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跨境电商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我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下面回答最多的就是这一个。大家是想听穷小子做跨境电商然后日入百万走上人生巅峰的爽文呢,还是想听出海被暴打然后灰溜溜回国蹲着的打脸小作文呢?
两种方向,都能找出很多的案例作为支撑,然后构建起一个只听到自己想听到内容的信息茧房。咱们还是要看,为什么有很多人选择跨境电商赛道,这是出发的动因;还有为什么有人做好了有人做差了,这是具体的实操。
钱越来越不好赚了,这是共识。尤其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一眼看过去满地都是卷王,你打折出售,别人就敢打到骨折出售;你压低成本到零利润,别人就敢压低成本到负利润;你认认真真的搞创新,别人就敢拼死拼活的砸研发。
可惜内部市场就这么大,不断内卷的结果就是,利润被摊薄甚至都没有吸引力了。有的中国商家想明白了,干嘛内斗啊,不如走出去。这一出海,热闹了,赤裸裸的降维打击。以前都是我们看国外有什么骚操作,自己来个复刻,现在反过来了,海外最近才刚流行的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矩阵式KOL种草,都是在国内市场上打磨成熟的体系,出海就能用,一用就吊打当地企业。
互联网路线说白了就是用技术拉平地理隔离,来个直指人心。
那路就两条,一是独立站,二是上平台。
一、独立站独立站这条路,可以说是很多想出海的大佬心中的白月光,自己做网站,自己做APP,来的都是自家的客,哄好了都是自己的流量,再用产品的优势留住人,就这样越做越大。
独立站的优势除了流量都是自己的,没有入驻费用之外,对于品牌构建也很有好处。
在品牌定位上,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树立更容易记忆的品牌形象;在品牌迭代上,还能通过第一手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从而调整品牌定位。
所以每次和这样的大佬聊天,我都有一种感觉,对面坐着的这个人三年之后就要去纳斯达克敲钟了,我要赶快和他加个微信。
然后一聊到具体的速度和成本问题,大佬就沉默了。速度是品牌出海绕不开的一个坎,都知道外面的美元、欧元、澳元好赚,身边都是蠢蠢欲动的心。结果一看,独立站从筹划、到开发、到上线调试,再加上要在不同的国家做到合规,黄花菜都凉了。
而成本,就更直白了,不光是构建需要花钱,每一步都是烧钱点。独立站除了前期搭建要费钱,流量成本也非常的高,自己独立引流前些年成本还可控,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
最关键的是,又要运营产品,又要运营独立站平台,对团队要求也更高。团队要求一高,那又是真金白银的才能吸引和留存人才。总归,独立站的优势在于自我掌控,缺点在于实在是太慢太贵了,试错成本太高。
分享运营百宝箱,想领取在评论区打“领文档”。
想了解学习跨境电商的,在评论区打“想学习”。
二、跨境电商平台一般商家说到出海,第一个想到的平台就是亚马逊。
亚马逊自身这么多年的运营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只要沿着开店的流程走完,就可以上架货品开始卖了,不需要等着搭建,门槛很低,可以快速上车。
从账号注册、选品上架、物流仓储到合规运营,都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运营工具拿着就能用。而且,因为亚马逊已经全球铺开,就不需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从零做起,从头梳理开店、选聘商家、物流等环节,这就能让铺货和资金回笼的速度变得更快。
之所以第一个想到亚马逊,根基还是在于亚马逊已经有一定的流量基数,光是Prime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2亿,这些相当于充了VIP的上亿用户构成了主力固定购买人群。门槛低,很容易完成0到1,自带流量,又比较容易实现1到100,这就成为了很多出海品牌的初体验最佳选择。
不过,上平台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许多对品牌构建很重要的数据,怎么样才能从平台这边拿到。平台上的消费者是属于平台的,卖家可以获得流量,但是没办法把详细的消费者行为和数据进行分析,只能看到自己卖得好或者不好,不知道品牌迭代的方向在哪里。
还是那句话,独立站和上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战术,科技让地理界限变得模糊,核心还是在于,基于自身特点,对于不同模式利弊的取舍。
做跨境电商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太广大了,有的人发了,有的人颓了,有的人重整旗鼓了。
不过现在的共识是,背靠着中国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制造优势,有着内部足够广大市场磨练出来的经验,跨境出海是一种寻求新增长的门道。
希望中国卖家,都能顺利出海,找准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
▎更多跨境电商干货内容,关注我,带领大家少走弯路多赚钱
▎有话说你就写评论,有共鸣你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