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崇尚武力,崇拜强者的民族,二战中,整个日本被美军打得心服口服,投降后也心甘情愿认美国人做老大。
日本人也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被中国打败的,甚至在朝鲜战争结束前,日本社会上都还是轻蔑地称中国为“支那”,直到看见自己的老大居然被中国打败,才心服口服地改称中国。
不过,日本人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日军跟美军交手时间(三年零八个月)比志愿军与美军交手时间(2年零9个月)还长,对美军的装备优势和火力优势了然于心,可就算日军巅峰时期都没能打过美军,那为什么志愿军能战胜美军呢?
小编就用数据来解读这个问题。
一、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的国力越打越强
伪满时期的鞍山昭和制钢所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经济数据:1952年农业总产值461亿元,比1949年增加41.4%。粮食产量1952年3278.3亿斤,比1949年增加1014.7亿斤。工业方面,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9.3%,平均每年增长34.8%。
随着工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中国的财政状况也明显改观:从1950年至1952年,财政收入从65.2亿元上亿元上升到183.7亿元,增长了近2倍;财政支出从68.1亿元上升到176亿元,增长了1.58倍。从1951年起,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直接消耗战争费用是62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27亿美元),另加欠下苏联30亿元人民币(折合1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债务,合计40亿美元,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直接消耗的战争费用200亿美元的五分之一。
而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的整个国民产值达2000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支出为600亿元人民币,抗美援朝战争的62亿军费只占同期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每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5%以上。至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再来看一组来自《世界历史统计》的数据: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始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钢产量中国76.5万吨(实际上主要产量来自于日本控制下伪满鞍山的昭和制钢),日本704.4万吨;
1943年钢产量中国92.3万吨,日本782万吨;(这一年昭和制钢和日本本土钢铁产量都达到峰值)
1944年钢产量中国49.1万吨,日本591.4万吨;(1944年7月29日,美军72架B-29首次轰炸鞍山昭和钢铁厂,而日本本土钢企被炸得更惨)
1945年钢产量中国26万吨,日本208.2万吨;(此时日本已近油尽灯枯)
再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1950年,中国钢产量是60万吨;
1951年,中国钢产量9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0%;
1952年,中国钢产量134.9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0%;
1953年,中国钢产量177.4万吨,比上一年增长32%;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后面两年每况愈下。而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虽然基数很低(1950年美国钢产量是8700万吨,是中国的145倍),但中国国力一直在增强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日本当年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志愿军的装备越打越好。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超级明星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刚入朝时,志愿军的武器被称为“万国造”:枪械和火炮来自28个国家的98家企业,光轻武器的口径就达到13种,弹药种类多达274种。这极大地增加了后勤保障的困难,而且由于缺乏生产能力,弹药数量也是极少的。
以精锐的38军为例,刚参战时只有步枪1.1万余支,冲锋枪3000支、轻机枪1200挺。在这1.1万支步枪中,日制三八式步枪7300支,79式步枪1500支,美制春田步枪2400支。1200挺机枪中有捷克式,有布伦式,有M1918,还有92式。就这五花八门的武器,一个军才配有3个基数的弹药。火力严重不足,使得战争初期38军对美军的几次歼灭战最终都没有成功。
1951年春节过后,第一批苏制武器到了:共计14万支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9000挺1927/44式DP轻机枪,共计2.6万支波波沙43和1941式波波沙41,以及1.75亿发子弹。
对于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来说,他们生产的百式冲锋枪总共才3万支,可日本陆军人数最多时达到700万人,冲锋枪在部队的比例低于重机枪的比例,战斗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志愿军这边,除了苏联购买的冲锋枪,截至1953年12月,国内就生产了35.8万支50式冲锋枪,绝大多数直接送往朝鲜战场,一个班里冲锋枪有5支,比1979年我军步兵班里面只有2支56冲的比例还高。
美国大兵就惨了,一开始面对的志愿军战士手上还是三八大盖和七九步枪,后来面对就是一水的冲锋枪(志愿军夜袭的时候主要靠冲锋枪和手雷,拿莫辛纳甘的战士往往只带手雷不拿步枪)。而美国大兵在朝鲜战争中,轻武器并没有得到改善,最初是什么枪,最后还是什么枪。
而到1951 年年底,前线志愿军的主要苏制武器包括(不计算其他国家武器);152 毫米榴弹炮 36 门,SU-122 毫米自行火炮 16 门,T-34 型坦克 114 辆,斯大林 2 式重型坦克 24 辆,122 毫米榴弹炮 249 门,76.2 毫米野战炮 297 门,85 毫米高射炮 120 门,76.2 毫米高射炮 60 门,37 毫米高射炮 956 门,57 毫米反坦克炮 53 门,喀秋莎火箭炮 72 门,107 毫米迫击炮 57 门,高射机枪 2382 挺。另有国产 51 式 90 毫米火箭筒 3122 具。
接下来,志愿军炮兵力量继续增强:有榴弹炮和加农炮 556 门, 喀秋莎火箭炮216门,合计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 772 门。而喀秋莎火箭炮是志愿军唯一一款可以完全压制美军的装备。
对美军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对手装备越来越好的战争,这种感受是很郁闷很难受的。
三、志愿军的后勤越打越充足
志愿军的钢铁运输线朱德总司令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后勤起一半的作用”。
这一点,甚至连美军自己也承认。1952年5月30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洞企图切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但一开始,志愿军后勤是我军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长津湖之战中悲壮的冰雕连还是五次战役中因为“礼拜攻势”受挫,都是志愿军后勤在美军绝对空中优势的“绞杀战”下落于下风的体现。
但最终美军的“绞杀战”在志愿军面前失败了。
1951年1月到1952年2月,在“绞杀战”最疯狂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军飞机轰炸量增加几倍,志愿军物资运输量却反而增加了两倍以上。前线官兵交口称赞志愿军运输线是“钢铁运输线”,是赢得战争的“生命线”。战争初期与战争后期相比,车辆损失率由42.8%下降到1.8%,物资损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运输效率提高76%。
而日本人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美国对日本的绞杀战,已经让日本人奄奄一息了,以至于他们花费重金制造出来的大和号战列舰,是带着把油库刮干后的单程油料上路的。实际上美军炸不炸沉大和号,这艘巨无霸战列舰结局都注定了,日本海军的最后打算是让大和号在冲绳岛抢滩,舰员上岸当步兵自杀冲锋送死的。
四、志愿军的战术越打越精
这张志愿军夜战的照片很好的诠释了志愿军夜战的特点:一、必须近战;二、多用手榴弹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也认识到相对于美军,己方是不占装备优势和火力优势的,所以他们也用上了八路军新四军对方日军的战术-打夜战!
可明明日军在八路军新四军手上吃过亏的,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学到八路军新四军夜战的精髓-即八路军新四军的夜战是和近战相辅相成的。
而日军的夜战就是单纯的在夜间组织进攻,套路与白天作战并无两样。远远在100米开外,就喊着板载端着刺刀冲锋。
这就是日军的夜战,不过就是夜间的猪突冲锋而志愿军的夜战,除非不小心暴露了,否则的话,要求是摸到20米才开始发起冲击,第一轮一定是悄悄投出手榴弹,然后冲锋枪扫射。
在夜战中,美军发现志愿军比瓜岛和冲绳的日军难对付,那些曾令美军胆寒的日军敢死队只是些刻板冲锋的呆瓜而已,尽管狂热和气势汹汹,用机枪一下就能扫倒大片。而志愿军步兵却冷静和老练得多,遇上扫射就迅速卧倒,利用地形不断跃进,有时候一个班集中火力也不容易打中不断运动靠近的志愿军步兵。
最突出的例子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以21日至29日,我驻守坑道的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除9次失利外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夜袭成功率高达94.3%。
美国人与志愿军交手两年了,按说也熟悉志愿军的战术,上甘岭也经过了反复争夺,对地形也熟悉,可明明知道志愿军的坑道在哪里,明明知道每天晚上志愿军会偷偷摸出来夜袭,可偏偏10次有9次还是要吃亏,可见志愿军夜战近战的水平,完全让美韩军丧失了继续在上甘岭争夺下去的信心!
结语: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对外战争从未有过的辉煌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自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此得到了恢复。
志愿军能在朝鲜战场上战胜美军,就是国内工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国力不断增强,武器装备也在不断更新,在战场上后勤保障好转,部队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远超美军这四个方面原因的共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