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中开始加入校队,打市长杯
联赛。
只不过那时的教练是练田径的,170的个头,立定跳远能跳3米。
但除了能蹦跶,他对篮球就一窍不通了。
于是作为这个野生球队的核心,我基本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根本没人管。
结果打了三年,小组赛从未出线。
等上了高中,校队就像模像样了,教练也是科班出身,据说是职业队退下来的。
我这个水平也不够看了,只能吊在队尾跟着练。
打比赛也不一样,每次联赛开始,教练都要做战前动员。
会分析一下今年各个学校的阵容,然后规划一下对阵思路,哪些学校能轻松拿下,哪些学校没戏不如直接放弃。
最关键的是,最后会有那么一两所学校要死磕。
总之搞得煞有介事,一帮老队员也听得津津有味,只有我们这些高一新队员一头雾水。
我当时还琢磨,就咱们这保四争三的水平,至于搞得这么慷慨激昂嘛,不知道的以为NBA总决赛呢。
联赛开打之后,每场比赛都要布置战术。
而且布置战术的时候,还要求我们一群连场的上不了的替补一块听,有人溜号还会被臭骂一顿。
虽然教练的战术讲得头头是道,但我心里很不屑,心想打个篮球干就完了,哪来那么多废话?
然而不久之后我的想法就发生了转变,那场比赛进入垃圾时间,教练第一次让我上场。
上场前特地给我们布置任务,我当时一是兴奋,二是紧张,以至于他说的话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作为控卫,战术的发起者,教练看我一脸茫然,还特地问我听懂了吗?
那么一群人围着,我也不好意思说没听懂啊,只能硬着头皮说懂了。
他用犹豫的眼光目送着我上场,结果两个回合下来,打得乱七八糟,眼看着几个主力的脸拉得老长,我也知道大事不妙了。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又叫了暂停,我毫无悬念地坐回了板凳,主力控卫重新上场。
这回我终于怀着无比沮丧的心情听清了教练的战术安排,原来他是让我跟另一个分卫去底线跑双交叉。
利用我们的体能优势,撕开对面防线,给小前拉开空间攻筐。
再看人家主力控卫上场之后,真的不遗余力地执行战术,一次拉不开,就再跑第二次,第三次。
最后终于还是把内线防守调动出去,小前锋也不负众望,摆脱后直插篮下上篮得分。
那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篮球战术,也第一次明白了教练那句“用脑子打球”。
那之后我用了很长时间在训练中努力听讲,坚决执行战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了第二次上场机会。
可即便认真执行了战术,没多久还是被换下来了,因为教练说我没带脑子,人家明明看破了战术,我却不知道应变,还是一味硬来。
不过这次虽然被换下了,情况却比上次好得多,没有被雪藏,反而后面的机会越来越多。
等到高二毕业,我终于打上了核心控卫,也是战前动员和战术布置听得最认真的那个。
再回头看当初的自己,还真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
不过这也确实再所难免,很多东西你没经历过,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
你说我一个从来没执行过战术,从来没从中获益的人,怎么可能上来就知道这玩意这么重要?
就像人家不打篮球的人,没准还好奇,说这么多人抢那么一个破球,一人发一个不就得了?
当你觉着人家愚蠢的时候,不一定是人家的问题,很可能是你跟人家的差距太大看不懂。
好比政策制定,越高层级的政策就越抽象,越字斟句酌,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去解读。
为什么就不能大白话给你说明白?
因为人家面对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
让你听明白了,其他人就听不明白了,所以要抽象。
也不是给你这个层级听的,战术自然有核心控卫去发起,你一个替补蓝领跟人这家走就得了,不懂也无所谓。
很多时候,你看不懂是因为人家并不需要你看懂。
对你来说可能全篇废话,但对于真正的受众而言,则是字字珠玑。
看看“卡脖子问题清单”之后,风投投的都是什么项目?
现在还有人投“社区买菜”吗?
你是看热闹,看懂看不懂对大家都毫无影响。
人家是看门道,这里面是几千上万亿的投资机会。
这次出台文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你知道这种文件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人会层层学习?
别说一句话,就是提到“劳动报酬”这四个字,都足以对整个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了,如果实在理解不了那就别理解了,因为不需要你理解。
流浪狗快饿死了,有人扔块肉骨头它也得冲人家龇牙叫半天。
叫就叫吧,有肉吃就闭嘴了。
毕竟那些上不了场的,在场下意淫一下“肉食者鄙”,显得自己怀才不遇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至少心情舒畅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