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试他人棺,莫试他人鞋”啥意思?棺和鞋到底哪个更可怕?

晨方侃历史 2022-06-11 00:25:16

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言语成为惊醒世人的座右铭,多少言语鞭策世人前行,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就了刘邦以及多少王朝的建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是多少读书人一辈子的追求,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民间流传的“宁试他人棺,莫试他人鞋”,你可知道其中都的含义?

孝顺和前进

许多人看到“棺”字不自觉就会想到死字,其实在古人的认知里面,从来也不避生死,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一边寻找长生不老药,一边修建自己的陵墓,有着“视死如视生”的讲究,里面更蕴含着古人讲究的“忠孝仁义”。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长辈的健康也是后辈孝顺的结果,在修好陵寝的时候,肯定是需要后代子孙来监督的,而制作棺木,肯定是需要找活人来试看是否合体的,在古人的认知里,先辈没有死去,而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生存,这也是为啥会有“视死如视生”的说法,而且古人那种四时八节的祭祀,期望祖先的保佑,也是大家相信祖先并没有远离自己,这就是古人的“孝道”。

除了大家讲究的“孝道”,古人还有“见棺发财”的说法,以及“棺官相近”的哲学,人们常说积阴德,家里有人考中进士也被说成是“祖坟冒青烟”,这里的“棺”和“官”何其近 。

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之后的中进士,做到高官厚禄,荣归故里时就是对父母和祖先的尊敬,而在前进的路上,“官”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做高官的,谁还没有位列三公的梦想,试“棺”就是给自己最高的理想,努力做到最高的那一级。

范仲淹在寒门子弟里,算是一个进士及第后非常努力的官员,从一介寒士进士及第,到边塞历练后,又升任宰相,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走得都是出将入相的路子,最后死在了被贬谪的路上,谥号“文正”,入祀文庙得到最高的荣耀,一开始追寻别人的脚步实现理想,最后也成了别人的理想和模板。

合适和小心

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喜好和准则,不是随便安排和尝试就能感到幸福的,人生的喜悦也不是某些尝试就能体会的,正应了那句话“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淮南子》里记载了一个削足适履的成语,就是告诫大家,有的时候,一看这鞋的大小就知道不适合自己,没必要为了能够穿上而削自己的脚,遇到有些事情的时候,明知道不适合自己,也不要勉强的去做,免得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在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手下最能打的人是徐辉祖,而朱允炆这个猪队友却一直让李景隆来做征伐燕藩的主帅,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却屡屡接受这样的职位,结果就是朱棣屡屡死里逃生和数次转败为胜,燕军越打越强,而朱允炆的军队越来越弱,可以说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如果李景隆能够认清楚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小,朱允炆不会让他一直去领军,而对徐辉祖一直有所防备,也就不会有失踪的传闻,让朱棣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打败中央,成就自己太宗之名的一代帝王,李景隆也成了著名的“内奸”。

“鞋子”除了和“合适”一词走得很近,其实和“穿小鞋”一词走得也很近,在社会中行走,不能有害人的心,但是防人的心多少还是要有的,这个社会上不仅仅有那些给你的明枪暗箭,还有这许多的“小鞋”,杀人于无形。

“莫试他人鞋”就怕这是一双“小鞋”,万一穿上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污名,蒙恬最后的遭遇,何尝不是穿了一双小鞋,是赵高和李斯给的小鞋,让这位名将死在了二世皇帝的刀下。

结语

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许多口口相传的东西,或许也是古人经典的智慧集锦,时代是变化和发展的,有些东西应该丢弃,有些东西却需要吸收,因为那不仅仅是教你认识文化,更是教你知道一些智慧,是让你不在同一个坑里掉进去两次的金玉良言,也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现实言行。

0 阅读:139

晨方侃历史

简介:分享与点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