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什么时候才有了能坐的椅子?

燕云百事通 2024-03-08 17:38:06

在古代中国,原本是没有椅子的,比较常见的是小矮凳,最晚在汉灵帝时期就已传入中国,直到唐宋时期,有靠背的椅子逐渐出现。随着坐具的变化,人们“坐”的方式也有了改变。

【席地而坐与跪坐】

在古代,“坐”是与“礼”有紧密关联的,让我们把时间推到殷商时期,那时候的主流坐姿是“蹲踞”和“箕踞”。所谓“踞”,指的是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也就是蹲或坐。“蹲踞”是两膝弯曲、脚底和臀部着地的姿态,“箕踞”是随意张开双腿坐着的姿态。这两种坐姿被认为不雅,《淮南子·说山训》中认为“蹲踞”与“礼”对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曾记载刘邦“箕踞骂”的故事。与此同时,跪坐则在礼制的影响下成为了主流。

“跪坐”又被称为“正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祭祀宴请时臀部离开脚踝,上身挺直,以示庄重。在没有椅子的时候,宴客往往采取分餐制,主客正坐在席子上,一人一案。《周礼·春官·序官》:“司几筵下士二人。”“几筵”就是用来坐的垫子,“筵”铺在下面,席加在上面,“筵席”指的就是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之后也代指宴会。就拿著名的鸿门宴来说,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宴请刘邦时,“项王、项伯东而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就是典型的礼制的体现。而在樊哙闯入后,项羽的反应是“按剑而跽”,“跽”就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姿态,是比较庄重的。项羽本身是贵族,相较于刘邦,礼制对他有着更深的影响。

【床榻与椅凳】

或许很难想象,一开始的“床”是用来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床榻”应运而生,人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宴请、读书等活动。相较于“席”,“床榻”可以说是隔绝了臀部和地面,无疑有着更舒适的体验。但这并没有改变“跪坐”这一习惯,并且也不是很快就普及全国。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的记载中,管宁与华歆割席分坐,可见席依旧是重要坐具。《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引《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东汉刘熙《释名》:“长狭而卑者曰榻。”相对于“床”而言,“榻”比较矮小、狭窄。而在东汉,“胡床”随着丝绸之路传进了中原地区,那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小板凳。

到了隋唐时期,胡风大盛,人们对专门供垂足而坐的坐具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像是《燕云十六声》中的圆凳,其形制一般被认为是杌和墩的结合,源于魏晋时期。宋代有鼓形、覆盂形等式样,腹部较大,上下较小。事实上,在五代十国时期,椅子在高官豪强的家中已是随处可见。

在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类坐具,像是靠背的椅、实心的墩、宽大的榻。在“胡床”刚刚传入的时候,坐具还是比较轻巧、灵便的,而到了隋唐时期,坐具也慢慢变高、变重,成为了固定的家具。在椅、凳这些坐具兴起的同时,榻的功能也逐渐向床靠拢,虽说坐榻之风仍盛,但椅、凳的广泛使用已经有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到了宋代,椅子的样式有了进一步的革新。要论“胡床”与“床榻”的区别,不仅在于轻巧与笨重,也在于“胡床”无法倚靠。宋朝经济发达人尽皆知,当时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椅子也在宋人的改造下有了多种样式。比如说“交椅”,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就认为“交椅”是“胡床”发展而来的,并且直言“太师椅”与大奸臣秦桧有关。还有一种椅子叫圈椅,其靠背如圈,更为舒适。

在宋代,坐具的实用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也奠定了后世坐具的样式。而到了元明清时期,这些坐具已经基本成熟,在样式上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主要的设计方向是华丽的风格、丰富的雕饰,变得更加美观,契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结语】

椅子的发展史,也是中原大地的文化史。小小的坐姿,不仅是礼制的一部分,也见证了生产力的发展、民族的融合。经过千年变迁,我们已经逐渐养成了“坐”的习惯,对椅子等家具的追求也变得多种多样。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红木、楠木家具,还有各种科技加持下的舒适家具,它们是现代的产物,见证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

0 阅读:10

燕云百事通

简介:更的慢但精,等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