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父母

父亲坐进儿子的教室里。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要和孙子辈的学生们一起,上儿子的古典学研读课程,讨论荷马的《奥德赛》。

这事儿让儿子有点担心:他不知道该如何当着父亲的面,教导自己的学生。长期以来,他和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在好几个地方都有住处,而父亲几十年来,一直居住在孩子们出生的地方,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开车来校园听课。

父亲八十二岁了,他也曾是教授,还很骄傲地将自己在学校办公室的名牌带回家,放在书房里。不过,作为数学家,他认定的判断标准很单一:X就是X。这对研究古典学的儿子来说,似乎很难接受。

像所有人一样,儿子从小就期待父亲的认可,却总不能如愿。当他拿着数学题请教父亲时,父亲总是皱着眉,永远不理解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题目,儿子竟然弄不明白。有多少孩子在自己的“精英”父母面前战战兢兢?估计从荷马时代起,英雄父亲就一直是儿子难解的谜题。《奥德赛》是英雄千辛万苦的还乡之旅,也是儿子寻找父亲的备受煎熬之行。

让父亲引以为傲又不无遗憾的是,他曾经在高中时学过拉丁文,读过原版的《伊利亚特》。父亲一直记得给他们上课的德国老师,他的拉丁文却日渐生疏,以至于重新拿起《荷马史诗》时,无法读懂那些诗句。

于是,他来到儿子的课堂,再一次开始读《奥德赛》。它的前传是《伊利亚特》:一场由美女海伦引发的十年鏖战——特洛伊战争。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以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远征的将领们纷纷归国,奥德修斯也带着自己的船队返乡,《奥德赛》的故事由此开始。

归途同样耗时十年。奥德修斯弄瞎了海神之子的眼睛,惹怒了海神,惊涛迷雾中,回乡之路也变得磨难重重。如果没有点儿波折和悬念,以歌谣方式传播的史诗故事,断然不会吸引人,更不会流传长久。

父亲显然不太喜欢奥德修斯——一个让船队毁灭,一个队友都没有带回来,曾“只求一死”的人,怎么能算英雄?还对妻子不忠,他甚至都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课堂上,父亲从一开始就对主人公有些不屑,举手反对教授儿子的观点。

《奥德赛》里有这样的句子:“只有少数儿子长成如他们的父亲,多数不及他们,极少数比父辈高强。这对儿子而言,是多大的压力?”

显然,奥德修斯的儿子不如其父那般足智多谋、声名远扬。他寻找缺席自己生活二十年的父亲,一点点拼凑起父亲的形象,也在寻找的过程中成长。对一个孩子来说,是父亲一直存在于想象中更容易,还是找到一个真实的父亲更容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