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死字有所忌讳,汉语对人的死亡描述的词汇有极其丰富,据研究不同的说法共有两百多种。
天子死: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老了、归西、落叶归根。
宗教说法:佛教称,圆寂(西去);道教称,仙去(仙游)。
死亡进程对死亡的别称因尊卑而有区别,例如称皇帝死亡为“山陵崩”,称自己死亡为“填沟壑”等。
像在癌症患者身上所观察到的那样,当病情长期恶化,并发症和副作用加重,可能表示患者已进入临终状态。通常大约在死亡前一个月病人的精力、功能和舒适感都已降低,看起来很衰竭,显示死亡即将来临。
临终也有它的时间进程。有时,一个严重疾病的患者,在医院进行积极治疗的过程中突然恶化,进入临终状态,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然而更常见的临终过程是持续的、长时间的慢性精力衰竭,或在其间症状反复加重。
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就遵循这种模式,肝衰竭、肾衰竭和其他慢性病也遵循这种模式。严重的心脏病可以长期不能控制,反复加重,常常因突然心律失常而致死。
死亡以后,生物体的残骸成为生物地质化学循环的一部分。残骸可能会被捕食者或者食腐动物吃掉。有机物可能进一步被腐生生物分解,然后回归到环境中并被食物链重新利用。而不会因为物种的越积越多地球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腐生生物包括蚯蚓、土鳖虫、蜣螂等等。
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将物质分解为简单分子,并且提升物质的温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需要完全分解。在沼泽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时间形成的煤炭就是一个例子。
从哲学上来说,个体的死亡并不代表事物的结束。个体死亡,但是他的遗产、问题、关系等等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继承,或者被瓜分。在宗教中有轮回的说法,但实际上在哲学中,这“轮回”是肯定的。
趋同进化中,在相似的环境会产生外形相同的生物,这是必然的。人也是一样,相似的环境,相似的教育,相似的经历,很可能会产生两个相似的人生。
人死亡前瞬间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无从知晓,也无法通过实验让人经历死亡再活过来叙述总结死亡时刻感受。
据经历过死亡感受的人讲述,在他认为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自己的意识和形象会与身体产生分离,他可以俯视着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看到周身忙碌的医护人员。然后他们可以看到隧道和尽头的光线,此时会看到一生中一些重要的经历画面,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
濒临死亡的感官意识来源于不同的方面,生活经历重现来源于认知,愉悦的感受来源于情感,意识与身体分离来源于超自然,这也是专业人生对濒死体验主要进行研究的三个方面。
一少部分有死亡体验的人表述自己那时候有一种被催眠了的感觉。像是真的身临其境的经历一般。比如,你正在天空飞翔,可以看到远处的高山,山涧的溪水,还有和你比肩的鸟儿一样,这不是你脑海中想象的情景,而是感觉自己真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