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国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存在于西南地区(今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古滇国资料有限,一般认为其大概存在500年左右,即自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
从史籍和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古滇国政权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建立起的政权;其二,古滇国处于青铜时代;其三,古滇国女性地位比较高,至少比同时代的西汉要高。
古滇国历史古滇国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早滇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277年),即自滇国出现国家形式的政权到庄蹻王滇时期。滇国在公元前5世纪时已具备国家机器的雏形,即存在“军队”与“监狱”等机构,因军队与监狱是统治阶级统治另一阶级的工具。
第二,庄蹻时期(公元前277年一公元前109年)。
庄蹻是楚国的一名将军,为楚庄王的后代(以“庄”为氏)。《史记》;“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关于庄蹻入滇的时间,《史记》记载是楚威王时代(公元前339——329年在位)。《华阳国志》给出的是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263年在位),“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于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
关于那个时间更准确,得引入另一条史料。
《史记》;“三十年(指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庄蹻平滇后,准备入楚,就是因为秦国占领黔中郡,道路受阻,才返回滇地称王。
所以庄蹻称王为公元前277年比较合适,也就是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263年在位)。
庄蹻在滇时期,并没有将楚国文化带入滇地,而是“变服,从其俗”,庄蹻这支军队直接融入当地文化中去,这从后面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以及墓葬制度可以看出。
第三,合治时期(公元前109年一公元前82年),即自汉武帝建立益州郡到古滇国政权的消亡时期。
滇国在很长时期内,都不受中原王朝注意,直到汉武帝时期。原因也很简单,汉武帝为打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大夏国(中亚阿姆河一带)看到蜀地产的竹杖与蜀布,就问大夏人,这是从哪来的,大夏人回答来自“身毒”,“身毒”即古印度。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 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张骞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立马派人出使西南。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十余辈间出西南夷,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当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滇王与邻居夜郎都向汉使问出了“汉熟与我大?”的问题,结果只有“夜郎国”被人笑到现代。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吕嘉专权反汉。西汉出兵伐越,平定南越后,乘着兵威,以且兰国(贵州一带)杀犍为太守为借口,开始了对西南夷的武力征服。
汉军相继征服且兰国,平头兰地带,汉朝将西南征服的地区设置牂柯郡。夜郎国见汉军势大,直接投降,并入朝,被汉武帝封为夜郎王。
一些势力小的小国也纷纷投降汉朝。汉武帝见小国纷纷投降,也派使都要求滇国投降,滇王不听,滇王认为自己的实力,且有一众小盟友——“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
鉴于滇国太远,汉朝没有选择直接治理滇地,而是选择“共治”,赐滇王滇王之印,令滇王复长其民,另外滇地的治理归属益州郡。
古滇国灭亡史书上没有记载古滇国的灭亡,但记载了“益州之乱”。西汉时期“益州”不是指四川(蜀郡),而是云南一带。
《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二十四邑皆反。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击益州,大破之。”
《华阳国志》记载的后序事件。
“后三岁,姑缯复反,都尉吕辟胡击之,败绩。明年(即公元前82年),遣大鸿胪田广明等大破之,斩首捕虏五万人,获畜产十馀万头,富埒中国。封其渠帅亡波为钩町王,以助击反者故也。广明赐爵邑。“
也就是说”益州郡“自公元前86年至前82年这五年时间内,爆发极为严重的叛乱,汉朝派大军平叛,斩首五万人,获畜产十馀万头,可以说此战将”古滇国“掏空了,不光是财富,也包括人员。
自此后,古滇国不复记载,”共治局面“也没有了。
考古所知的”古滇国“1956年11月,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滇王之印",立马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
经过许多年的考古研究,考古工作者们找到不少古滇国的墓葬群,对这些墓葬进行比对与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古滇国的墓葬是有意识的选择,滇国的墓葬基本朝向地势高的山峰处。
第二,古滇国贵族墓葬的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第三,滇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棺椁制度。
对中原地区的墓葬文化来说,”事死如事生“,活着的习俗也应用于死后的习俗,比如下葬形式,头向北,面朝天,直肢葬。古滇国这边却不同,其墓葬朝向地势高的山峰,这应该与生活环境有关。
另外,仰身直肢葬的形式一般适用于贵族,奴隶地位低下的人,通常是俯身葬,侧身曲肢葬,即趴着,侧身曲肢,从形态上看是处于”低一等“的位置上。
棺椁制度,用《荀子·礼论》的话定义中原墓葬:“天子棺椁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还是用墓葬的地级确立阶级。
但古滇国没有如此完备棺椁制度。也就对应以开头所言,庄蹻并未将中原文化带入滇地。
最后就是随葬品了,一些青铜礼器与武器,这也是判断古滇国墓葬等级最重要的依据。
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铜鼓等器物有不少”壁画“,如图。从服饰上来看,古滇国女性一般着对襟长衫,长至股膝间,一般无裤或仅着短裤。对襟两侧多有边饰,表面多有纵向条纹。也有着贯头衣者,但均为赤脚,基本不见有穿鞋者。
后序的“壁画”中还有女子乐舞图,男女交媾图等等。
即有生产生活、家庭活动的场景,也有舞蹈,祭祀等活动。而且”壁画“中展现的人物,多以女性为主。
由此个人猜测,古滇国的”巫“应该以女性为主,而且古滇国应该处于”酋邦“社会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形态。古滇国也有奴隶,但主要来源于外族,通过战争俘虏而来的,本族内部极少沦为奴隶。
关于女性地位高的原因,一是中原文化没有传入,二是滇地的环境。
古滇国中心之所在是云南地区气候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四季如春,湖泊众多且降雨充分,十分适宜植物生长。丰富的植物资源使得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原始社会女性是采集的主体,而且这种”主体“身份一直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