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4-11-06 01:54:53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南端,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吴忠市、青铜峡市接壤,南部与同心县相连,西临中卫市,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隶属地级中卫市管辖。中宁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中宁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中宁土地肥沃、林茂粮丰,拥有富硒土地,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称。

历史沿革

大量的考古调查证实,中宁自古就有人类繁衍栖息。1959年,中科院考古所调查组在新堡乡风塘子沟调查到一处细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万年,采集到细石器346件,打制石器36件,夹砂绳纹红陶片46件,是目前发现的中宁县境内较早的文化遗址。黄河北岸的广武铁桶堡、南岸的新田、恩和堡,早年考古调查发现“盘状器一、夹砂绳纹陶片十四、泥素红陶片一”,调查者推断其年代“距今5000多年”。南营盘干涸河床东岸,亦采集到属细石器时代的刮削器2件、夹砂灰陶片和泥质红陶片等物。

商周之际,中宁为北方羌戎等游牧民族驻守狩猎之地,属《尚书·禹贡》所载的雍州之北域。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中宁属秦的势力范围。

秦一统中国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县,移民以实之,中宁属北地郡富平县管辖(县治在今吴忠市西南)。秦末,中原战乱,河南地复归匈奴控制。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之楼烦、白羊二部,“遂取河南地”,宁夏北部复归汉邦。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俱出北地”(治马岭,在今甘肃环县境),穿宁夏,越贺兰山,战于祁连山,大败匈奴。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迁贫民于关西及朔方以南。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中宁地区设眴卷县(在今古城子东南),隶安定郡。这是中宁县有记载的最早的行政建制。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加之修渠引黄河灌溉,使得中宁农牧业发展迅速,史载当时眴卷南部“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羊群塞道”,一番丰硕富足之景象。东汉时期,中原战乱,东汉王朝将包括安定郡在内的沿边郡县内迁。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眴卷县废,中宁复为羌族、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游牧杂居之地。

西晋时,塞外草原大灾,前后有二十八万匈奴和其他杂胡入塞降晋,被安置于内地,与汉人杂居。其中武帝太康五年至八年(284-287年),“入居塞者有屠格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敕勒种、捍蛭种、黑狼种……贺赖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错杂”,中宁也是当时安置地之一。这些人塞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多个政权,其中在407-431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疆域包括今宁夏、陕西、甘肃及河套等地区。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薄骨律镇。中宁属北魏薄骨律镇管辖,西魏时设鸣沙县,隶普乐郡。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在鸣沙置会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废会州,置鸣沙镇。

隋唐时期,包括中宁在内的宁夏地处西北边疆,是突厥、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活动的范围,州县设置频繁更迭。隋开皇十年(590年),在中宁设丰安县(约在今石空一带),属灵武郡。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在鸣沙设环州,辖鸣沙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环州,鸣沙县属灵武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中宁置会州,辖鸣沙等县。贞观六年(632年),改置环州,九年州废,鸣沙县仍属灵州。武德四年(621年),由回乐县析置丰安县。贞观四年(630年),置回州,辖丰安等县。贞观十三年(639年)州县俱废。咸亨三年(672年),鸣沙县境内设安乐州,安置由青海迁来的吐谷浑部。开元初(713年前后),置东皋兰羁縻州,安置归附的铁勒浑部。天宝十五年(756年),因“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来到鸣沙,遂转灵武即位。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鸣沙,再次移置丰安城。大中三年(849年)七月,安乐城复,鸣沙县复归旧治。八月,置威州于鸣沙境内,辖鸣沙等县。

五代时,中宁为党项等族所据,北宋时先属宋,西夏建国(1038年)后又入西夏,置鸣沙县,中宁、鸣沙为其腹地。蒙古灭西夏后,中宁、鸣沙归属蒙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兴府路(今宁夏银川)为宁夏府路,次年撤销宁夏行省,复属甘肃行省,设鸣沙州,中宁属之。

明代时期,包括中宁在内的宁夏成为明朝廷与北归蒙元势力对峙的边防要塞,属抵御蒙古铁骑的“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管辖之地,下置宁夏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前卫、中卫、后卫等,上隶陕西都指挥使司,属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特殊行政区域。中宁威武堡(今恩和)和张义堡以西属宁夏镇防御重心之一的中卫所辖,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境。清代在全国设省、府、县,中宁属甘肃省宁夏府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卫县在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

民国时,中宁属宁夏省中卫县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政府划中卫县胜金关山河桥以东设中宁县,次年中宁县政府成立,是中宁继眴卷、鸣沙、丰安之后又一次被设置为县级行政单位。

1949年9月14日,中宁解放,正式成立中共中宁县委和中宁县人民政府,中宁县属宁夏省直管。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2月23日,设立银南地区,中宁县划归银南地区管辖。1998年5月11日,撤银南地区,设立吴忠市,中宁县归吴忠市管辖。2004年8月,设立中卫市,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49年9月18日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划全县为7个区,36个乡,129个行政村。1950年5月调整为6个区(第七区并入第六区),39个乡,132个行政村。

第一区区政府设在县域,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8个乡。

第二区区政府设在舟塔,格上桥、长桥、舟塔、康滩、白桥5个乡(1952年改长桥乡为靳崖乡,改白桥乡为马家茨滩乡)。

第三区区政府设在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思和、孔台、朱台、长滩6个乡(1952年撤销刘庙、孔台、长滩三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三个乡)。

第四区区政府设在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8个乡(1952年改薛营、三道渠两个乡为黄营、白马滩两个乡)。

第五区区政府设在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7个乡。

第六区区政府设在集口堡,榕枣因、药师寺、铁桶、集口、沙梁、十里碑、广武7个乡。

1953年5月30日,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全县减为38个乡。

1955年10月25日撤区并乡后,全县为1个镇,18个乡。即城关镇、舟塔乡、白桥乡、康滩乡、洼路乡、新堡乡、东华乡、恩和乡、朱台乡、鸣沙乡、长滩乡、白马乡、彰思乡、余丁乡、石空乡、关帝乡、枣园乡、渠口乡、广武乡。

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乡辖村改为乡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9月15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撒销乡、镇等行政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榕管理区,管理区榕生产队。全县有5个人民公社,辖32个管理区(相当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东风人民公杜公社管理委页会设在县城,辖长桥、上桥、舟塔、白桥、城关、洼路、康滩、陈麻井8个管理区。

星火人民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设在思和堡,辖新堡、盖湾、思和、东华、朱台5个管理区。

上游人民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设在鸣沙州,辖长滩、鸣沙、薛营、白马、彰恩、硝磺滩6个管理区。

早春人民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设在石空堡,辖贺湾、余丁、金沙、石空、倪丁、银一、银二7个管理区。

跃进人民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设在渠口堡,辖枣园、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6个管理区。

次年,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宁安人民公社,星火人民公社更名为思和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更名为鸣沙人民公社,早春人民公社更名为石空人民公社,跃进人民公社更名为渠口人民公社。公社所辖的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渠口人民公社。所辖的铁桶一、铁桶二、渠口3个生产大队划归渠口农场,沙梁大队划归县办广武农场。1960年8月,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

1961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缩小了规模,改大队核算为生产队核算。全县为12个人民公社,辖68个生产大队,607个生产队,还有3个县办农场,1个居民委员会。

城关人民公社辖城关、郭庄、朱营,白桥、石桥、殷庄6个大队,43个生产队。

舟塔人民公社辖潘营、上桥、贴渠、靳崖、舟塔、黄桥6个大队,42个生产队。

康滩人民公社辖孔滩、大滩、田滩、长桥、康滩、黄滨6个大队,34个生产队。

新堡人民公社辖新堡、宋营、刘营,盖湾、吴桥5个大队,70个生产队。

恩和人民公社辖秦庄、恩和、沙滩、朱台、曹桥5个大队,80个生产队。

东华人民公社榕东华、南桥、刘庙、洼路、莫嘴5个大队,73个生产队。

鸣沙人民公社榕黄营、薛营、鸣沙、养马、二道渠、五道渠、新民庄7个大队,38个生产队。

白马人民公杜辖白马寺、三道湖、跃进、新田、新营、南营、彰恩7个大队,42个生产队。

长滩人民公社辖红滩、李滩、长滩、周滩、永丰5个大队,32个生产队。

石空人民公社辖贺湾、黄羊、余丁、金沙、石空、时庄6个大队,43个生产队。

关帝人民公社辖张台、倪丁、太平、新桥、关帝,王营6个大队,58个生产队。

枣园人民公社辖双庙、枣园、高山寺、类营4个大队,52个生产队。

古城农场辖2个生产队。

永丰滩农场辖5个生产队。陈麻井农场辖2个生产队。

1965年成立城关镇。1966年5月16日“文革”开始,不久,各公社、大队一律更名。城关人民公社改为红星人民公社,舟塔人民公社改为红卫人民公社,康滩人民公社改为红光人民公社,新堡人民公社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恩和人民公社改为星火人民公社,东华人民公社改为红缨人民公社,鸣沙人民公社改为胜利人民公社,长滩人民公社改为红旗人民公社,石空人民公社改为红卫兵人民公社,关帝人民公社改为反帝人民公社,枣园人民公社改为跃进人民公社,白马人民公社改为朝阳人民公社,城关镇改为红旗镇,陈麻井农场改为幸福泉农场。

1967年青钢峡水库蓄水,白马、长滩、枣园3个公社所属12个大队中的61个生产队定为淹没区,向本县古城、鲍家坑和永宁县、贺兰县、银川市郊区掌政公社搬迁社员1970户,9415人。撤迁后,白马公社由8个大队减为6个大队,长滩公社由4个大队减为3个大队。

1969年8月,城关、舟塔、康滩、恩和、东华、鸣沙、长滩、石空、枣园等9个公社和城关镇、陈麻井农场恢复原来名称,新堡、白马、关帝3个公社,于1982年恢复原来名称。

1972年3月,陈麻并农场和古城农场改为人民公社。此前,永丰滩农场并入长滩人民公社。至此,全县成为1个镇,14个人民公社,72个生产大队,659个生产队。

1976年眷,曾准备成立长鸣公社,因自治区没批准,改为长鸣乡级地区。1978年1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陈麻井人民公社的基础上成立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人民公社撤销建制。

1983年全县辖一个镇、一个居民委员会、14个人民公社、86个大队、741个生产队、357个自然村。有三万二千一百九十六户(其中,农业户二万九千三百八十三户),十六万六千三百零六人(其中,农业人口十五万二千三百六十九人)。

1984年2月,实行政社分置。公社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队,大部分队省去队长,工作由村干部兼管。1985年9月成立长山头乡。1985年底,全县辖1个镇,1个乡级地区,14个乡,88个村,735个队。此外,还有两个乡级吊庄、自治区属渠口农场和自治区属长山头农场。

1999年,全县共辖城关、鸣沙、石空三镇,宁安、康滩、舟塔、古城子、新堡、东华、恩和、长滩、白马、枣园、余丁、长山头12个乡,长鸣1个乡级地区,大战场、马家梁2个乡级吊庄,渠口和长山头2个国营农场。

2000年元月,大战场、马家梁两乡移交中宁县管辖。中宁县下辖三镇十四乡1个乡级地区管委会和2个国营农场。

2002年9月,长鸣地区并入长滩乡。

200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中宁县辖五镇四乡2个国营农场1个地区管委会和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即宁安镇、新堡镇、鸣沙镇、石空镇、恩和镇、大战场乡、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长山头地区管委会、城镇社区管委会。

2004年2月,同心县喊叫水乡整建制划归中宁县管辖。是年,撤销长山头地区管理委员会和城镇社区管委会,分别并入大战场乡、宁安镇。

2006年,中宁县辖五镇五乡2个国营农场。即:宁安镇、石空镇、鸣沙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渠口农场、长山头农场。

2008年2月,徐套乡归划中宁县辖区。中宁县辖五镇六乡2个国营农场。

2012年04月18日,大战场撤乡改镇。

2015年底,撤销红梧地区管委会。

2016年,政区总面积4165.89平方公里。辖六镇五乡,120个行政村,12个城镇社区,8个农林牧渔场。

2017年,增设太阳梁乡,行政区总面积4165.89平方公里。辖六镇六乡、129个行政村、12个城镇社区,8个农林牧渔场。

2018年12月24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青铜峡峡口镇新田村跃进村行政区划调整批复》的文件精神,新田村、跃进村划归中宁县管辖,至2018年底,全县辖六镇六乡、131个行政村、15个城镇社区。

2020年,全县辖六镇六乡、154个村级单位、133个行政村、21个城镇社区(2020年新增7个社区)。

现在全县政区总面积3369.58平方公里,辖6镇6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大战场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喊叫水乡、徐套乡、太阳梁乡),133个行政村、21个社区,常住人口33.86万人。

大美宁夏欢迎您!

0 阅读:0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