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1839年1月23日晚上,在广州城外的沙面商馆区里,一场欢送晚宴正在进行中。
这场晚宴的主角,是在华的英国商人中赫赫有名的大佬——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
他从二十年前就开始经营对华走私鸦片的生意,因此积累了海量的财富,成为了在华的英国商人中最有钱的一个。
由于他实在是太有钱了,以至于英国国内都流传着关于他的“商业传奇”。
而今天他之所以要告别呆了近二十年的中国回英国去,不是因为他钱赚够了回去享受财务自由了,更不是因为他想念英国老家了,而是因为他要去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件日后将要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事情......
01
1784年,威廉·渣甸出生在苏格兰南部的一个贫穷农场。
16岁考上了苏格兰最高学府——爱丁堡大学。
毕业后,以“医生助手”的身份进入了当时全英国最大的公司——东印度公司工作。
从小受够了穷日子的苦,渣甸一辈子都以挣钱发财做富人作为奋斗目标。
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对华贸易,不但薪水高,公司还给员工提供额外的福利——每个员工根据级别高低,可以在往返大清的商船上免费获得一定的吨位,装载私货,赚外快。
比如,船长有100吨的吨位配额,而渣甸低级低,只有2吨。
差距大得离谱。
所以,渣甸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利用这么一点吨位配额,赚更多的钱。
跟着公司的船跑了几趟后,他遇到了一个来自印度孟买的商人杰吉伯伊。
杰吉伯伊说自己,经常搭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把鸦片走私到大清,赚了大钱,把渣甸给羡慕得哈喇子流一地。
可隔行如隔山,更何况囊中羞涩,启动资金都不够,所以渣甸也就只好想想而已。
但他从来没有忘记鸦片这档子事儿。
02
1813年,英国国会顶不住国内要求“自由贸易”的呼声,终于通过法案,决定1833年之后,英国对华贸易将向所有公司和个人开放。
法案一出,渣甸意识到,东印度公司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自己必须早做打算。
1817年,33岁的渣甸果断辞职,带着积蓄跑到孟买找杰吉伯伊,求带。
杰吉伯伊好酒好菜一顿招待,拍着胸脯,说:老哥保证货源,你要多少有多少。
货源解决了,渣甸马上兴冲冲从孟买跑到广州考察,开拓鸦片销售渠道。
到了广州,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图样图森破——鸦片生意水太深了。
他在广州遇到了一个苏格兰老乡兼爱丁堡大学校友,叫詹姆斯·马地臣。
马地臣,更是一个因为鸦片生意赔得底儿掉的倒霉蛋。
马地臣告诉渣甸,鸦片生意难在:
1、来自东印度公司的围追堵截,毕竟东印度公司现在还垄断着对华贸易,散商得想办法绕过公司;
2、来自清政府的严禁,走私起来风险很大,经常血本无归;
3、贿赂清朝官员,一个个胃口大得很。但一旦清廷严查,“保护费”就不作数了,走私鸦片很难卖出去。
4、英国政府也不武力给出头。
03
渣甸想了想,还是安稳安稳,从小做起,慢慢积累资源和人脉。
于是在孟买开了个小商行,从杰吉伯伊那里进货,再凭借在东印度公司工作15年工作攒下的人脉,转手卖给以前的老同事们,赚差价。
两年后,渣甸积攒了点资本,找合伙人,办了一个更大的合资公司。
为了扩大业务,勾结上广州本地的鸦片贩子,在广州郊外的黄埔岛搞了一个囤货的窝点。
为了绕开东印度公司,拉进来不少东印度公司员工入股,用东印度公司的船将鸦片夹带到黄埔岛。
为了安全,他又大把银子撒下去,和广州十三行的扛把子伍敦元(即伍秉鉴)拉上了关系,再通过伍敦元认识了广州的实权派官员......
给自己的鸦片生意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英国最大的鸦片贩子,每年从英国卖往中国的鸦片,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渣甸公司销售的。
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与外商交易场面
但,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04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不断下旨,严饬各地必须坚决禁绝鸦片。
第二年,道光又推出地方官“连带责任”制度——只要发现有鸦片走私进来的,或者治下有人私设烟馆的,一律撸掉乌纱帽。
伍敦元的三品顶戴,就是这样给撸的。
皇帝一发威,广东大小官员不禁肝颤,纷纷或真或演,查禁鸦片、抓捕烟贩、捣毁烟馆......
作为英国鸦片商人中的大佬,渣甸自然是首当其冲。
渣甸收到“保护伞”的通风报信,知道官府已经盯上了自己,怎么办?
渣甸脑子一转,马上想出个绝妙的点子——把鸦片囤货点挪到海上,再由广州本地的鸦片贩子用小船,分散到沿海各个口子,运往内陆。
因为根据他多年的观察,一旦到了离珠江口较远的外海海面上,中国官府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中国水师战船老旧,不适宜外海行动或作战。
大清官兵也懒得跑到那么远出任务。
果然,大清官府还真就拿他没了办法!
分销商分散在沿海各个口子登陆,大清水师防不胜防。
就算去伶仃洋查渣甸的趸船,人家老远一看见你来了,马上用航速很快的“飞剪船”装着鸦片跑了,大清老旧战船根本追不上。
家都知道渣甸是个大鸦片贩子,可谁也掌握不了证据——毕竟官府也讲究个“人账并获”不是?
就这样,渣甸的鸦片生意反而做得更大了。
05
1832年,马地臣带着全部身家前来投奔,成了渣甸的合伙人。
两人创建了“渣甸-马地臣公司”。
当时广州十三行的扛把子是伍敦元的“怡和行”,为了蹭老伍的名气,两人又给公司取了个汉语名字——“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成立的第二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终于到期不续了,英国商人和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和大清对接贸易的,也变成了英国政府人员。
英国政府委任的首任驻华商务总监,是纳皮尔(William John Napier)公爵。
渣甸和马地臣一商量,了希望抱住这位苏格兰老乡的大腿,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
在渣甸的一通煽动加鼓惑之下,纳皮尔果然硬气起来,甚至和大清的两广总督卢坤发生硬刚事件,还发展到了中英武装冲突的地步。
最后,卢坤胜,纳皮尔不久病死。
06
纳皮尔死了,渣甸和马地臣吃了瘪,就想煽动英国国内舆论,促成英国政府对华动武。
于是,马地臣护送纳皮尔的老婆孩子返回英国,趁势在国内制造舆论,煽动民意......
还把85名英国商人的联名信,递到了首相梅尔本(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的办公桌上。
可惜,梅首相这个时候正忙着一桩官司,一个名媛的老公指控老梅和自己老婆乱搞,要求老梅给予巨额赔偿,不然就要告老梅。
老梅被这事儿弄得焦头烂额,哪儿还有精力管马地臣这档子破事儿?
马地臣白折腾了一大圈,只好灰溜溜跑回广州。
07
就这么着过了三年,到了1839年1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广州——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来广州督办查禁鸦片的事务。
要命的是,这位林大人是出了名的清官,撒银子这招对他无用!
渣甸和马地臣两人一合计:渣甸名声太大,还是提前跑路吧,回英国活动,促使英国对中国开战。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渣甸回到英国后,除了继续制造舆论、煽动民意,活动高层......
渣甸知道首相梅尔本不太喜欢打仗,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外交大臣巴麦尊。
巴麦尊做事非常激进,凡事都喜欢使用武力解决。
他本就对大清朝廷看不顺眼了,一直主张用武力迫使大清低头。
9月底,渣甸敲开了巴麦尊办公室的门,为巴麦尊呈上了中国沿海的详细地图和兵力部署情况。
这些都是渣甸二十年来走私鸦片时顺便搞来的情报。
恰巧在此时,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顿时一片“开战”之声。
最终在1840年1月16日,女王同意了“对华采取必要的报复行动”。
之后的事,大家都熟了。
PS:
说点,大家可能不知道的——
战争结束后,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渣甸成了进入香港发展的第一个英国商人。
这个决定,使得怡和洋行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商业集团和最大的地主。
今天,在香港最顶级的CBD——中环,矗立着一座“怡和大厦”,怡和集团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除此之外,香港岛上还有“渣甸街”、“渣甸山”、“渣甸坊”等地名。
可见渣甸对香港的影响。
香港“渣甸坊”街景
这糟老头子,坏得很!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沙逊家族:一个犹太商业帝国的兴衰》、《鸦片与帝国(大银行家)》、《白手兴家:香港家族与社会:1841-1941》、《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史》、《苏格兰商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