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摆下鸿门宴,李世民喝酒后大吐鲜血,他是如何转危为安的?

爱爱谈过去 2024-03-15 09:17:40

李世民喝了毒酒,狂吐鲜血却没有死。别的不说,最佳影帝奖也该给他颁发一个。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一,太子李建成在东宫设宴,邀请自家兄弟前来聚会,李世民也在邀请名单之内。

明眼人都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兄弟早就貌合神离,这场家宴必定是酒无好酒,宴无好宴。

既然大哥发出了热情邀请,李世民也不能拂了面子,该喝的酒一杯也不能少。

果不其然。席间,李世民喝了几杯酒后,他顿感腹痛难忍,随即就开始大吐鲜血。

很显然,李世民中毒了。李建成就是想借这场宴会,一举将李世民干掉。

李世民吐血如柱,一时间殿内大乱,众人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淮安王李神通急忙搀扶起李世民,将他架着回了承乾殿。与此同时,已有人向皇帝李渊报信。

李渊得知后,急忙带着御医直奔承乾殿,看到奄奄一息的儿子大为心痛,经过御医及时救治后,李世民总算是捡回来一条性命。

事后,李渊查问了事情经过,给太子李建成下达了一条敕令:秦王不能饮酒,以后不可以夜聚。

这是在告诫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本来就不善于喝酒,以后你不要再灌他酒了。

这件事在《旧唐书》中有详细记载: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李渊作为父亲,其实一直充当着润滑剂的角色。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所以每次出了事端,他都是两边安抚。

李渊为了安抚李世民,就打算安排李世民能去洛阳,负责陕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李世民本不想去,但李渊态度诚恳,李世民就只好答应了。

李世民答应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敢答应。他们害怕李世民到了洛阳拥兵自重,于是他们力劝李渊,最终李世民还是留在了长安。

按说李世民吐血数升,能捡回一条命就已经是吉星高照了。但中毒事件仅仅过去三天,李世民就精神抖擞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还亲自杀死了太子李建成。

莫非,李世民有金刚不坏之身?

李世民是人不是神,他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躯。至于他为何毒性大发却没有死,那是因为他在赴宴之前,他早就对李建成有所防备。

而李建成摆下“鸿门宴”,也绝非一时兴起。

这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何会毒酒过招、兵刃相见呢?

这还得从李建成被册封太子之后说起。

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励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他们父子同心,攻入了长安,终结了隋朝,建立了大唐。

李渊称帝后,他封李世民为秦王,而李建成却因为嫡长子的身份,顺利成了太子。

李建成虽然稳坐太子之位,但他一直都很忌惮他的二弟李世民。

论资质才华,李建成远不如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军中领兵打仗,为开创大唐立下功勋,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李世民唯一输给李建成的,就是出生时间晚了。

如果李世民仅仅是能力强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不甘心屈尊人后,处处坦露出想当太子的心思,这自然就对李建成造成了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也主动来抱大哥李建成的大腿,对李世民展开了各种人身攻击。

李建成听了,越发担心李世民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就和李元吉越走越近,甚至还联合起来陷害李世民。

比如说,公元623年,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招募勇猛死士,他们收容逃亡罪犯,甚至还勾结后宫妃嫔,又重金贿赂中书令封伦作为帮凶,无中生有地给李世民制造各种罪名。

在长期的挑拨离间之下,李渊所见所听的都是李世民的负面消息,他逐渐对李世民失望,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李渊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这也使得太子一党对李世民的陷害越发猖狂。

公元626年夏天,李世民和李元吉陪同李渊去太和宫避暑。

出发之前,李建成联合李元吉,计划在到达太和宫的时候将李世民囚禁。

意外的是,此次出行避暑途中,碰巧遇到突厥军队围攻乌城。原本带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却主动奏请李渊,请求让四弟李元吉出征,并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全部带上战场。

其实,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将李世民及同党一网打尽。

同时,李建成还将李世民的精锐部队全部都抢夺而去,充实李元吉的军队,李世民也失去了立功的机会。

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陷害下,李世民失去了李渊的信任不说,秦王府的兵马也被李元吉趁机抢了去。

李世民忍无可忍,为了自保,他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小动作。

他先是将心腹派往洛阳镇守,之后又派人带着金银细软,广交山东一带的豪杰,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有个根据地,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世民的动作,当然瞒不过李建成,对于他来说,是万万不能让李世民去洛阳的,一旦他去了,对自己的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威胁。

因此,李建成意识到,务必得在李世民去洛阳之前除掉他。

至于除掉李世民的方式,没有什么比一顿酒菜来得轻松的了。

李世民接到邀请后,他知道这场酒席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不去不行。

在赴宴之前,李世民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再加上李世民精湛的演技,他成功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话说李世民来到太子东宫后,兄弟二人开始把酒言欢。李世民几杯酒下肚,身体已经开始不对劲了。

很快,李世民喝下的毒酒开始发挥作用,他狂吐鲜血,一旁的淮安王李神通及时将他背回到府邸救治。

这个淮安王李神通,就是李世民的第一手准备。

要知道,李世民去的是太子东宫,如果带着手下其他人,先不说会不会引起李建成的警觉,就是手下能不能进去,都是一个问题。

而李神通就不同,按辈分来讲,他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叔叔,和他一起赴宴,李建成也不好说什么,更不会有什么警觉之心。

接下来,李神通带着李世民马上进行了下一步的动作:解毒。

李建成为了不引起怀疑,他在酒中下的是无色无味的“鸠”毒。“鸠”毒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会马上毙命。

也就是说,“鸠”毒的毒性,发作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人在中毒后,只要处理方式得当,是可以解毒的。

《新唐书》中也有关于鸩毒的事件记载。说的是唐朝末期,权宦田令孜意图杀害大将郭琪,采用的也是放有“鸠”毒的毒酒,郭琪在喝下毒酒后,第一时间赶回家里后,就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解了毒。

“琪知其毒,不得已饮之,归,杀一婢,吮其血以解毒,吐黑汁数升,遂无恙。”---《新唐书》

当然了,如果加大“鸠”毒的剂量,也是可以把人直接毒死的。但李建成不敢冒那个险。除了剂量加大容易引起察觉之外,李建成也要避嫌,他可不希望李世民在太子东宫当场死亡。

毕竟,在太子府中杀掉李世民,可谓是敌伤一千,自损八百。对于一向以仁厚自居的李建成而言,是不屑于用这种低劣手段的。

所以,李建成下的鸩毒剂量,并不会迅速要了李世民的命,这也就给李世民提供了解毒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了,李世民毒性发作后“吐血数升”。

唐朝的一升大致等于现在的600毫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液量大于4800毫升,如果失血超过1000毫升,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超过1500毫升就可能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因失血过多休克而死。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做到失血过多不仅没死,反而3天后就生龙活虎的呢?

这就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准备工作:障眼法。

李世民早就自带了血包,就算李建成的酒中无毒,他也可以表演一出中毒的戏码。

只要他找准时机,捂住胸口,将血包刺破,然后捂住嘴,就能制造一场令人惊愕的搞中毒事件。

所以,无论李建成的酒有毒还是无毒,他最终都是要中毒的。

这样一来,舆论的矛头对准了李建成,也只有把事情搞大,才能让李渊足够重视。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这波赴宴属实不亏。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李世民敢以身犯险,也是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也正是通过这次毒酒事件,李世民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与哥哥,是绝无任何和解的可能的,更不存在有什么温和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问题,除了你死我活之外,别无他法。

三天后,在玄武门前,李世民搭弓射箭,一箭就结束了李建成的性命。

关于这场夜宴的真实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不少人认为此事为贞观史臣的虚构,目的就是为了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找个更合理的借口和台阶,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迫不得已才杀兄弑弟的悲情形象。

李世民确实很在意自己的历史形象和名声,这一点从他翻看本朝的起居注也能体现。

按常理来讲,本朝皇帝是不允许看本朝的起居注的,但到了这李世民这里却给改了。李世民曾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

“朕有不对的地方,是不是也记在其中?”

褚遂良回道:

“臣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早在那次毒酒事件后,李世民还授意房玄龄编修史书,说是李建成给他下了毒。因为他当时跟李渊就是这么汇报的。

李渊当时找李建成对质过,李建成绝口否认,李渊也就和了稀泥。

至于史书记载的李世民中毒事件是否为修改后的内容,这个就不好说了。

不过,唐朝的部分记载,确实有点相互矛盾,就比如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李世民一身好功夫,却在玄武门当天被李元吉用弓弦勒颈,差点被勒死。李世民可是提前埋伏好了,而李建成是毫无防备,这其中难免还有篡改的成分。

所以,李建成下毒这件事,很可能也是李世民杜撰的,或许根本就没有此事,写此为了就是增加李建成的恶名,借此降低他杀兄逼父的罪恶感。

0 阅读:13

爱爱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