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山东某村干部在废品站发现了“宝贝”。小小的废品站竟摆着两门威风凛凛的大炮,“红衣大炮清康熙八年制”的铭文更是显示这是有百余年历史的文物。村干部费尽口舌,动员废品站老板将文物上交,但没想到,这爱护文物的行为却捅了娄子,甚至遭到了网友的“群嘲”。
这事发生在日照莒县阎庄村。废品站里出现文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珍贵文物西周青铜器何尊、牲首兽面纹圆尊、明代欢喜铜佛、八思巴文银字符牌等等都是从废品站里抢救出来的,甚至有人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在上海废品站里回收的青铜器就超过了10万件,各色钱币更是达到了270万枚,而这些文物中,有29件被评为了一级文物!
怀着保护文物的心思,村干部将废品站里看到的这两门大炮拍了照片,传给了一位文物爱好者。在得到了“不像假的”的评价后,村干部立刻向废品站老板做起了思想工作,动员老板将大炮捐献出来。
就这样,这两门大炮送进了当地莒县博物馆。事情到了这里,堪称抢救文物,保护文物的一顿佳话,但事就坏在后头。
得到了消息后,当地媒体先报道一番,大大称赞了村干部的行动,称赞了废品站老板的觉悟。而这一段佳话也得到了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的转发,但影响扩大了,乱子也来了。
有懂行的文物爱好者指出,这所谓的康熙年红衣大炮根本不符合清朝的形制,“红衣大炮”的“红”字也是简体字,而这种将 “红衣大炮”四个字放在皇帝年号之上的做法,在当时更是属大不敬的行为。
此外,更有眼尖的网友在网购平台上找到了“同款”,2万一对,铭文可定制!
如此一来,这爱护文物、捐献文物的行为被打上了恶意炒作的名头,一时间,这位村干部和当地的博物馆也遭到了群嘲。
那为什么堪称冷门的五代兵器文物,却有这么多网友能说出门道呢?
要知道这答案,就要从“红衣大炮”的“前世今生”说起。
红衣大炮本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作红夷大炮。红夷是因为当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寻求商机渴望发财的大多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明朝人看这些人皮肤泛红、头发也呈现红、黄的颜色,于是用“红夷”来称呼。
而这些“红夷”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奇技淫巧”,还带来了先进的武器工艺。例如,葡萄牙人就曾在澳门经营着卜加劳铸炮厂,这座工厂一度做到了“世界top”。而明朝廷还一度派出了监工!
但即便如此,明朝还是保持着“天朝上国”的姿态,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火器的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但转折发生在一次大败之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集全国精锐,却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却在与天主教传教士的接触中深感西式火炮的强大,牢固了“极造都城万年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的思想,于是,他提出“购红衣大炮并仿造”“招募葡兵”“设炮营”“据坚城,用大炮”等建议,并多次进言万历皇帝要充当代购!
在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徐光启终于如愿得到了允许,而且私人垫资,帮朝廷买来了卜加劳铸炮厂的四门大炮。
结果,“邮包”顺利送到了京城,而文武百官当场开箱测评,结果,徐光启这位“带货主播”的倾情推荐果然高水准,朝廷上下一直认为这“红夷大炮”好使,并在两年后又加购了22门。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好钻研,好提升,而且能把“价格打下来”。就如同后世的平衡车一样,这些红夷大炮被中国的能工巧匠们研究后,也得到了提升。明朝又多次引进红夷大炮并用于抵抗后金的战争中,而且在战争的实验中,朝廷还进行仿制并改造。
到了明朝灭亡时,明廷已造出各种红夷大炮数千门!而且还创造性地发明出了双层体大炮,使用铁芯铜体的设计来在兼顾铜炮优良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而传入红夷大炮的西方拥有同等技术却是200年后了。
得到神兵利器的明廷确实依靠这些大炮获得了不少战争的胜利。例如,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举六万大军来犯,袁崇焕就将从京城调来的11门红夷大炮固守宁远,并获得了大捷。
宁远大捷中,“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火星所及,无不糜烂”,打中努尔哈赤的那门大炮更是被认为是首功,封为“安国全军和辽靖虏大将军”!
不过可惜的是,红夷大炮明廷可造,用努尔哈赤的鲜血验证了红夷大炮可怕之处的清军也可造。清军将作战时缴获的大炮进行了仿制。起初,清军的红夷大炮数量少、质量差,无法对抗明军,可到崇德七年(1642年)“塔山之战”时,清军火炮已占据压倒优势,而清军入关,炮营也一直任先锋。
到了清军入关,清庭一度非常重视火器的研究制造,康熙更是重用传教士南怀仁,帮助朝廷铸造出了轻便且能连发百弹的小炮,在后来平定葛尔丹叛乱等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怀仁来华15年,为清廷造炮556尊,去世时谥为“勤敏”,是西洋传教士中唯一有谥号的。
康熙时期,清朝有专业的炮兵部队——火器营,堪称世界第一。不过在乾隆中后期,因为对炮管长度与射程的关系、炮弹初速度与射程的关系等理论和技术未加突破,再加上清庭刻意的技术保密制度,清朝火炮就被欧洲甩开了。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仍在使用技术已经落后的红夷大炮,有的甚至是明代的旧货。
这样一看,红夷大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兴衰的见证,这些沉重的大炮,在中国的兵器类文物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不算冷门。
而且,近年来明清时的影视剧实在不少,被讹传为红衣大炮的红夷大炮,人们就更加不陌生了。
而且,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清两朝在制造和入编红夷大炮的时候,都不会管红衣大炮叫红衣大炮,而是称之为诸如“天佑神威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威远大将军”等名称,这些以一敌百的利器神兵,可不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吗?
后来,文物专家出面,经过鉴定后,确定山东村干部发现的这两门炮确实是现代仿制的。
那山东的这两门炮是仿制的,中国其他博物馆里还有“真炮”吗?答案是当然的。例如,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定辽大将军铜炮,就是国家一级文物。
1952年,考古人员在清理兴城古城(古称宁远)西南角时,在城墙倒塌的砖石堆下发现了一门铜炮。而经专家鉴定,这正是唯一存世定辽大将军铜炮的唯一实物。
铜炮上有6行铭文:“钦差提督军务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捐资铸造,定辽大将军,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吉旦,督造掌印都司孙如激,总委参将王邦文,打造千总石君显。”铭文中的“钦差提督军务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是当时明军驻防宁远的最高军事长官吴三桂,这门铜炮由他捐资铸造的。
山东村干部的捐炮事件,虽然闹了一个大乌龙,但出于好意的村干部和废品站老板,还是精神可嘉。
不过,在未经检验就太过于心急抢头条的一众媒体,则要反思了。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