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解放战争逐步迈向胜利的终点。段君毅曾是王近山身边最默契的政委搭档,作为二野后勤司令部的司令兼政委,他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重要的物资保障。解放后,段君毅辗转多地,担任河南、北京两地的省委书记,成为一代名将之后的“政坛重臣”。
然而,段君毅始终保持朴实的作风。即便身居高位,他也没有为家人谋得任何特殊地位。他的长子段存让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在乡村学校教书,默默奉献。即便段存让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竟只是一本书。是什么让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革命功臣甘愿保持低调?
早期的战争岁月
1939年8月,段君毅加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从此开启了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在担任副旅长期间,他负责指挥和协调作战行动,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战略和政策,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鲁西军区及行政区域内,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段君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维护和加强抗日根据地。农民作为战争的基础支持力量,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他主持制定了《整理田赋地亩暂行办法草案》,目的是为了调整和改善农民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提高他们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为了支持这一政策,段君毅还推动了生产、消费和信用合作社的建立。他组织当地干部和农民,解释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长远利益,鼓励他们参与到这种自我管理的经济活动中来。
除了合作社的建立,段君毅还注重发展地方性的小型民用工厂。这些工厂主要生产农具、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和一些简单的军用品,如布鞋和衣物,既解决了根据地内的物资需求,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些经济活动的推广和实施,使得根据地内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农民和居民们能够在战争的极端条件下维持生活,甚至逐步改善生活条件。
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段君毅与王近山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的配合日益紧密。在战后的军事重组与地区解放运动中,两人合作无间,共同推动了地区的解放和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的岗位上,段君毅负责协调后勤支持和战斗部队的补给,确保前线部队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维持作战能力。他组织了多次运输粮食、武器和医疗物资的任务,这些物资对于支持持续的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随着战争的深入,段君毅还参与了大别山地区的解放工作。他协助地方党委建立政权,推动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努力消除战争留下的破坏。
新中国建设中的角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段君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担任后勤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此时,部队正全力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任务。段君毅负责组织和调配物资,保障每个参战部队所需的武器弹药、粮草补给等后勤需求。在战备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他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情况等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后勤供给不拖战斗的后腿。
为了加快物资供应,段君毅带领团队在大江南北设立了多个转运站,确保军需物资能够顺利、及时送达前线。段君毅还安排专人负责各个转运站的管理和物资分发,确保物资使用得当,不被浪费。通过这些措施,他的后勤团队有效支持了前线的战斗,确保部队始终拥有充足的粮食和弹药。
新中国成立后,段君毅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中。19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投入到多项经济建设项目中。他在不同时期担任了多项职务,积极参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工作。
1978年,段君毅担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这一时期,他面对的任务是如何带领河南省走出经济落后局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全省的经济实力。他在省内推行农业现代化,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以期提升粮食产量。
此外,段君毅还着力推动河南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建立了一系列轻工业和重工业项目,以增加省内的就业机会,并提高经济产出。为了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他提出了工农结合的发展思路,强调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工业反过来支持农业的现代化。
人文关怀与家乡情深
1979年,段君毅作为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回到了家乡白衣阁,那个他早年离开的地方。回乡的消息一传开,乡亲们纷纷涌上前来,激动地围着他,有人喊着他的名字,有人用劲拍着他的肩膀,大家都想上前打个招呼。段君毅一边微笑着向四周点头致意,一边伸出手和乡亲们握手,关切地问着:“家里的地收成怎么样?孩子们的学业还好吗?”
段君毅没有什么官架子,直接走进田间地头,亲自查看庄稼的长势。他蹲下来,抓起一把泥土,看着土质、湿度,还不时问村干部和村民们这些年耕地的情况。乡亲们纷纷围上来,有的说家里的地去年因为水利条件差而减产,的则希望村里的基础设施能得到改善。段君毅点头倾听,还不时停下来询问一些细节。
在一个小广场上,段君毅与大家一起坐下来,身边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他亲切地与大家拉家常,问起家乡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村民们告诉他,现在田里的活儿虽然还是辛苦,但有了政府的支持,日子也算稳当多了。村里有人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日子好多了。”
段君毅接着又问了村里一些家庭的生活情况,特别关注那些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家庭。了解到有些家庭因为缺少劳动力,生活依旧比较艰难时,他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会儿。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将里面的600元钱递给了自己的侄子段怀保,说:“我不常回来,不清楚家乡的具体情况,这些钱是我的工资,麻烦你和村干部商量商量,给那些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家庭送去,大家不用嫌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段怀保听了,赶紧推辞:“大伯,这可不行,您来一趟不容易,自己还要用钱呢。”段君毅摆了摆手,坚定地说道:“这是我作为家乡人应该做的,也是组织交给我的责任。家乡人不容易,乡亲们谁有困难,就得帮一把。”村干部们看着他坚定的表情,不好再推辞,只好答应下来。
段君毅在村里走了一圈,听着乡亲们的诉说,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他觉得既欣慰又担心,乡亲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对村干部们说:“乡亲们的生活虽比过去好,但不能松懈,还得继续努力。我会向上反映你们的情况,有机会就帮大家争取改善条件。”
个人生活与传承
后来段君毅还担任过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尽管段君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态度。他不追求个人名利,也从不在生活上享受奢华。对于长子段存让,他尤为重视这方面的引导。他常常告诫段存让,不要因自己的父亲是高位官员而有任何优越感,要脚踏实地,无论在哪里都要好好工作,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段存让成年后,他本可以借助父亲的名气进入更高层的职位,但他却选择在家乡的一所学校担任青年团教师。他日复一日地教书育人,不辞辛苦,帮助一代代学生成长。段君毅也对此深感欣慰,每次见到段存让,他总是会先询问工作情况,鼓励他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坚持下去。
每次段存让来看望他,段君毅的家里都朴素得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仅仅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生活必需品一应简朴。段存让也习惯了父亲的这种生活方式,几次想为他置办些新的生活用品,都被段君毅拒绝了。段君毅告诉他,过多的物质追求会使人迷失方向,作为共产党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到了1992年10月,段君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彻底告别了政治生涯。他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财物,唯一留给段存让的是一本《走进大西南》的书。段存让接过这本书时,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默默地示意他好好珍惜。
段存让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即使后来退休,他的职务也没有达到副科级,但他依旧感到满足,因为他知道自己遵循了父亲的教导,用心去工作,为学生们带去了知识和关怀。
段君毅的老伴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夫妻二人共同教育孩子们要保持朴实和奉献精神。他们的三儿子,负责照顾家中老人,也只是村里的一个普通村支书,从没有因父亲的身份而走捷径或享受特权。
参考资料:[1]葛星辰.段君毅的革命足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