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战役离开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由此红军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征”。
可是,在长征之初的时候,中央红军其实当时并未想好长征的落脚点在哪,当时中央所想的是红军在外线作战,留一部分战士坚守苏区,最终里应外合消灭蒋军,可惜的是由于李德和博古的瞎指挥,这个作战计划还没实现苏区就沦陷了,自此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而由于这个计划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继续开始实行战略战役,事实上中央红军到了1935年9月的时候,红军也一直没有明确落脚点在哪,直到1935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毛主席从报纸上无意中知道了陕北还有红军,于是这才将陕北定为了最终落脚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吴起镇,和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这里的红二十五军成功会师,由此陕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开端。
那么在长达一年多的长征中,红军最终是如何确定陕北是革命的又一个起点的呢?
西进湘西,却遭遇湘江血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当时负责中央红军军事指挥权的是李德、博古二人,当时中央苏区沦陷在即,因此李德、博古一开始的想法是先将部队转移到湘西一带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为了能够迅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中央红军和粤军陈济棠所部秘密联系,而当时陈济棠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也同意让出一条口子放红军过去。
然而,由于当时李德、博古等人以保守秘密为理由,对于红军即将长征进行转移的事情秘而不宣,这就导致很多的战士不知道其中的内情,这就导致了初期的准备工作非常不充分。
很多战士刚开始以为这就是一次“搬家”,所以导致部队的行动极为缓慢,战士们不得不背着几十斤重的辎重行军,有些战士甚至连上厕所用的夜壶啥的都带了,而这无疑就限制了部队的行动能力,导致红军行动速度极为缓慢,一天就行进了十几公里。
并且,尽管有“借道协议”,但是这毕竟事关重大,无论是陈济棠还是当时中央都没有将这个消息传达到基层,甚至连101以及彭老总等前线指挥官都不知道红军借到粤军的事,这就导致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的时候损失极大。
而红军的大规模行军也终于让老蒋意识到了中央红军想要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目的,同时他也看穿了陈济棠拥兵自重企图自保的小心思,在这之后强令粤军陈济棠部围追堵截。
这个时候,陈济棠也知道自己兜不住了,于是只能下令让粤军尾随在红军身后。
另一方面,老蒋调集了桂军的白崇禧、湘军何健、以及中央军薛岳、吴奇伟等数十万大军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想要把中央红军彻底消灭在湘江边上。
11月27日,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湘江边上,然而追击的部队也紧跟着红军的步伐而来,为了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在湘江边上顽强阻击敌人。
虽然中央红军最终成功渡过了湘江,可是此时红军已经从出发时候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而且老蒋前往湘西的道路上已经布置了许多的口袋就等着往里钻,此时前往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然而,就算湘江会战损失如此惨重,却依然没有唤醒李德和博古,他们依然坚持要按原计划前往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师。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湖南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主席的主张虽然被李德、博古两人拒绝,可是他向贵州进发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而在这之后不久,红军就决定转而向贵州地区进发。
不久之后,红军召开了黎平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通过了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
1935年1月,红军攻破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然而就在遵义会议期间,敌情也发生了变化,敌人又重兵集结四十多万朝着贵州地区进发,为此之前的黎平会议上的主张已经办不到了,红军不得不转入川西地区。
转入川西,和红四方面军会师遵义会议期间,老蒋调动了川军、滇军、黔军以及中央军将近40万人企图把红军消灭在遵义一带。
而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正确路线,红军在这之后如鱼得水,他们扔掉了阻碍行军的辎重,毛主席也充分发挥了他那惊为天人的军事指挥艺术,利用运动战与敌周旋,四渡赤水,在云贵川三省边界地区毛主席利用了湘江之战后的三位红军把敌人耍的是晕头转向。
而红军在此之后则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之后又从会理北上,通过了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了那白雪皑皑的夹金山,最终于1934年6月在川西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当时红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人。
然而,两军会师之后,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见中央红军当时势单力薄,便有了小心思。
当时,国际形势已然发生了改变。
早在1935年5月,当时日本调集了大量日军进入了山海关,直接威胁华北、平津等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而这个时候,毛主席和党中央鉴于当时全国形势的紧张,决定改变之前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打算,而是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以促进抗日民主运动。
然而,当时张国焘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夺取中央大权,有意拖延中央的“北上”计划,最终导致松潘计划功亏一篑,红军在这之后不得不选择过草地。
可是就是到了如此紧要的关头,张国焘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奈之下,为了大局着想,中央红军只有选择独自北上。
然而,当时中央领导的只有红一、红三两个军团,红五、红九军团在此前的会师之中被暂时编入了“左路军”之中,此时红一、红三两大军团加起来只有8000人。
以这样的兵力,控制甘南、建立川陕根据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毛主席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决定以游击战争的形势打通国际路线,到接近苏联的地方去。
北上陕甘,落脚陕北1934年9月,党中央率领右路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翻越了岷山,于9月20日到达了哈达铺,而这无疑是红军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就是红军的这一个决定党中央最终决定落脚陕北。
事实上,就是到了此时,红军也还没有完全彻底的想好落脚点在哪,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北上”是唯一的出路:
一来北上是当时共产国际的决定,而且西北各省在地缘上更靠近苏联,老蒋在这块地方的统治比较薄弱,利于红军接受苏联的物资;
二来当时日寇的铁蹄已经开始践踏华北各省,早在1934年7月,中央红军就派出了红七、红十两大军团组成了“抗日先遣队”,可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最终抗日先遣队被打散,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牺牲。
三来自古以来统一中国大部分路线都是由北向南,除了明朝的朱元璋。
而就在党中央为了下一步计划一筹莫展之时,红军无意之中获得了一些国民党发行的《大公报》、《山西日报》等报纸,而中央这才知道陕北还有一支刘志丹领导的红军。
事实上,陕北确实是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1928年3月,陕西省委就组织了著名的渭华起义。
到了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就合编为了陕甘游击支队,并在同年编为红26军,之后陕甘苏区就在中央指示下建立了陕甘边苏区。
然而,在1933年7月,陕西省委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因此导致中央和陕北红军失联了整整两年。
而也正是因为知道了陕北还有刘志丹在,中央在甘肃境内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先到中苏边境建立根据地的方针,而是把长征落脚点定在了陕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了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和红25军会师,由此中国革命开启了另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