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国民党中将,他文武双全,是黄埔一期学员中加入我党的第一人。而在“中山舰事件”后,他又是黄埔一期中第一个脱离我党的学员。
在脱党后,他甘为蒋介石的鹰犬,第一个率部占领了红色首都瑞金。
1981年,这位叛将回到祖国,邓大姐却亲自到机场迎接,并握着他的手说道:“总理找你找得好苦呀!”
那么,这位叛将到底是谁?
他有着怎样的人生?
而周总理为何一直在寻找他呢?
退党之谜本文要说的这位叛将就是李默庵。
他出生于1904年,是湖南长沙县人,和陈赓同志是老乡,但家里特别穷,上学总是断断续续的。
1923年,还在长沙师范上学的李默庵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于是,他跟着陈赓同志南下,报考了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在黄埔军校成立后,他们这一批学员又都转入了黄埔一期。
入学后,李默庵的表现非常抢眼,而且自信满满,是响当当的高材生。因为他出身贫寒,见过太多穷人的水深火热和颠沛流离,所以,对我党的主张非常认可,并成为“青军会”的积极分子。
如此,作为老大哥,陈赓同志便有意将他发展为我党党员,李默庵则欣然同意。于是,陈赓同志就把他介绍给了蒋先云。
在黄埔一期的录取考试中,蒋先云的成绩排名第一,名气很大,而且还是黄埔军校中我党党支部的一支部书记。
周总理在担任了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十分重视在学员中发展我党党员,所以,对文武双全的李默庵十分器重,也可以说,在一期学员中,周总理是最看好他的。李默庵对这位年轻的老师同样很敬重。
那时,蒋介石还披着革命的外衣,满嘴都是革命口号,为了拉拢自己的势力,经常会找学生谈心。这就给了李默庵一种错觉,认为蒋介石是真正的“革命领袖”。
从黄埔一期毕业后,已经是国民党党员的李默庵成为了黄埔一期中第一个加入我党的学员。
此后,他一直跟着我党的一大代表包惠僧工作,先后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1军1师3团的党代表室干事、20师60团党代表。无论是在两次东征中,还是在日常的政工中,李默庵的表现都十分出色。然而,随着“中山舰事件”在1926年3月爆发,他的人生轨迹却发生了彻底改变。
“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借机搞起来“清党”,周总理和包惠僧都因不愿退出我党而被排挤出1军。但就在此时,李默庵却成为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第一个公开退出我党的人。得知此事后,周总理是勃然大怒,拍案怒斥李默庵:“你太让我失望了!”
那么,表现一直不错的李默庵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奇葩”。
在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年轻人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于是,革命加恋爱就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被包办婚姻束缚的年轻知识分子纷纷打破封建的桎梏,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而广州作为当时的革命中心,这个潮流更加猛烈。黄埔一期的李之龙、
许继慎等同志都是在此期间重新结婚的。
在第一次东征之后,有一位黄埔女生队的广东籍学员把自己的一个闺蜜介绍给了李默庵。那姑娘是位大家闺秀,两人在见面之后便情投意合,开始了谈恋爱。
可在他们热恋之时,第二次东征开始,李默庵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古语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三个月对于李默庵来讲,简直就是一辈子。
因为作战勇猛,他在二次东征后已经晋升为1军教导师2团的党代表。教导师的驻地在广州北郊,离那姑娘家不远。所以,这对恋人便能经常花前月下,流连江畔。
这里插一句的是,李默庵的女朋友后来因为家里反对,和他也没成。
1926年2月,教导师改编为20师,驻地改为东莞。这个师是粤军的旧部,战斗力很强。但因为蒋介石对粤军有心理阴影,所以特别不受待见。蒋介石甚至还公开骂过这个师太差。
如此一来,全师上下就要好好努力了。李默庵因为要协助叶剑英同志主抓训练,忙得要死,所以经常会耽误参加党小组会议。
而就在此时,蒋介石已经日趋暴露出其反动的嘴脸,对我党是步步紧逼。但陈独秀等当时的领导人却犯了“右倾主义”错误,对蒋介石是一忍再忍。但这仍阻挡不了两党关系的紧张。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默庵经常缺席或迟到党组织的会议。如此,许继慎等同志就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光忙着谈恋爱,而忽视了党的纪录。
李默庵因为入党时间短,还没有培养起很好的党性修养,在心里仍然有自由主义思想,对党的严格要求很不习惯。所以,他也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也不能虚心接受批评。
虽然他在会上不敢多说,但心里始终不服气。
他琢磨李之龙因为大谈恋爱,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但仍然升任了中将海军代局长;而许继慎不也和家乡的结发妻子离了婚,然后和女护士谭冠玉结了婚。所以,他觉得自己谈恋爱根本不叫事儿。
不久,“中山舰事件”爆发。我党在黄埔军校和1军中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李默庵则干脆选择了退党。其实,他之所以这么做,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跟着蒋介石,会更有前途。
从那以后,默庵便和曾经的恩师周总理以及很多同学们分道扬镳,并在战场上杀得血肉横飞。
双面判将在脱离我党之后,李默庵为蒋介石是鞍前马后,先后参加了二次北伐和中原大战。1931年,他只有27岁,但已经晋升为14军10师的中将师长。
此后,他又替蒋介石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冲锋陷阵,并第一个攻入了红色首都~瑞金。
1935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第一次整顿和重新授衔。李默庵成为唯三的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的黄埔一期学生。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仅仅一年多之后,就将与恩师周总理重逢。
“西安事变”后不久的一天下午,卫兵向李默庵报告说有人来见他。可还没等李默庵问清楚是谁,就有两个穿便服的男士阔步走进来了。他定睛一看,走在前面的就是恩师周总理。而在当时的形势下,周总理却只带了一位随从。
李默庵顿时大吃一惊,随即满脸愧色地向周总理道歉,说自己应该去看老师才对。周总理一笑,道:“本来就是一家人,我来也一样。”随后,师生畅谈了2个多小时,但谁也没提“西安事变”的事儿。突然,周总理吟了两句诗。李默庵一听,是大感意外。
因为这两句诗是他在1933年进行第四次“围剿”时写的。当时,他被红军打得灰头土脸,心情沮丧,有感而发写了这两句诗,并发给了老婆。
可周总理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周总理领导的红军情报部门很厉害,通过截听国民党军队的电报而得到了这首诗。周总理觉得这诗很形象地表达了李默庵的厌战情绪,便一下就记住了。
听到原委后,李默庵是既羞愧,又后背直冒冷汗。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默庵被任命为14军军长,并率部开赴山西北部。到了太原之后,他立刻回访了周总理,并和恩师交换了对战争形势的看法和对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意见。
1937年10月,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惨烈的忻口会战爆发。李默庵所部负责战线左翼的作战任务。
在战斗中,鬼子投入了坦克。而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战士们只能以血肉之躯与之抗衡。眼见部下伤亡惨重,李默庵焦急万分。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打坦克的土办法,是啥呢?
那就是在玻璃瓶子里装上煤油、汽油,在瓶口塞上布条,做成燃烧瓶。当鬼子坦克杀到时,战士们就在房顶上点燃燃烧瓶,扔到坦克的发动机部位。瓶子碎了之后,点燃的燃料就会流进发动机舱。
鬼子的坦克都是汽油发动机,很易燃。所以,一瓶子下去,坦克就动不了了。随后,战士们再用手榴弹把坦克炸毁。如此,李默庵的部下干掉了鬼子很多辆坦克。
可鬼子除了坦克,还有天上的飞机对地进行狂轰滥炸。这下,李默庵是真没招了。可打着打着,他发现鬼子飞机的出动频率明显降低。后来,他才知道是陈锡联率部夜袭了鬼子的阳明堡飞机场,炸了24架鬼子飞机。
对此,他不禁赞道:“八路军真有能人!”而且,他认为如果没有八路军的支援,忻口会战持续不了23天,也不会取得歼敌36000多人的巨大成果。
日后,李默庵在回忆录中对忻口会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并对国共两军能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共同抗日感慨颇深。也正是这次会战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
1938年春节,李默庵特意到位于洪洞县牧马村的八路军总部拜年,并与自己的黄埔一期老同学、也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同志深入交流了游击战的经验。略显遗憾的是,因为被晋绥军误伤,他的四期师弟林彪已经去苏联养病,和他没见着面。
1939年秋,国共合作创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因为李默庵在国民党军中算是游击战专家,所以,蒋介石点名让他担任了训练班的教育长,而跟他合作的则是他过去的老上级~叶剑英同志。
这个培训班一共办了3期,共培养了快4000名敌后游击骨干,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鬼子投降,举国欢庆。但李默庵却要再次回到原来那条反动的道路。
迷途知返1946年6月,李默庵出任位于苏南的第1绥靖区司令,其防区正好挨着我党的苏中根据地。
所以,在内战爆发后,李默庵立即调集5个整编师的12万大军向苏中根据地发动了猛攻。悲惨的是,他要面对的是粟裕同志。结果,粟裕同志以3万兵力,奋战3个月,歼灭了李默庵的5万多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
此后,蒋介石对李默庵没再重用,李默庵也就没机会再与我军交锋。
1949年,李默庵协助程潜在湖南和平起义。但起义时,他在外地,没赶上。后来,他去了香港,并和其他43位国民党军政高官一起通电起义。
当时,周总理联系到他,希望他能留在大陆。但李默庵认为自己做的错事太多,仅凭一纸通电就成为功臣,实在是有愧于天下,便婉拒了恩师的好意。
后来,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他举家迁居到了阿根廷,几年后又辗转到美国定居。而周总理对他始终牵挂,并多次要求我国驻南美的大使馆想办法找到他。
还有一次,周恩来设宴招待几位特赦的黄埔学生。席间,老人家突然感慨道:“也不知李默庵现在在哪儿,他要是能回来,该多好啊!”
1975年下半年,重病在床的周总理在病榻上还向邓大姐多次提到李默庵这个不让自己省心的学生,希望他能早点回到祖国。
其实,李默庵在国外,一直也在和黄埔的老同学为祖国统一而积极奔走。
1981年10月,也就是在周总理逝世的5年后,全国政协特邀李默庵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那一次,邓大姐亲自到机场迎接。在见到他的那一刻,邓大姐强忍泪水,道:“总理找你找得好苦呀!”
那一刻,李默庵的心中是五味杂陈,与恩师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涌上了心头。
此后,李默庵和宋希濂等黄埔老同学一起,在大陆共同创建了黄埔同学会,至死都在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1990年,李默庵正式回国定居,并于2001年在北京仙逝,高寿97岁。
纵观这位“判将”的一生,虽然错过,但他却能迷途知返,知错就改,最终顺应历史的大潮,重新回归到人民中间,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而努力奋斗。
李默庵先生虽然走了,但他和同学们铸就的黄埔精神将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永垂不朽。
素材来源:
抗日战争纪念网
传奇人物李默庵:周恩来弟子,蒋介石门生
https://www.krzzjn.com/show-1475-86126.html
金秋 2017年1期
父亲李默庵的心路历程
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422/19338617.shtml
凤凰网国民党将领李默庵之女忆父抗战 国共携手歼敌数万
https://news.ifeng.com/a/20150819/44463740_0.shtml
光明网
李默庵脱党的前前后后
https://epaper.gmw.cn/sz/html/2012-03/01/nw.D110000sz_20120301_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