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时候,央行公布了5月份相关金融数据。
其中,就货币供应这块儿,出现了2个罕见的结果:
广义货币(M2)这块儿,截至5月末,余额301.85万亿元,明显低于3月的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7%,这是自1991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增速,具体在环比上,则是连续第二个月低于302万亿元;
狭义货币(M1)这块儿,余额64.68万亿元,明显低于3月的68.6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这是自1979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增速,在环比上同样是第二个月连续下降。
很显然,无论是广义货币M2还是狭义货币M1,我们都可以明确的说,这两个月,中国的印钞机突然历史性的停止运转了。
要知道,在前面3月份数据中,我们的广义货币M2还刚刚突破304万亿元,而狭义货币则突破68万亿元,结果这两个月下来,广义货币少了3万亿,狭义货币更是少了4万亿。
这一次印钞机停转,是货真价实的停转,其不仅仅体现在统计存款的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减少,连代表着当代信用货币印钞源头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相当于基础货币),自2024年1月份到达高点之后,也出现了连续4个月减少。
为什么印钞机会罕见的停下来了呢?
对于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罕见的连续两个月大幅度减少,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曾经在“长期国债收益率应符合客观规律”一文中解释说:
银行存款流向理财产品所致......5月M2还会减少,到时候大家看到数据可别觉着是咱们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而应该看到这是‘在挤水分,是融资结构优化、金融质效提升的体现’。
以前,印钞机高速运转,是保持促进流动性合理充裕;现在,印钞机罕见停下,则是融资结构优化、金融质效提升。
其实,这篇文章的解释有问题——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最多可以解释广义货币保持不变,却不足以解释广义货币为什么减少。
因为,不管存款和理财产品再怎么转化,这些钱,一定还是反映在银行的存款总额上(不可能突然消失),而我们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统计的恰恰就是不同类型的存款总额。
我们先来看看,广义货币M2为什么在这两个月会减少?
在“我们的广义货币,为什么是美国的2倍?”一文中,我曾经提到,当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无论是基础货币增长,或者是广义货币的增长,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贷款,如果合格借贷人大量减少,导致全社会新增贷款额度降低,在央行不主动大规模买入债券的情况下,随着全社会债务本金和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同时收缩。
查看2023年1月迄今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2024年3月份以来,无论是居民部门的贷款,或者是企业部门的贷款,无论是短期贷款,或者是中长期贷款,其新增额度都远低于2023年同期,特别是2024年4月,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企业部门的短期贷款,都是极端的负值,这正是这两个月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收缩的原因。
除了贷款之外,关于整个社会融资的变化情况,请参考“无声的塌陷”一文。
说到底,为什么印钞机停转了?
从广义货币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全社会的新增贷款在逐渐萎缩,借钱的人变少了。
M2的同比增速至少还有7%呢,M1的同比增速更是跌至-4.2%,创下45年之最低增速。
狭义货币M1相比M2更快萎缩,不能仅仅用全社会新增贷款减少来解释了。因为,即使广义货币是减少的,但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增加,M1也不会萎缩,至少也应该和M2增速保持同步。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M1增速不仅以更快的速度萎缩,甚至变成了负值,而且是过去40多年从未有过的负值水平。
影响中国狭义货币M1增速的,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经济的预期。
注意看M1和M2的统计内容差异——M2统计的是全社会的存款总量,而M1则是统计了企业活期存款+流通中的现金M0。
简单说,M2是全社会的总钱数,M1是全社会能立即投入使用的活钱。
在中国电子支付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流通中的现金在M1中的占比只有1/6左右,而且除了春节期间,M0每个月变化额度也很小,M1增速主要还是看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
当企业对经济前景看好,他们会加大投资和生产,这就需要保留更多的活期存款,所以,这种情况下M1增速就会比较高;反之,如果企业对经济前景没那么看好,M1增速就会降下来。
过去20年间,M1增速的几个高峰期,都是全社会价格温和增长,企业销售大幅度增加,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
现在,M1增速创下45年历史最低纪录,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很不看好。
总结下来,印钞机停转:
1)广义货币来看,新增贷款萎缩直接导致M2增速下降;
2)狭义货币来看,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直接导致转化活钱受阻。
当然,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原因也是一致的,对经济的悲观前景导致新增贷款萎缩,新增贷款萎缩加剧了经济悲观。
早该停了,踏踏实实搞实业!
可能很难,但路对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什么意思?不懂,这个作者文化有限,说不清楚。来个大神解释一下
人均发一个亿,稀释富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