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有一个不普通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话题是“34岁的我终于考上了公务员”,瞬间引发了广大关注。
这篇由《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报道,讲述了一位34岁的女性自我奋斗的故事。
她在2009年大学毕业后,因爱情四处奔波,经历了不同的生活起伏。
直到2019年,她经历离婚,决心投入到考公务员的备考中。
尽管屡遭失败,历经千难万险,她在2021年终于成功上岸。
《三联生活周刊》对这件事情的定义是:
这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故事,也是一个女性在经历人生重创后依然充满斗志,追求新的人生,充满勇气,抵挡侵蚀的故事。
这篇报道采用了十分触动人心的角度,记录了这位34岁女性重拾生活的旅程。
她在200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教育培训行业,从22岁一直忙碌到31岁,然而尽管多年的努力,她始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理想和豪情在现实中被碾碎。
婚姻生活也在这期间破裂,曾经的美好如泡沫般在阳光下消散。
2019年,她在离婚后决心转变人生轨迹,选择了走上公务员考试的道路。
此时,距离她大学毕业已经有整整十年了。
作为一名“往届生”,她面临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公务员考试中大多数岗位都限制于“应届生”身份。
对于往届毕业生而言,可选的岗位少之又少,竞争尤为激烈。
因此,从2019年到2021年,她前前后后经历了十次大小考试。
在这漫长的备考路上,她的心情如同“垂死之人的心电图”:从最初的满怀希望,到屡次失败后的绝望,最终变得不抱任何希望。
然而,尽管一度走到情感的边缘,她从未想过放弃,最终在2021年实现了上岸的愿望。
她分享了她打算考公务员的原因:
看着父母的白发,她觉得惭愧无比。
“前十年,我已经遵从自己的内心,为自己活了一次。也许后面的人生,我要为家人考虑一次。”
然而,这篇感人的文章,并没有被大部分网友买账。
这点从评论区的热评里就能窥探出大众的真实情感。
热评第一位,点赞数高达1996。
所以为什么考上公务员就成了人生赢家呢?
鉴于这位网友写的评论,是一个问句,所以他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热情回答和见解分享。
有一个山西网友说,“按现在的市场来说,确实是铁饭碗。”
有一位广东的网友说,这就跟古人考取功名一样。
另外一位山东的网友,则以亲身经验来证实这个故事的励志性:
你好,在山东,是的。考上公务员就是人生赢家。
有一位网友朋友有意思,她在评论底下写了这么一句话。
34岁,我辞职出国读博,毕业后在巴黎成为时尚品牌创意总监。
但是坏消息是,社交平台公布的IP地址,所以大家就可以发现她的IP地址是黑龙江。
于是有人留言问她,但你的IP不是在“法国”耶。
她吓得马上回复:不会真的有人相信吧,这个是我梦里的剧本。我只是在做做梦。
她梦里的剧本特别迷人,至少比《三联生活周刊》的故事,给人观感好很多。
在这个案例中,媒体将女主角的故事包装成一种“破茧成蝶”的励志形象,展现出她在人生困境中不屈不挠、重新追求新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种表达符合当前媒体对“成功”概念的主流定义,但背后却掩盖了另一个现实。
其实,女主角的选择更多是出于满足家人期待、寻求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稳定”职业。
这不仅是她为亲人减轻焦虑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她对前十年“自主追求”生活的无奈。
她认为她为自己而活的十年,是痛苦的,是失败的,是“对不起父母”的。
而她考上公务员,则是一种“拨乱反正”。
对于媒体来说,它不仅把“前十年我已遵从自己的内心活了一次,也许往后的人生,我要为家人考虑一次”高亮;甚至带话题“34岁的我考上了公务员”,将其定义为一个平凡的女性充满斗志,追求新的人生,抵抗侵蚀的故事。
我知道现实来说,公务员岗位确实被视为一种“成功”象征,因其稳定性、福利待遇等优势备受推崇。
但是我并不怎么希望看到如此大体量的媒体过度渲染这件事情的励志性,将其视为“成功”模式。
“充满勇气”,“抵挡侵蚀”。
充满考试的勇气吗?
34岁,仍然能够充满活力地准备行测、申论的考试勇气吗?
只要热爱,永远都是当考之年!
抵挡的什么侵蚀呢?
“人要为自己而活”的错误观点吗?
在我看来,为了父母的期待去考公,带来的励志感,甚至不如她过往为了自己奋斗的那十年。
最终,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师常问的“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未来想做什么?”那时候,梦想似乎还很遥远,但心中总充满了追求的勇气。
无论是自己还是同学的答卷,答案中从未出现过“公务员”这个词。
那时不断地做题做题,好好学习,似乎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遥远的梦想。
然而,走出校园多年后,现实中的各种压力和实际情况却让人不得不回头看向“体制内”这条路。原本想逃离考试、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人们,却在年过三十、接近三十五岁的人生节点上,再次回到考场,继续做题做题。
考试解千愁,考吧考吧。
没有梦想的人,不伤悲。
不,我们有梦想。
我们的梦想就是“考上公务员”。
现实将理想逐渐磨平,“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种话也只能出现在我梦里的剧本里。
这个故事很励志,但是我不喜欢。