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仲献谗言有苏氏反商崇侯虎兵败冀州灭商棋局正式展开?

多维怪谈啊 2024-09-13 22:24:42

欢迎收看多维怪谈,本期我们继续封神原著系列的解说,解说会结合小说原著、以及更早的元刊《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史记》等书籍,在讲到对应人物时会结合《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书籍,为大家深入解说封神以及真实历史还有封神整部小说更深一层的核心,那废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开始封神第二集:冀州侯苏护反商。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小说中殷纣王在接手殷商时,殷商属于一片盛世,国富民强,文有比干、商容等一众能臣,武有黄飞虎、闻仲等一众悍将,后宫三妃也是贤良淑德,东西南北四大诸侯携200小诸侯无不拱手臣服,天下太平。

而这番太平盛世就在殷纣王参拜女娲后开始彻底改变。

话说,纣王从女娲庙回来之后,每日都是茶不思饭不不想,惦记着女娲的容貌,而看着自己的三宫六院,就如看残羹剩饭一般,每日上朝理政时也是恍恍惚惚、郁郁不乐,一日早朝,纣王正坐显庆殿中,正听着底下一般臣子汇报闻仲太师讨伐北海造反的72路诸侯战事,听得是好不耐烦,突然,纣王想到了什么,于是名手下宣中谏大夫费仲上朝觐见,这费仲自闻太师北伐后,每日与另一个佞臣-尤浑谗言献媚,蛊惑圣聪,把纣王哄得那叫一个神魂颠倒,所以这二人极得纣王宠爱。

不一会,只见费仲入朝,纣王说道:朕因为去女娲宫进香,看见女娲的容貌绝世无双,三宫六院没有可比的,你说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朕的思念之疾呢?

费仲一听,先给纣王一通夸,奏道:陛下乃万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尧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思不得呢?

不就是要美女吗,天下都是陛下的要什么得不到?费仲见纣王微微点头,继续出主意道:陛下可以下一道旨给四大诸侯,命他们分发到每一个镇,每镇选出100名美女,再交由四大诸侯统一献到王廷,大王意下如何?

纣王一听,顿时心花怒放,于是准了费仲之奏,起驾回了宫殿。

这费仲与尤浑,在《封神》整部小说中,可以说是殷纣势力最大的两大佞臣,小说中纣王所有的暴行,除了妲己出的点子外,一大半出自这两人,而且两人心性胆小,贪财好利,比如西周就是靠买通此二人,让其在纣王耳边吹风,才最终救回了被囚禁的西伯侯姬昌。

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尤浑是小说虚构的,而费仲却是大有来头。

首先,真实历史上费仲可不是小说里描写的,靠着天天讨好和进谗言讨得纣王欢心上位的,而是纣王的政治同盟,费仲姓什么大家猜猜,当然不是费,而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的赢姓,另外七大姓分别为:姬、姚、妫、姒、姜、姞、妘。

费仲姓赢,费氏,名中(也作仲),其先祖费昌是黄帝的第十一世孙,《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

这里说个题外话,古时在夏商周三代及之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都产生于母系社会,姓要早于氏,姓主要代表血统、区别血缘,而氏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区别贵贱,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所以古代,有氏的人一般都称自己的氏名,而不是姓。

比如我们都知道黄帝是轩辕氏,轩辕氏又是有熊氏的一个分支,但是黄帝的姓是姬姓,再比如,孔丘(孔子),孔是他的氏,他的姓是子;商鞅,他的氏是公孙,入秦前自称公孙鞅,入秦后被秦孝公赐封商於,故又称为我们熟知的商鞅,但是他的姓也是姬,再比如纣王,他和孔子是一个姓,也姓子,名受(寿),子姓是商的国姓,最早商的先祖子契生于殷水,故以殷(有争议)为姓,称为殷契(古读YAN YI),后被尧帝封于商地,称玄王,后辅佐禹帝治水有功,又被赐子姓,称为子契,但是他的氏族是高辛氏,高辛氏源自于帝喾,也是黄帝的轩辕氏后代的分支,所以姓正常情况下是不能改的,而氏可以随着迁移、封地更改等原因更改。

好了,言归正传,当时商朝的先祖成汤以立伊尹为相,伊尹曾多次向成汤推荐费昌,后费昌因死谏夏桀,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结果触怒了夏桀,不得不逃到了商国,后辅佐成汤共同推翻了夏朝。

所以,费仲一直都是纣王施政倚重的重臣,更甚者来说,费氏自参与灭夏起,一直都是商朝倚重的政治同盟,而且费氏与商王室还有联姻,所以和纣王也算是半个亲戚,不存在小说里所写的靠拍马屁得宠爱一说,并且他的政治眼光甚至远超纣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

费仲说纣曰:“西伯昌贤,百姓悦之,诸侯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纣曰:“子言,义主,何可诛?“费仲曰:“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贤为其主,非可不诛也。且主而诛臣,焉有过?“纣曰:“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三说不用,故亡。

简单翻译,在纣王抓了姬昌后,费仲早就认为姬昌是心腹大患,且有大志向,劝纣王诛杀姬昌,而且觉得再仁义、再人人尊敬,他也是你的臣子,君王杀臣子,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纣王却觉得姬昌是个好人,不可以杀,最后果不其然亡了。

如果看这段记载,费仲不但政治眼光高,对殷商也是忠诚,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费氏与殷商的利益高度绑定,只能同进退,在之后的牧野之战时,也是与周兵拼个鱼死网破,最后战死,这个我们说到之后章节时再具体说。

当然啦,这段说法在其他史籍中找不到,整篇《史记.殷本纪》里只写了,费中善谀,好利,虽然也写了西岐送了很多宝物美女和土地后,纣王放了姬昌,但是这两件事是独立的,再到后来的《史记.周本纪》中,才丰富了这段内容,将殷本纪的这两件事放到了一起,被小说所用。

我们回到小说,费仲那日在殿前献策后,第二日早朝,纣王便当着文武百官面下了旨,要每一镇地方都选美女百人交上来,旨还没下完,百官中一人出列,此人正是三世重臣-丞相商容,商容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官职有争议,这个我们后面说。

商容对纣王说:陛下,你后宫美女已经超过千人,还要选美女入宫,怕是有违仁德,臣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出自孟子);现在天下到处是水灾旱灾,你还要选美女,实在是不应该。陛下应该效仿尧舜,与百姓同忧同乐,现在这种时候,陛下更应该用仁德感化上天,不事干戈,不行杀伐,这样才能天下太平……

在商容十行字的劝说下,纣王也是听劝了,于是选美女这件事也就作罢了。

是奉纣王八年,夏四月,四大诸侯携八百小诸侯朝见纣王,商容对纣王说道:陛下只宣那四大诸侯,问问当地民风土俗即可,其余小诸侯,只让在宫外朝拜就行了。

朝毕,纣王回到后殿,这诸侯觐见又让纣王突然想起了八年前选美女的事,于是命人把费仲、尤浑叫来,说道:八年前爱卿献策,让各镇诸侯选美女送来,被丞相制止了,今天各路诸侯既然已经来了朝歌,我准备当面和他们说,这样还免去了使臣往返的时间,你们觉得怎么样?

费仲先是把纣王一通夸,说八年前各地闹灾,陛下听了丞相的话,这8年来各地风调雨顺,这都是陛下忧民之忧的功劳,不过,陛下当初下的旨,为了老百姓收回了,今天又要再下这道旨,如此反复会让众官员、老百姓认为陛下失信于人,旨怎么能收回又下呢?

纣王一听,眉头紧皱,有道理啊,那怎么办?

这时费仲又说道:臣最近得知冀州侯苏护有一个女儿,长得即为漂亮,陛下不如下一道旨,让苏护献女儿入宫,这样一来,既没有失信于百姓,又能有美女侍奉陛下,况且,陛下8年只招了一名美女入宫,臣子们也无闲话可说。

纣王一听,龙颜大悦,随即便命人招苏护入殿,苏护礼毕,纣王说道:爱卿,听说你有一个女儿,德行兼备,举止大方,朕今日正好准备扩充后宫,不如就将她选入后宫,这样一来爱卿也可成为国戚,食其天禄,受其显位,永镇冀州,卿意下如何?

苏护一听,满脸正色道:陛下宫中已有美女过千人,难道还觉得不满足吗?随后苏护撇了一眼费仲说道:陛下不要听信左右的谗言,让自己被陷于不义,况且臣女粗俗,德行卑劣,配不上陛下,陛下应该留心治理国家,不要听了谗言,让自己成一个好色之君。

纣王一听,笑了笑说:爱卿你怎么这么不识大体呢,自古以来,谁不愿意女儿嫁的显要,光耀门楣,你女儿进宫贵为后妃,卿贵为国戚,这你还不满足?你别不识抬举。

苏护闻言大怒,骂了纣王7行文言文,意思就是说:夏桀怎么亡的你忘了吗?我们商朝祖宗兢兢业业才能有今天,你现在要学夏桀吗?你这是违背祖宗,自掘坟墓,祖宗的家业都要败你手里了。

苏护这一番怼,纣王也怒了,你一个诸侯,我只不过要娶你一个女儿,别人只当时恩赐还来不及,你却骂了7行文言文,随即令左右将其拉出斩了,这时费仲、尤浑反倒来劝了起来说:陛下,你因为选苏护的女儿为妃不得而杀了她,天下人会觉得陛下不重视臣子,只贪图美色,不如将他放回去,这样他也好感恩陛下的仁德,必定将女儿送来。

纣王准了,只令苏护赶紧回去安排,片刻也不要在朝歌呆了,苏护也是赶紧出了城,和手下人说清了缘由道:这个纣王真是无道昏君,听了费仲、尤浑这两个小贼的谗言,要我把女儿献入宫为妃,我不答应据理力争,昏君却要赐我死罪,二贼又让昏君赦免我,让我回去,好感恩戴德的安排,我苏护绝不顺了二贼和昏君的意。

于是,苏护连夜与手下将士离了朝歌,临走前,在朝歌城门提下一首诗:”冀州苏护,永不朝商“,以表明自己彻底与殷商决裂。

朝歌城内,纣王听了费仲、尤浑的建议,放走了苏护,方还在询问两人,苏护会不会感恩于自己的恩德,把女儿送进宫,手下侍卫却立马将苏护留于城门上的诗上报给了纣王,纣王大怒,立马宣殷破败、晁田、鲁雄等多员大将,命其点兵20万为先锋,自己亲率六师,誓要将冀州苏护诛杀。

鲁雄听罢,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苏护是忠良,犯了什么事惹得纣王如此容颜大怒?要倾举国之兵讨伐?于是奏曰:陛下,现在四大诸侯还没有回国,尚在朝歌附近,陛下倾举国之兵讨伐,大可不必,可命四大诸侯之一领命讨伐,既表其忠心,又省去陛下舟车劳顿。纣王一听有理,问道:可派谁去?费仲在旁奏道:冀州乃北方,北方各路小诸侯归属于崇侯虎治下,可命崇侯虎讨伐。

鲁雄寻思道,这崇侯虎乃心性暴戾,让他去,这一路上的百姓恐怕要遭殃了,于是又奏道:陛下,崇侯虎虽然统辖北方诸侯,但是他心性残暴,让他去讨伐冀州,怕是这一路上无法竖立陛下仁德的大旗,不如派西伯侯姬昌去,他历来仁义,这一路上也可以彰显陛下是仁义之师。

纣王皆准奏,立马派人携旨来到了诸侯驻扎之处,此时西伯侯姬昌正与其他三路诸侯以及两位丞相饮酒,忽闻旨意,觉得纳闷,对丞相比干说道:苏护历来忠义,且有军功,怎么会提下如此反诗?这里怕不是有小人作祟,还望丞相上奏陛下,搞清楚缘由才是。

北伯侯崇侯虎一听,反驳道:王命如此,谁敢违抗?苏护在城门提下反诗,纵然有再大的理由,也是大逆不道,再说陛下怎么会无端大举兴兵呢?今天这八百诸侯,一会这个不听话,一会那个不听话,都有理由?这就是陛下太仁慈了,让各路诸侯都不把陛下的命令当回事,这样下去还了得?

姬昌还与崇侯虎争论一番,最后道:那既然如此,公可领兵先行,我随后就到,崇侯虎便将带往朝歌的人马尽数整理,往冀州去了,姬昌启程返回西岐。

且说冀州,苏护回到了冀州以后,对儿子苏全忠道了前日前往朝歌觐见所遇之事,并下令冀州军民立刻备战。

不日,北伯侯崇侯虎并亲率五万人马,在冀州城外扎下营寨,探子探毕报至苏护,苏护问:是何路诸侯统兵?探子道:是北伯侯崇侯虎。苏护又大怒,若是别镇诸侯,那我们还有商量的余地,若是这个崇侯虎,没得谈。于是立马命手下点兵,浩浩荡荡出城叫阵去了。

苏护军中众将士来到崇侯虎营前,一字排开,苏护叫阵道:请主将辕门答话!

只见对面门旗开处,崇侯虎坐逍遥马,戴飞凤盔,穿金锁甲,大红袍,玉带束腰,斩将刀担于鞍鞒之上,好不威风。

苏护见了,立马欠身道:贤侯别来无恙?不才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这里写得就很有意思,刚才还是一副没得谈,直接打的姿态,不到片刻,便是甲胄在身,不能全礼的身段了。

苏护道了一番纣王如何如何荒淫无道,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又解释道:天下即将大乱,不才我只是镇守我自己的边疆,贤侯为什么要来打我。

崇侯虎一听大怒,也懒得废话,此时一旁只见一人,头戴凤赤盔,黄金甲,大红袍,狮蛮带,骑青聪马,杀出阵去,欲擒苏护,此人正是崇侯虎偏将-梅武。

队阵中,苏护之子苏全忠迎了上去,二人阵前战至二十回合,梅武被苏全忠一戟刺于马下,苏护一见儿子首功得胜,立马摇身杀出,众将士也随之冲杀,冀州首战大获全胜。

得胜回到城中,苏护犒赏完有功将士之后,又担心了起来,向众将士道:这冀州乃是弹丸之地,今天虽然击败了崇侯虎,但想他不日便可调援军赶到,况且这天下不止他一路诸侯,要是纣王又派别的诸侯来,我们怎么顶的住?

看出苏护有投降谈和的意思,没等他话说完,一人走出,正是苏护军中副将赵丙,道:君侯先是提反诗,今天又连杀崇侯虎军中多员将领,怕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我们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着今天的胜利,士气正旺,晚上点兵偷袭崇侯虎军营,彻底将其诛灭,随后找一个贤良的诸侯投靠。

苏护听完点头,也只能如此了,于是当晚,苏护将人马暗暗调出城外,时至初更,一声炮响,三千铁骑一齐冲杀进崇侯虎军营中。苏护居中,直奔中军,欲擒崇侯虎。

崇侯虎方才与众将喝完酒,睡得正憨,忽闻营外喊杀身一片,大惊,立马提刀上马,冲出帐外,正遇苏护,两人正战时,苏护副将赵丙又从左营门朝着崇侯虎杀来,崇侯虎长子崇应彪领手下两将助战,右营门苏护军中将领陈季贞又杀来,两家混战一夜,这营中千匹战马如龙,千条烈焰如貔貅,马蹄下人头乱滚,杀得星月无光。

苏护劫营,崇侯虎未曾防备至大败,被杀得丢盔弃甲,如丧家之犬,好在长子崇应彪为父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保全了性命,苏护军如狼似虎般,各个以一当十,追杀20余里后,鸣金收兵,回到了冀州城内。

这边崇侯虎父子领着剩余残兵,方走出不远,只见苏全忠领追兵又至,崇侯虎又损兵将多员,幸好手下奋力拼杀,才得以逃脱,暗自想道:我自领兵以来,未曾大败过,今天没有防备,让苏护劫了营,想那西伯侯姬昌,领了圣旨说回去点兵就到,结果影子也不见,真实可恨,这个仇我必报。

崇应彪道:父亲未曾防备,被此贼偷袭得逞,胜败乃兵家常事,父亲不必在意,待回城休整一番,可令人去往西伯侯姬昌处,要求出兵,若其不允,可上奏陛下治其罪。

从八百诸侯朝拜朝歌纣王,到崇侯虎兵败冀州,看似很不合理,费仲为什么要献计让苏护献上女儿呢,小说里写道,费仲尤浑贪婪,所有诸侯必送上金银讨好二人,而苏护刚烈,不愿献上财礼得罪了二人,导致二人献谗言给纣王。

而苏护也确实一点就炸,好像纣王早就是一个荒淫无道昏君一样,纣王提到和亲,苏护直接骂了7行文言文,什么荒淫无道、贪恋酒色、昏君、毁江山社稷,在这之前纣王可是除了女娲宫写下所谓淫诗之外,啥都还没干,那些个炮烙、虿盆、酒池肉林、摘星楼还没呢。

而费仲的行为也很不合理,既然是被得罪了,想要害苏护,又在纣王要处死苏护时谏言纣王放其回冀州,前后行为不合理,致最后崇侯虎大败,而后崇侯虎败的也是莫名其妙。苏护阵前初见崇侯虎时,明显是放低了姿态求饶:欠身道:贤侯别来无恙?不才甲胄在身,不能全礼,明显深知自己实力根本不如崇侯虎,结果崇侯虎军如豆腐一般,一碰就破。

这一通的不合理,我们也可以归结于剧情推进的太快,这也是《封神》确实不如同为神魔小说《西游》的地方,剧情推进过快,许多人物太过于工具人,当然,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一切归结于封神的主题-宿命,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推动,商是必灭的,苏护的作用就是推动崇侯虎与姬昌之后的反目,一步一步推动纣王后来的荒淫无道,就说得通了,不然我们就会发现,小说里的很多人物的行为都不符合逻辑,而之所以不符合逻辑,也与小说作者矛盾的儒家思想影响有关,比如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那苏护骂纣王7行文言文就很不合理,怎么敢的,但是怎么合理化呢,荒淫无道、有违人伦这些帽子,但是问题这时候的纣王还没干这些事,类似的矛盾点很多,这我们后面慢慢说。

且说崇侯虎这边正欲派人前往西歧要援兵,而苏全忠也得胜回到了冀州城,但冀州并未高兴太久,一场灭国之战即将到来,小说主角之一的妲己,也是冀州之战中在真实历史存在的唯一角色,也即将登场。

那么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我们下期见啦。

0 阅读:0

多维怪谈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