是历史真相?还是小说演义?
可以说,秦皇陵的神秘莫测,让考古学家们趋之若鹜,他们都希望对秦皇陵展开勘察和发掘,试图将这个深埋于黄土之下的秦王朝重现人世间。
1962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省文管会的组织下,对秦皇陵展开了遗址勘探和调查工作,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又考虑到对远古遗迹的保护问题,考古人员没有深入地宫,只是先行绘制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
最终,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陵墓略呈方形,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高76米,其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78个故宫那么大。
可是,这么流于表面的考察,绝对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是,为了保护皇陵又不能开启,那么,如何深入的探索与勘测呢?
而事情偏偏就是那么巧,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偶然发生了一件事,让这座神秘的皇宫不经意间露出了冰山一角。
这是怎么回事呢?
02中德联手核磁扫描
1974年3月下旬,临潼西杨村发生了旱情,几个村民正准备打井抗旱。
谁知,在挖掘土坑过程中,有几个碎陶片和残破的陶制人头出现在眼前,起初,这些村民以为就是一些“瓦片”没有在意,但随着挖掘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真人大小的陶俑、战马、战车和武器都陆续惊现于世。
很快,这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也随即传到了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耳中,他经过一番勘察,最终认定,这些残缺不全的“瓦片”不是废品,而是“国宝”。
由此,秦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就此拉开帷幕,而考古学家通过不辞辛苦的勘察,最终发现了古代能工巧匠们留下的信息,可以说,进一步推动了秦皇陵的发掘和探究。
当然,对于兵马俑的考古,只是整个秦皇陵的冰山一角,因为这座陵寝不仅仅是一座墓穴,而是一座城池。
由此,秦皇陵内部的秘密也成了谜题,到底地宫里是什么样的呢?
尽管一直以来,世人都相信文献描绘的那样,富丽堂皇,有众多奇珍异宝,而且以水银为江河,但这些仿佛天方夜谭,令考世人依旧无法窥探地宫里的玄机。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一探究竟呢?还真有,那就是现代科技。
时间来到了1996年,当时为了窥探秦皇陵的地宫全貌,中德考古学家组成一个团队,利用核磁扫描的先进技术对其全盘勘察,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劳作,一个惊人的秘密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专家的反复测试,发现在秦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出现了“汞异常”现象,并且检测出汞含量居然是其他土地的280倍。
由此可见,关于司马迁记载的“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个说法并不是子虚乌有。
要知道,在封闭的地宫内,弥漫的水银毒气不仅可使入葬的尸体保持长久不腐烂,也会让诸多陪葬品保持完好。
再加上汞是剧毒物质,也能毒死那些胆大妄为的盗墓者,由此得出,秦皇陵一直幸存无损,并没有被人洗劫盗窃过。而这个现代科技,也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不过,也正是如此,使得考古学家“望而却步”,没有再进一步发掘,不过,他们还是有了许多额外的收获。
通国仪器的勘测结果显示,地宫类似“倒金字塔”形状,并不是正方形,上下一共有九层,对应的就是九五之尊,这无疑是秦始皇向世人彰显自己显赫身份的一种特征。
而秦始皇的墓室就在最底层,面积堪比5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用水银来还原长江黄河的模样,足见恢宏气派。
此外考古学还发现,在地宫中埋藏了大量钱币,而在陵墓中放置钱币,无疑成了秦朝的“国库”,这一现象简直令人震惊。
尤其让中德专家更为惊喜的是,他们还发掘了一个陪葬坑,而这个坑里就埋藏着秦皇陵大型的“军备库”。
03第三次勘测秦皇陵
众所周知,秦国能够一统天下,除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更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铠甲与胄,就足以见得秦王朝的军备是多么强劲。
K9801 俗称铠甲坑,面积13000平方米,是秦皇陵内城中发现的最大陪葬坑,坑内埋藏大量石质铠甲和石质头盔,全部密集叠压,并且用扁铜丝连缀。
据当时数据统计,石铠甲为87件,石胄为43顶,全部制作精美、技术精湛。
而这些石铠甲在加工过程中,更是独具匠心,不仅结合了玉器加工工艺,而且从开片,打磨,钻孔,抛光,编缀,每一步都细致入微。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石铠甲的样子并不是秦代的实用铠甲,只是为秦始皇帝陪葬而专门制作的明器。
但根据考古人员的预估,陵墓里的石甲胄起码多达上千件,而甲片也大约五六百万,其数量之多,足以彰显秦皇陵的规模之大。
此外,据考古人员介绍,出土的甲胄的甲片,采用了青石材质,通过切削、打磨制成,而且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甲片也设计成了不同的形状。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甲片有圆形或者方形小孔,并且都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如此形态精美的款式,可见制作技术也是相当的高超。
然而,当这批文物刚出土时,存在着起泡、层解、变形等病害现象,而甲片、胄片也有不同程度的散乱和重叠,工作人员随即展开了抢救性保护措施,成功修复了一些文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K9801铠甲坑里还挖掘出鱼鳞甲,而在此之前,很多专家认为它出现在汉代,如今能在陪葬坑里出现,实属罕见。
由此可见,考古学家对于陪葬坑的挖掘,不仅向世人再次展现了大秦王朝的军威,更是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上的空白。
当然,尽管中德两国对地宫进行了现代化技术勘测,但秦皇陵确实规模太大,致使许多谜题还不能解开。
为此,2002年那年,我国第一次将考古工作纳入了国家863计划,而考古学家又采用综合探测技术,对秦皇陵再次窥探全貌。
最终,经一年多时间的探测、试验、验证,终于解开了陵园布的局之谜,并且得到了与地宫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状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到底墓室内藏有何种珍宝文物,以及有多少奇珍异宝,始终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其实,依旧目前考古能力,秦皇陵应该可以被发掘出来,但源于对文物的保护,我们还是不能挖掘,当然这个原因显而易见,一旦挖掘,就意味着毁坏,如果这些千年宝藏能静静的在地下得到保护,那么世人最好还是不要惊扰到它们。
其实,对于深入地宫的勘测技术,有的专家建议采用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和影像技术等综合探测技术手段,有可能在不破坏地宫结构的情况下,将这些地宫的文物大白于天下,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从1962年到2023年,一代代考古人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断向尘封了2200多年的地下王朝,进行多次的勘测和探究,为我们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尽管截至目前为止,秦皇陵还是没有被挖掘,但随着考古学家的先进技术,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想必有一天,世人一定会看到地宫的真实面貌,期待那一天。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