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一部二百多年前的文学作品,读后能得到什么?到底该怎样来阅读《红楼梦》,看电视剧能替代阅读小说吗?《红楼梦》里到底都写了什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里面是不是隐含着宫廷政变或反清复明的历史密码?
《红楼梦》少年版,苗怀明改编,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6月版。
相信很多读者面对这部厚厚的小说,多多少少都会产生这些疑问。
一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可不可以?
答案很简单,读什么书是一个人的选择,这是强迫不来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读《红楼梦》不会影响学习工作,读了《红楼梦》也许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痛苦。但一部书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不同的窗户,可以欣赏不同的人生风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小说作品之一,错过这部小说也就错过了欣赏一部文学经典的良机,人生中有很多绝美的风景是不要轻易错过的,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部风华绝代的传世佳作吧。
对一般读者来讲,我认为主要有四个阅读《红楼梦》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为了欣赏一个故事——一个悲欢离合的,交织着爱情、家族、青春和生命的精彩故事。
人都有喜欢阅读故事的文化本能,我们每天通过手机、电视、网络、报刊看新闻,其实就是在看故事,只不过在看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读小说不过是在阅读作者虚构的故事,读《红楼梦》如此,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是如此。
比如《三国演义》写了一个改朝换代的故事,《水浒传》写到一个江湖的故事,《西游记》讲的是一个降妖除怪的故事,那么每一部优秀的小说必定会有一个打动读者的精彩故事,《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如此,这也是它最吸引读者的地方,也是我们阅读这部小说最直接的理由。
《话说红楼梦》
第二个理由,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再现了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再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生动可感的人物和故事。其实,一部中国小说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
大家知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正史,多讲多为军国大事,至于古人生活的具体情景,一般不予记载。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要了解古代人的生活,那么小说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文本。除了这方面之外,它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智慧的一个很好的文本。
第三个理由,读《红楼梦》可以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尽管《红楼梦》所写的是中国古代人,两百多年过去了,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曹雪芹》
比如中国古代富不过三代的家族定律,比如刻骨铭心的爱情,比如对生命的拷问,贾宝玉面对人生的迷茫、贾政面对家族破败的无奈、贾母对后代子孙的关切,这样的场景在今天依然可见,也就是说,林黛玉、贾宝玉、袭人等人他们当时遇到的难题其实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现代人和古代人之间相隔的仅仅是时间,他们在灵魂上则是彼此相通的。
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除了阅读故事之外,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别人悲欢离合的生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由此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受到启发。这也是我们阅读《红楼梦》很重要的一个理由。
第四个理由,我们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欣赏这部传世名著带来的语言之美、才情之美和文学之美。
中国古代堪称风华绝代的小说也有不少,比如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再比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它们写得也都很精彩,但是和《红楼梦》相比,还没有达到这种艺术高度。
所以我们阅读《红楼梦》,实际上是在与一位伟大的天才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的理论化为刻骨铭心的情感、化为艺术享受,由此可以领略到《红楼梦》独特的文学之美、语言之美。
二
其次来看第二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阅读《红楼梦》?
不少朋友说我也爱读《红楼梦》,但好像没有多大收获。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一般人来说,读《红楼梦》本来就是一种消遣,读过之后觉得不错,感慨一番,感动一番,也就可以了。如果不满足,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究一番。不必抱着太功利的心态。
《红楼二十讲》
这里有几点是要提示大家的:
一是不能抱着看美国好莱坞大片、香港匪警片的心态来读《红楼梦》,也不能抱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心态来读《红楼梦》。
因为《红楼梦》与其他题材不同,写法也不同。这是一部写日常生活的小说,作品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多是家长里短,吃喝拉撒,像贾宝玉挨打、秦可卿病逝就算是很大的事情,但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根本不算事。
因此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和写法来欣赏《红楼梦》,就像我们审视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来审视《红楼梦》。注意作品对世态人情的描写,注意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注意作品对生活情趣的开掘。这样就不能只看情节,而且要注意作者对环境、人物的描写,注意其中的诗词,总之,要耐心要细心,否则是读不进去的。细腻的小说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受。
二是不要受社会上那些乱七八槽东西的影响,要从文学的角度欣赏《红楼梦》。
《红楼梦研究史论集》,苗怀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世面上流传着种种说法,什么《红楼梦》写宫廷斗争,什么《红楼梦》写反清复明,或者作者不是曹雪芹,是某某人之类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一部小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它不是史书,不是哲学著作,更不是什么百科全书。可以从人物素材,从情节结构,从叙事方法,从诗词等各种角度欣赏。
三是可以采取带入式体验来揣摩作品中的世态人情的描写。
《红楼梦》虽然写于二百多年前,但其中所写人物的感情和关系并不过时,红楼人物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今天也会遇到。如今进行带入式体验,可以身临其境,可以换位思考,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会深入很多。而不能像有些人一样,给人物打标签,苛求他们,或者老是用阴谋论的眼光来看《红楼梦》,好像红楼人物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里面都带有不可告人的动机一样,求之过深,反而钻进牛角尖,走火入魔、
四是选择一个好的读本。世面上《红楼梦》的读本很多,到新华书店,买一百种都并不费劲。但这些读本良莠不齐,因此要挑选,挑选那些校对态度认真,有口碑的读本。
五是不能用观看影视剧来代替阅读作品。《红楼梦》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影视剧,其中有的还相当不错,比如87版《红楼梦》。
但再好的电视剧也不能替代《红楼梦》。因为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品,小说的很多东西是电视剧表现不来的,再者电视剧肯定要改编,肯定体现编剧、导演乃至演员的理解,这和作品本身是有差距的。因为电视剧只是作为辅助,无法替代作品本身的阅读和欣赏。
三
再次来看第三个问题,《红楼梦》到底都写了什么?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
结合整部作品的描写及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不难归纳出《红楼梦》一书的主题,那就是作品通过家族、爱情、青春、生命等全面深入的细致描写,抒发作者的哀悼、忏悔及纪念之情,表达其对社会、人生的独到思考。
解读《红楼梦》的主题,有如下四个关键词:
一、家族
家族问题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话题,在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曹氏家族的兴衰巨变不仅改变了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而且也在其心灵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深深地影响着其人生观与文学创作。家族及个人的经历同时又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重要素材,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在《红楼梦》中,作者将家族的兴衰巨变作为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给予充分展示。
就南京与《红楼梦》的关系来说,可以说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是孕育《红楼梦》的摇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曹雪芹就出身在南京,他的家族是从南京发家的,在南京达到鼎盛,最后也是在南京走向破败。没有南京,就不可能有《红楼梦》。事实上,作品里也反复写到南京,南京是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意象。
《王伯沆批校红楼梦》
曹雪芹在作品中对家族问题主要表达了如下一些思想和情感:
首先,曹雪芹通过作品流露出对家族的深厚感情。从作品的描写来看,这种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
作者对家族基业的开创者们如宁、荣二公充满敬意和景仰之情,透出一种自豪感。这在作品中时有表现,比如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祭祖场面的虔诚描写;他对家族破败流露出惋惜之情。比如第五回荣、宁二祖对幻警仙姑的嘱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比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的托梦:“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对家族内部的种种弊端,他进行了批评和指责。歌颂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批评同样也能传达这种感情,正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不能因为这些尖锐、辛辣的批评就否定作者对家族的深厚感情。
其次,曹雪芹对家族的描写是带有反思色彩的,对造成家族悲剧的根源,曹雪芹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他不是毫无原则地维护和赞美家族的一切,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家族内部的种种弊端,思考着家族从盛到衰的深层根源所在。
在作品中,家族成员父子、母子之间、夫妻、妻妾之间、兄弟、嫡庶之间、主仆之间、仆人之间,等等,几乎家族内外的所有人物关系及矛盾都得到了十分充分、详细的描写和展现,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破坏力量,最终摧毁了这个百年旧族,造成了家族的悲剧。
《风起红楼》增订本,苗怀明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上层主子的腐化堕落之外,作品还特别写到奴仆之间的争斗,这些厨房、园子里的风波看起来无关紧要,但不断累积,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也足以构成毁灭家族的破坏力量。家族的衰败,每个成员都是有责任的,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还是身为低贱的奴仆。
二、爱情
《红楼梦》如同一支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全书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组成各种不同音色的声符,这些悲剧触及到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自然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婚姻悲剧。
《红楼梦》一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爱情和婚姻,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不过大多是以悲剧而收场的。
《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构成整个悲剧的主声部。从相知相爱到生死两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瑕,发自真心。两人不仅仅在形貌上相互吸引,更多的则是彼此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他们也曾经猜忌过、误会过、争吵过,其中既有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冲突,有时候甚至相当激烈,但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沟通和默契,这正是爱情的奇妙动人之处。
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诗书订盟的戏剧化爱情故事相比,《红楼梦》对爱情的描写更为真实,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
由于贾宝玉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林黛玉性格方面的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以及她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异端性和叛逆性,与当时正统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
在强大的社会重压之下,这种爱情显得格外脆弱,注定是只能开花而不能结果,以悲剧而告终也就在所难免。
对贾宝玉来说,在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之外,还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乃至更多的姻缘可以选择。薛宝钗也是才貌兼具的绝世佳人,更是许多男人心目中的贤妻良母。
但与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艺术中的林黛玉截然相反,她更向往滚滚红尘间的各种快乐,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节,思想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薛宝钗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一心想嫁给贾宝玉,为此没有原则地讨好别人,像个特务一样阴险狠毒。
事实上,她是一个善良的女性,有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和立场,否则就很难理解,她为什么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仕进,尽管她明知道这会激起贾宝玉的反感,将自己推到贾宝玉的对立面,使其感情天平偏向林黛玉,是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这么做,而且她这样也确实是为贾宝玉着想,并不见得是出于个人想做宝二奶奶的私心。过去人们对薛宝钗有着太深的偏见,这是不公平的。
邮票《宝钗扑蝶》
在现在所看到的后40回中,所有的恩怨都被戏剧性地完成了,一个并不高明但很有效力的调包计使一切变得十分简单。在宝玉、宝钗成亲的鼓乐声中,林黛玉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的泪水化作永久的遗憾。但金玉良缘最终使薛宝钗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贾宝玉的撒手而去使其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变成遥遥无期的等待。
在这场爱情、婚姻的角逐中,没有最后的胜利者,宝、黛、钗三人都是失败者和悲剧人物。悲剧并非源自三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来自那个压抑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氛围和礼法制度,特别是与之有关的婚姻制度。
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这场有些三角恋爱色彩的爱情婚姻来说,它并不是一场三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因为谁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凄惨的夭折而告终,它葬送了所有的主角,有人失去了性命,有人因此而彻底绝望。
贾宝玉、林黛玉无疑是一对悲剧人物,对200多年来一直饱受读者指责的薛宝钗来讲,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其后的婚姻中得到过快乐。
刘旦宅绘《宝黛读西厢》
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外,作品也写到了其他一些人的爱情悲剧,其中也包括像司棋这样的奴仆的爱情悲剧。对贾府里众多的奴仆们来说,没有人身自由的人生注定与爱情无缘,他们已完全失去恋爱的权利,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主子分配给他们的婚姻。悲剧在他们进入贾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皮鞭之下萌生的爱情不过使悲剧来得更快,更为惨烈而已。
三、青春
青春无疑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年华,它可以体现为花容月貌,可以体现为纯真浪漫,可以体现为善良无邪,可以体现为激情活力,但同时它也是最为短暂的。它的转瞬即逝、不可逆转让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残酷。
对于每一位成年人来说,在回首自己的青春年华时,不管当时是顺利还是坎坷,很少有不感叹、留恋的,在感叹、留恋之余,不由生出许多沧桑和凄凉来。
《红楼梦》捕捉到人生的这一深刻体验,并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言行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为一位衣食无忧、无拘无束的贵族少年,没有谋生的压力,贾宝玉显然比那些忙忙碌碌、迫于生计的同龄人要想得更深更远。这种处境使他能够摆脱俗世的干扰和利欲的考虑,站在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制高点上,直接面对生命的真义,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也正是因为他站得太高,所以周围的人才难以理解,将其视为另类。
与林黛玉一样,贾宝玉具有诗人气质,他对时光的飞速流逝同样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停留在青春时代,拒绝长大,希望周围的人也同样不老,永远陪伴着自己。
桑田剪纸贾宝玉
也正是为此,贾宝玉喜聚不喜散,“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第三十一回)。于是,他想尽一切努力,来享受和挽留人生中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的欢聚注定是短暂的,而离别则是永久的。贾宝玉要对抗的不仅是俗世的虚伪和冷酷,而且还包括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而后者是无法抗拒的。因此,他必须面对这一无比残酷的现实,不断的在短暂的欢娱之后陷入难言的失落与悲伤。
即便真的挽留不住,他也不愿意看到,幻想着以自己的早逝来回避。作品第十九回他和袭人的一段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孤寂感和恐惧感。
孙温绘贾宝玉初会林黛玉
四、生命
在作品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曾多次谈及生死之事,两位身处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不去享受人生的盛宴和欢娱,却来讨论如此严肃、沉重的人生问题,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无论是宝玉的喜聚不喜散,还是黛玉的喜散不喜聚,都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两者的表现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出于对生命的无限留恋。
面对无法挽留的美好人生和青春岁月,他们感到伤感、无奈,更多的还是迷茫。因为在忙碌过、热闹过之后,剩下的只有冷清和离散,一切努力注定都是徒劳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反对和抗争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他们只能凭个人的好恶和直觉,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或值得做的事情。
在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存在许多相通之处的,也只有他们能真正理解对方,在寒冷的人生中相互扶助,获得一丝暖意。这是他们爱情的精神基础,一种理想状态的知己之爱。
薛宝钗尽管善解人意,精通人情世故,但她毕竟是个现实主义者,活得过于理性和克制。在这一方面她是无法理解贾宝玉的。因此,贾宝玉对她虽有好感,有友谊,但没有爱情。
从这一点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总算在世间还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很难想象他们该是如何痛苦和孤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知音难找,他们都不愿意失去对方。尽管相互之间有误会,有猜忌,有冲突,那是因为太在乎对方,太在乎自己的这段感情。对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谁会这样用心。
程乙本插图贾宝玉
起初贾宝玉对死亡的想象还是充满天真和浪漫色彩的,他希望周围的人都用眼泪来埋葬他,自己可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告别尘世。
但不久他就发现这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幻想,当他看到龄官、贾蔷两人之间的恋情之后,终于深刻地体悟到:人生比自己原来所想象的还要残酷,因为他并非这个世界的主角,连别人的眼泪都“不能全得”,“只是个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这让他彻底回到真正冰冷的现实,同时也更为痛苦而无助,“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第三十六回)。唯其如此,他对别人的感情才特别珍惜。
人生苦短,年华似水,美好的青春不可永驻。时光的飞逝和不可逆转显示了生命的残酷无情,贾宝玉和林黛玉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为此而苦痛,而挣扎。而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或沉湎于利欲的追逐,或因文化素养所限,要么回避,要么将其忽略,要么无法体验到。因此,他们也就无法理解两人一些独特的言行。
《红楼梦》邮票
阅读《红楼梦》,可以领略作者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这种领略注定是让人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人生,珍惜生命,更可以启发我们认真思考,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尽管我们注定难留青春,注定要面对死亡。
四
最后来看第四个问题,我们如何该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需要用一生去认真品鉴的文学经典,人在不同年龄段面对的问题不同,从书中所获得的感悟自然也就各不相同。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少来说,《红楼梦》的篇幅显得有些偏大,其中有些成年人的话题和描写并不一定适合他们,还有一些内容和文句对他们来说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阅读《红楼梦》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理出版《红楼梦》的青年少读本还是有必要的,可以根据这一特定读者群的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合的内容,对原著做适当的删节。
事实上,早就有人做过这一工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茅盾就曾整理过《红楼梦》的节本,受到读者的欢迎。如今市面上这类叫青少年本或节本的《红楼梦》读本有很多,但有不少并不理想,其中存在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删减太多,不少只保存原著的一些片段,变成了《红楼梦》选段。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红楼梦》的故事,变成《红楼梦》故事集。这样的读本与原著差别过大,已经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而是节编者本人讲述的《红楼梦》故事集了,读者无法据此领略原著的佳处和魅力。
茅盾节本《红楼梦》
有鉴于此,在整理《红楼梦》的青少年版时,要尽可能保留作品的原貌和精华,让读者仍能领略到作品的佳处。首先,要保留原作的语言和风格,虽然一些内容删节了,但语言、风格不能改变,仍是曹雪芹在讲述故事。其次,要尽可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篇幅虽然小了,但整体故事、人物还在,特别是全书较为精彩的部分要保留。最后,要有适当的长度,如果过短,就失去了长篇小说的特点,变成一部内容简单的《红楼梦》故事集。
这本书就是按照这一想法整理而成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加上后四十回,对青少年读者来说,有些偏长,因此将两回合并为一回,并沿用原书的回目,这样删节之后变成六十回,这个长度对青少年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内容则删去一些不太合适青少年或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全书主干故事及精彩的人物、情节皆予以保留。
更为重要的是,内容虽有删节,但语言则基本不予改动,除非为了连接前后情节加上必要的说明,力求保留原貌,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仍能感受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程乙本《红楼梦》
依据的底本为程乙本,在《红楼梦》各版本中,这个版本内容最为完整,错误也最少,适合青少年阅读。等这些青少年朋友长大后,再去阅读欣赏原著的全部内容。
愿这部节编本成为青少年朋友阅读欣赏《红楼梦》的一个起步台阶,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