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妈呀,说起这书法学习啊,不少人那是真较真儿,非得瞅着自己写的字跟古人那会儿一模一样才成,这事儿吧,也不能说全错。但你得知道,咱们学书法的初衷啊,可不是为了单纯模仿字形儿,你说逗不逗?有的书法大家啊,人家可不乐意字形跟古人整个儿一复制粘贴,他们追求的那是三个阶段,头一个阶段,字形得像,然后呢,又不像了,到最后,嘿,又像了,但这像可不是简单的像。
咱就说唐代那位孙过庭老先生,人家咋说的?“刚开始学书法布局那会儿,你就得追求个平正,往那险绝的路上使劲儿奔;等你真到了险绝那境地,你又得回头找那平正的感觉。刚开始你可能觉得没够着边儿,中间呢,又劲儿使大了过了头。到了这融会贯通的时候啊,人跟书法那是一起老了。”你瞅瞅,这不就是咱前面说的那三个阶段嘛。
刚开始学书法,你得把字写得像模像样的,这叫“平正”。然后呢,你得往那“险绝”的道儿上溜达溜达,也就是前面说的那第二个阶段,不像了。这最后一个阶段啊,老复杂了,咱说的这“像”,那是神的像,是心里有数了,啥都通了,最后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那就是个人风格出来了。
咱再扯扯现在这书法界的名家,你瞅一眼他们的作品,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他们是跟哪个古人学的,可他们写出来的玩意儿,跟古人那是既像又不像,这不就是咱说的第三个阶段嘛,个人风格出来了。为啥学书法得整出个个人风格来呢?这事儿古人早就唠过了,那还用问嘛。你要是学了老鼻子时间的古人,到头来自己创作,写的字,包括那字形,跟古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就不叫个性书风了,那叫写古人,那是掉书袋里出不来了。
北宋那欧阳修老先生,人家咋告诫咱们的?“学书法你得整出自己的路数来,光模仿别人,那叫奴书!”还有那米芾,人家也说了:“古人的书法各有各的特色,你要是一股脑儿地学得跟人家一模一样,那也是奴书!”这话儿指的就是学书法最后得达到的那效果。有这么个人儿,特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天天跟念经似的临摹《兰亭序》,写得那叫一个像,还美滋滋地拿着去找苏轼显摆去了,自以为自个儿书法水平老高了,结果呢,苏轼给他泼了盆冷水:“你这玩意儿啊,终归是不上档次。”为啥呢?因为写得再像那也是王羲之的,没自己的风格,能高到哪儿去?这说的“高”,指的就是书法成就。
那咋才能整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呢?凡是在书法上有点造诣的,一般都是按照下面这三步走的:
第一步,你得有扎实的学古能力。这一步啊,就是孙过庭说的“平正”。你得通过一遍遍临摹古人的书法,把自己的书写能力提升上去,还得练出鉴赏古代经典作品的眼光,从古人作品里淘换出笔法来。这时候啊,你得进入个“忘我”的境界,学古就是学古,平正就是平正,别掺杂自个儿的思想认识,更别把自己的“小九九”写到字里头去,这是扎实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你得会变通。你得在学习里头整出点“险绝”来,注意啊,这“险绝”就是变通,你得把古人的作品变通成自个儿的风格。变通可不是一下子全变了,也不是把字形整得亲妈都不认识了。有的书法高手对这个变通那是真有招儿,你看这些年书法大赛上获奖的那些作品,他们都是在字形啊、用墨啊这些方面稍微动动手脚,就整出自己的风格来了。有的把古人的匾给拉长了点儿,有的把古人的细笔画给加粗了点儿,还有的更绝,字形、用墨都变了变,最后整出自己的风格来了,古人的总体书风还没丢。
第三步,那就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境界的形成。这个过程啊,老鼻子长了。唐代那颜真卿的书法啊,也是经过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中年以前啊,他的作品那是刚劲有力,跟年轻人的情绪性格似的,到了老年时期啊,他的作品那就进入“化境”了,随心所欲地写。现在这些书法家们也是一样的,老年时期那就是随性书写了,就像沈鹏说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他们一辈子对书法的琢磨、努力、成长、定型、随性书写的漫长过程,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啊,实际上都是对他们个人修养的体现。所以啊,说到底,“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书法意境啊,那就是人的修养、学养、素养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